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接听22万例来电,广州这个团队多次成功挽救生命

广东健康头条
+ 订阅

今年9月10日第18个世界预防自杀日,主题是“展现行动,创造希望”。记者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获悉,截至2021年8月,广州市心理援助热线(020-81899120)共接听热线22万余例,处理自杀相关高危来电2万余例,占总来电数的9%。

自2007年成立至今,14年来,广州这条全天24小时提供免费心理咨询的热线,多次成功挽救处于自杀边缘的宝贵生命。

一根电话线,架起生命之桥。来电者有遭遇困境的成年人,也有感到迷茫的中学生。在一问一答之间,有的人释放情绪,有的人突然清醒。生死一念间的故事,或许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成年人的崩溃就在一瞬间”

“压力好大,好累,我坚持不下去了……”接到王明(化名)的来电,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三级心理咨询师、广州市心理援助热线接听者傅裕立刻提高了警惕:“你现在在哪里?安全吗?”

得知王明手边有大量安眠药,傅裕先劝他把药放下,并且引导他释放情绪。24岁的王明贷款创业,刚还清却又因客户反悔,导致公司损失15万,经济压力一下压垮了他。傅裕稳定了王明的情绪,并与他一起制定应对危机的方法。一周后,王明在公安的帮助下追回了货款,打电话回来感谢咨询师:“谢谢你们陪我熬过去了!”

生活中,有的危机突然出现,也有的情绪日积月累,在一瞬间爆发。

家庭和谐,事业稳定,经济也没有出现危机,但38岁的欧阳近两年来一直烦躁不安,近期开始出现了轻生的念头。

在一次崩溃痛哭后,家人发现了他的异常。幸运的是,欧阳的家人比较理解他,还鼓励他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欧阳拨打了广州市心理援助热线。

广州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二级心理咨询师何爱芹接听了电话,谈及欧阳的日常生活时,导致他情绪异常的“元凶”慢慢浮现——琐事与疲劳。

3年前,他与妻子一起经营小餐馆,从此开启了每周7天、每天12到15小时的工作模式。欧阳每天生活中除了工作就是吃饭和睡觉,一直处在紧绷的状态之中。

在接受心理干预的过程中,欧阳意识到了问题所在。在何爱芹的引导下,他决定调整自己的生活和作息,并思考改变餐馆的管理方式。后来,欧阳每天都抽出时间做些娱乐活动,更加关注与家人的互动,身心状态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轻生的念头没有再出现了。

何爱芹介绍,人们常说“成年人的崩溃就在一瞬间”,其实日常中的负面情绪小事件时有发生。如果我们没有及时地梳理和调适,每遇一件小事就会像在心里绑上了一个结,日积月累,不经意间就会在某一个瞬间感到无法承受。

何爱芹提醒,每个人都要适时检阅自己的状态,及时调适,及时寻求帮助。同时,大家也要对身边的人释放多点善意,不要瞧不起那些因小事而哭泣的人,给他们多一些支持与帮助。

绝望之时,他决定给陌生人打一通电话

凌晨5点39分,电话铃响声打破了宁静。

“我最近过得糟糕透了,不,简直是被毁了。”广州市心理援助热线接听者谢堃刚接起电话,来电者就带着低沉的声音,开始了自白式的倾诉。

25岁的冯纪(化名)与女友相恋两年后分手。冯纪借酒浇愁,回忆起相处的时光和分手后的痛苦,越来越想不开。他买了很多安眠药,却在上网搜信息时看到了020-81899120这个电话。绝望之时,他拨打了热线。

“生活既然都是痛苦的,那我为什么还要活着?”冯纪一边说,一边哭。

“可是,你刚刚说,你和她在一起两年多都很甜蜜,但你现在却用这一周的痛苦来定义整段感情。”谢堃轻轻的一句话,让冯纪瞬间清醒:“啊,我多傻啊。你说得对!”

谢堃告诉他,分手作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最有可能遇到的创伤事件,对人的身心健康会造成切实的影响。许多刚经历分手的人,都会有必经的几个阶段。既要重视分手对自己的影响,又不要以偏概全,看不到人生的全貌。亲密关系就如其他关系一样,是一面镜子,折射出来的是我们的人际模式;而失恋,也是作为一面镜子,让我们看见自己。

“无论如何,不要放弃自己。可以把安眠药扔了吗?”

“其实,早在你点醒我的时候,我已经把药倒进马桶了。不管怎么样,不能再走极端了!”冯纪笑着,看着新一天的阳光照进窗台。

15岁的她,突然感到迷茫

“姐姐,你能告诉我生活的意义是什么吗?”

不久前,广州市心理援助热线接听者黄春瑜接到了一位15岁初三女孩小羽的来电。小羽的妈妈对她有很高的期待,小羽也努力学习,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但是,小羽的妈妈从来没有表扬她,却总在她有些退步时严厉责骂。渐渐地,小羽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做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小羽希望妈妈带她看心理医生,小羽的妈妈却觉得她想太多,为偷懒找借口。小羽觉得自己成了妈妈的负担,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黄春瑜耐心地倾听小羽的心声,然后引导她重新树立信心,正确看待自己和家人的关系。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但并非生活就因此没有希望了。重新振作起来,每个人都可以用更多彩色的经历,去丰满自己的人生。

广州市心理援助热线接听者林毅也接到了一位15岁女孩小雯的来电。小雯的父母离异,她跟着妈妈生活。最近一段时间,小雯感到自己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觉得自己有可能患上了抑郁症。但是她的妈妈同样不能理解,也不愿意带她看病。在一次争吵中,妈妈一句“我不要你了”让小雯感到天崩地裂,彻底绝望。

林毅提醒,离异家庭的子女会更需要家长的积极关注。当孩子出现异常情绪的表现,不妨先咨询专业的医生或者拨打心理热线。孩子提出自己的困难时,不要急于下结论,可以多问几个为什么,了解背后的原因。当孩子求助时,家长要以关爱的心态,而不是以质疑和否定的态度面对孩子。同时,家长要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可以用开放式的询问等沟通技巧,去帮助孩子分析和解决问题。

【链接】

广州市心理援助热线:020-81899120 或020-12320转5

网址:www.gzcrisis.com

QQ心理咨询:1661042151

【记者】朱晓枫

【通讯员】宋易倩

编辑 董晨晨
校对 冯志坚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