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7点钟的流花湖公园,晨练的人们已经开始了新的一天:环湖跑步是附近居民一年四季的户外节目,一汪碧水被城市的楼宇环抱,湖岸绿树成荫,是建筑物密集的城区里最舒适的存在。
儿童乐园、乒乓球台、羽毛球场、大戏台……漫步在公园中,几步之内便可遇见配套设施,在沿线串珠成链,为市民提供了多样的休闲选择。
流花湖公园如此,在荔湾区,这样的地方同样不胜枚举。
花地河碧道
不仅在流花湖公园,周边的荔湾湖公园、广州文化公园、洲头咀公园等也均配有类似设施,与封闭式小区相反,这些地方提供了开放包容的环境,展现了城市中自然与人文之间的和谐融洽。
随着城市建设密度持续增大,在旧城区既有建筑与新增建筑叠加下,公共活动空间受到挤压,城市空间的公益性功能遭遇挑战。
如今,在广州市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背景下,遍地开花的微改造项目巧用空间,在寸土寸金的老城中“见缝插绿”,上演着建筑间的视觉魔术。当城市死角变身街区主角,一座座小而美的邻里花园、口袋公园成为不期而遇的惊喜,点“靓”了城市的各个角落。
泮塘五约
邻里之间有座花园
肉菜市场零星分布、小店比比皆是的西华路、陈家祠一带,旧时便是西关的繁华闹市,是广州老城颇具人间烟火味儿的街巷。然而,常年以来,沿街摆卖影响城区的环境卫生,加之附近住宅多为年久失修的老旧小区,致使连片街区容貌在岁月中悄然失色。
近两年来,为解决老城区绿化景观和配套设施不足问题,荔湾区启动了邻里花园建设,以满足市民休闲、娱乐的高质量生活需求。
镬耳屋、趟栊门、满州窗等造型出现在繁华的十字街头,位于陈家祠、康王路一带的邻里花园分外吸睛,为路过的人们提供了休憩、拍照的场所。在充分挖掘老西关元素的基础上,占地630平方米的邻里花园让街角刮起了浓浓的“岭南风”。小空间大变身,邻里花园不仅拓展了街区视野,更彰显出地域的人文风情。
金花街康公主题邻里花园
不远处的桃源社区则真正让花园遍布在邻里之间。走进社区,映入眼帘的不再是私搭乱建的小棚子,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居民门前的小花园,它们不仅有着缤纷的色彩,还被挂上了动听的名牌:橘子园、玉兰园、桃源佳致……一丛丛鲜绿的植物被娇艳的花朵点缀着,为老社区带来了生命力。
大坦沙国际健康生态岛中轴线示范段。 南方+记者 郎慧摄
负责桃源社区微改造的广州市芳村市政园林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邻里花园建设有助于调动起居民参与的热情,改造主要依托居民原有的种植物,在此基础上,街道再派发种子、花盆、木栅、花架等物品,将居民零散的种植园地重新包装,形成外形美观、风格统一的邻里花园。
花小钱办大事,邻里花园平均投入约20万元,却成为了街区的点睛之笔,为熟悉的街景带来了一份新鲜感。
从前,人们常以“老破小”来形容老城区的居住环境,尽管有着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城市资源,生活、生态环境仍旧是老城区亟待解决的治理难题。从“老破小”到“小而美”不仅是对容貌的改善要求,更是对精细化管理水平的考验,是城市建设走向精致化、社会治理走向现代化的晴雨表。
把公园装进城市“口袋”
无论是邻里花园建设还是老旧小区改造,脱颖而出的城市空间展示了微改造蕴含的大能量。如今,城市建设愈加注重打造细节,城市规划的人性化、科学化、便捷化更见于细微之处。人们不再只追求摩登的天际线,更将目光投入到表里兼修的城市环境中。
近日,大坦沙岛新亮相的中轴线,又让人们看到了广州无处不在的“绣花”功夫。水清草美的河涌里,水生鸢尾、金边芦竹、花叶美人蕉随风摇曳,治理后的水体就像流淌着的城市血管,在参差斑斓的花丛中淌过,带来一股强劲的生命力。
广州呼吸中心周边。
在即将开业的广州呼吸中心所在地,四周的规划路已建成通车,不仅疏通了岛内微循环,也带旺了周边的临街商铺。小岛靓了,人们纷纷走出家门,路上的人渐渐多起来。景观再造、水体治理、道路建设多管齐下,大坦沙中轴线景观示范段将亲近自然的“花园城市”理念融入规划中,配以步行桥、慢跑道、骑行道等设施,为居民打造开放式“运动花园”。未来,待整岛建成后,绿化面积将增加15%。
“未来,中轴线和呼吸中心周边将建设商业综合体,为岛内带来更多人气,让景观与商业相互引流。”荔湾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说。
城市亦如完整的生命有机体,从封闭的城市公园走向开放式花园社区,是城市内部加速有机融合,完成资源与功能整合的过程。生活、生态、商业空间相互融入,彼此促进,广州的城市空间正在形成协同效应。
当城市死角变成街区主角,存量空间被激活的同时,也形成了对周边的辐射效应。广州的口袋公园就是很好的例子。通过盘活散落在城市中的斑块状土地,广州市以“小切口”推动城市“大变化”,以“小投入”促进品质”大提升“,一座座口袋公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隐秘在繁华闹市的街巷里,或藏匿于楼宇间的缝隙中,是常年被人忽视的存在。
法政路、永胜上沙、一德西……如今,口袋公园在越秀区遍地开花。在人来人往的起义路,口袋公园建在商铺间的空地上,让碎片土地变身“街头阳台”,为喧嚣的商业氛围增添了几分舒适感。
城市废弃用地的景观改造和再生设计是一种新型的城市景观,兴起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广州市口袋公园设计研究》中提出,广州市口袋公园设计在选址上,优先选择亟待改造的街边或者道路旁的消极空间,通过设计将串联成为城市休闲系统的重要节点。
不难看出,高品质的生态、生活空间将在今后的城市建设中占据更多分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指标之一。
记者观点
城市“修补”:从旧肌理中寻求新突破
广州离公园城市还有多远?海珠湿地、花城广场、广州花园、海心桥……近年来,我们似乎也从一些逐渐兴起或改造的项目中看到了答案。
事实上,随着新一轮城市更新落地实施,广州即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推动城市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持续优化。《广州市城市更新单元设施配建指引》(下称《指引》)提出,以城市更新为契机,打造完备、便捷、高效、舒适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体系,结合用地情况高标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
此外,《指引》还提出建立市区级公共服务设施—街道级15分钟生活圈—居委级5分钟生活圈的三级配置,同时制定出三级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与规模标准,明确了产业片区的配套标准。从空间扩张转入存量提质的广州,愈加看重空间的合理布局,及其对市民需求的服务价值。
旧城密度大、功能叠加多、方寸间缺乏规划,在广州市城市更新规划研究院院长骆建云看来,广州的老城区里有一道道年轮,留下了不同时期城市建设的烙印。
“20世纪50年代的加工作坊,六七十年代的房改房,八九十年代的商圈,和新世纪后的商品住宅……彼此交叉错落,无法形成系统性的景观和功能,这是老城普遍存在的症结。”骆建云认为,解决城市既有肌理与日益增长的新需求的矛盾,是广州旧城改造的重要课题。
其实,这不仅仅是广州面临的课题。《人本城市——欧洲城市更新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写道: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其街道、广场和历史沉淀下来的环境等要素,是人们对一个城市的印象和功效的决定性因素,是城市品质的核心内容。此外,书中还提出:加强发展人口密集、高度协调的人性化城市。
日本东京是高密度城市发展的典型样本。繁华的东京六本木地区是城市中心商务区之一,写字楼与消费中心比肩林立。尽管建设量大、密度高,这里仍聚集着国立新美术馆、森美术馆等公共艺术空间,并已发展为响当当的城市地标,吸引中外游客慕名前往。
骆建云表示,发展空间集约型城市,需要资源的相互借力。“如果六本木的绿地旁没有建设美术馆、大型商场,或许人们就不会有走过去的动力。我们的生态空间周边配套如何?层层叠叠的城市功能不应是彼此割裂的关系,应该相互服务。”他认为,城市规划的引领作用非常关键,打破区域隔离,重建空间功能的有机联系,要从旧肌理中寻求新突破。
近日,住建部印发了《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通知》,明确城市更新与旧城保护的关系,提倡分类审慎处置既有建筑,推行小规模、渐进式有机更新和微改造。这对于一向将“市井烟火”奉为城市灵魂的广州来说十分可贵,在尊重城市既有肌理的前提下,未来在规划中整合资源,发动社会参与共同缔造,或许将成为广州改善城市空间品质的重要抓手。
【来源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 郎慧】
【图片 广州荔湾发布往期(署名除外)】
【编辑 郑少山】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