云浮遍开“文明花”,满城皆见“志愿红”

南方+ 记者

行走在云浮大街小巷,广大市民群众切身感受着这座粤西小城点滴中的美好变化。

城区的面貌焕然一新,交通路口秩序井然,随处可见的文明创建公益广告更是让人眼前一亮。倘若走在乡村的田间地头,还能看见白鹭嬉戏,沃野、远山、旭日,以及乐悠悠的村民,绘就了一幅美丽的乡村文明图景。

2020年以来,云浮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方位、多领域、点面结合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不久前召开的云浮市委六届十一次全会提出,要深入实施“铸魂”“育人”“树风”三个专项行动,切实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大力推进更高品质的“文明云浮”建设。

如今的云浮,遍地开满了“文明之花”,满城都是“红马甲”的身影。不仅城市的“颜值”日渐提升,云浮精神文明建设这趟云浮“文明号列车”也正向着幸福出发,开启了新时代的文明之旅!

云浮市区:提升交通环境,撑起“安全保护伞”

交通秩序是体现一个城市“颜值”的指标之一。云浮市以文明城市创建为契机,在创建畅通、文明、和谐、有序的道路交通环境上下了大功夫。

   通讯员/受访者 佚名 供图

云浮市区交警大队紧盯市区交通堵点、乱点,全面强化交通路口、路段交通秩序管控,提升市民文明出行意识。执勤人员以市区主要路口、路段为重点,对市民不文明交通行为进行劝导,实现交通违法“零容忍”。

值得一提的是,值守人员在巡查过程中发现车辆违停影响通行的,可使用“粤省事”中的“一键移车”通知车辆驶离。

   通讯员/受访者 佚名 供图

为增强校园周边交通秩序,自9月1日起,云浮市臻汇园小学“警家校护畅队”正式“上岗”。云浮市区交警、家长志愿者们来到学校门口,手拿黄色旗帜,用专业的交通指挥手势指挥车辆有序停放,协助驾车家长带孩子下车,为学生们的平安上下学撑起了一把“安全保护伞”。

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往往体现在对残疾弱势群体的关爱和照顾上。

在云浮市城区医院、广场等公共场所,有一批无障碍停车位。这种残疾人专用车停车位面积比一般车位大,边上有黄色的斜线条,车位内有明显的“残疾人轮椅”图案,停车位前方设置有“专用车位”“其他车辆禁停”等标牌,非常醒目显眼。

   通讯员/受访者 佚名 供图

近年来,云浮市持续推进“无障碍通道”“无障碍电梯”“无障碍卫生间”“无障碍停车位”等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和完善,通过实际行动关心关爱残疾人,切实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确保真正让残疾人出行“无障碍”。

城市的温暖,除了公共设施的升级,还来源于城市的“守护者”。

9月10日下午5点,云浮市区交警大队执勤人员在开展创文交通秩序整治时,发现一名老人昏倒在广场树底下,并伴有呕吐等危难状况。由于正值下班高峰期,周边路段交通繁忙,执勤人员合力将老人抬上警车,开辟绿色救援通道,用了不到5分钟时间安全顺利地将老人送至医院,为抢救病人赢取了宝贵时间。

   通讯员/受访者 佚名 供图

云安区做好基层宣传工作 贡献“志愿红”力量

连日来,云安区广泛动员党员干部、青年大学生等群体开展系列志愿服务活动,为疫情防控、乡村振兴和创文巩卫等行动贡献“志愿红”力量。

为切实做好基层群众宣传工作,云安区各镇各单位纷纷组建以返乡干部、流动党员、返乡大学生为主的“党史宣讲”“疫情防控宣讲”“预防电信诈骗”等志愿宣讲小分队,以当地群众熟悉的乡音让党和国家的理论、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

   通讯员/受访者 佚名 供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百年党史知识宣讲、《防溺水安全手册》……一条条政策不断被群众知晓,一个个党史故事直击儿童的心灵、一本本安全手册被“突击队”分发入户,一位位返乡青年走群众家中,为全村年龄偏大、居住分散、行动不便的老年群众开展党史知识送学活动,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让群众了解党的历史。

除此之外,一支支穿着“红马甲”的志愿服务队伍也活跃在防疫第一线。

   通讯员/受访者 佚名 供图

云安加快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尽快构筑群体免疫屏障当作彰显民生情怀的重要举措,凝聚一切积极力量加快疫苗接种全覆盖。都杨镇组织10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在云安区中医院疫苗接种区域做好疫苗接种的引导工作,同时定期开展志愿者核酸检测,确保志愿服务安全、有序开展;石城镇253名青年志愿者和镇村干部一同积极入户进行排查、进出车辆登记、宣传防疫及疫苗接种知识等工作,筑牢防疫第一道防线。

   通讯员/受访者 佚名 供图

云安通过动员广大干群积极参与创建文明城市、助力乡村振兴志愿服务活动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为建设“美丽云安”注入“红色动力”。都杨镇、富林镇组织党员义工队、返乡志愿者、青年大学生开展“保护母亲河,争当河小青”志愿服务活动,为云安人居环境做“精细化美容”,刷新了美丽云安“新颜值”。

罗定市文明行动再发力 “创文”工作注入“强心剂”

9月10日上午,罗定市2021年创建广东省县级文明城市工作推进会召开,对创建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近日,罗定市召开文明交通志愿服务协调会,对文明交通志愿服务活动及城区道路交通秩序专项整治工作等逐一解读并明确权责……这一系列创文工作会议的召开为推动罗定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注入了“强心剂”。

   通讯员/受访者 佚名 供图

近年来,罗定市坚决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不断提升新时代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持续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罗定南区小学,阔别学校两月的师生再度回归校园,学校门口坑洼不平的道路早已变了模样:刚刚改造完工的沥青路干净平整,黄、白的标线让人眼前一亮,工程完工以来,切实解决了广大师生和附近群众的出行问题,获得群众一致好评。

   通讯员/受访者 佚名 供图

创建文明城市以来,罗定市加大对城市功能配套设施、卫生配套设施建设、道路交通设施改造升级的投入,建成了罗定市江滨公园、完成附城街道所有主、次干道路面美化工程;同时在城区主要街道、绿道及公共场所增设足够的垃圾收集点,新建和改造标准化公厕、翻新人行道、强化“六乱”整治,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坚持以先进典型为引领,选树一批“道德模范”,大力宣传各行各业涌现的先进人物事迹;壮大专业性志愿服务队伍,组织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弘扬社会正能量,引导市民向上向善。

   通讯员/受访者 佚名 供图

新兴县设立志愿服务驿站 提供暖心便民服务

一张桌子、一个烧水壶、一个医药箱、一台充电器……这些都是新兴县志愿服务驿站内的便民设施。驿站虽小,却让群众能够在渴了时喝上一口水,在累了时能够歇歇脚。驿站内免费提供的急救箱、便民雨伞、手机充电、失物招领、志愿者招募等各类便民志愿服务也让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城市的文明新风。

9月10日,新兴县县城区6个公园的志愿者服务驿站正式投入使用,至此,该县8个志愿者服务驿站已全部投入使用,新兴随处可见志愿红。

   通讯员/受访者 佚名 供图

自创建全国县级文明城市以来,新兴集全县之智、举全县之力,强弱项、补短板、促落实,创建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据统计,县直单位累计开展创建活动600多场次,全县累计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980多场,服务时长达约3.5万小时。同时,该县积极开展旧城区立面改造项目,美化市容环境、提升城市形象;找准城市治理的短板和痛点,对市民乱停车和摊贩乱摆乱卖等“顽疾”对症下药。如今,街道路面环境卫生大幅改观,垃圾变少了,绿化变多了,乱摆乱卖、乱停乱放的行为也得到有效治理,城市变得更亮丽了。

   通讯员/受访者 佚名 供图

在新兴的大街小巷、村庄小道上,创建文明城市的标语随处可见;十字路口和一些背街小巷,也总能看到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忙碌的身影。截至目前,该县注册志愿者人数达77168人,注册志愿服务组织及团体620个。文明新风吹遍了这座小城、文明之花也在这里遍地绽放

郁南县凝聚多方力量 打造“志愿服务+乡村振兴”新模式

日前,广昆高速公路郁南(都城)出入口路段令人眼前一亮,以前乱搭乱建和违规设置广告招牌等现象没有了,一座别具岭南古建筑特色风貌的“城标”矗立在交通环岛上,沿线景观变得整洁亮丽、生态优美,展示出郁南都城的特色风貌和城市形象。

在今年美丽圩镇建设中,都城镇将广昆高速公路郁南(都城)出入口路段列入美丽圩镇建设的节点,高标准进行规划改造建设。伴随着“城市名片”的打造,郁南县的村民们逐渐建立起乡村振兴“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一步营造起整洁、优美、和谐的农村人居环境。

   通讯员/受访者 佚名 供图

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方面,该县的志愿者们积极主动作为,形成多方力量、多项举措、多种形式有机结合并互为支撑的“志愿服务+乡村振兴”新模式,组织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志愿行动、助力春耕志愿活动、乡村振兴宣传志愿活动等。

   通讯员/受访者 佚名 供图

为了让贫困家庭青少年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该县立足服务青少年主责主业,围绕乡村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打造“心灵扶贫”2.0版“心灵帮扶”行动,开展乡村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爱行动,今年以来行动覆盖青少年180多人次。

同时,该县结合“两帮两促”“金晖行动”“青春情暖”“七彩假期”等部署,在春节、端午、“七一”、“八一”、暑假、中秋等节点,面向孤、寡、老、幼、病、残以及退伍军人、老党员等群体开展关爱慰问活动。

   通讯员/受访者 佚名 供图

该县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为抓手,把志愿服务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进行谋划和推进,积极动员志愿者参与普法、禁毒、反邪和各类文明实践活动,在青少年群体中加强对《民法典》、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健康人生,绿色无毒”等主题宣传活动,提高青少年法治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此外,该县还开展了2021年文明交通服务岗行动等文明实践活动,提升群众文明程度,携手共建广东省县级文明城市。

【南方日报、南方+见习记者】王谢思齐 杨再佳

编辑 何雪峰
校对 黄买冰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