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第37个教师节。中山市技师学院召开教师节表彰大会,表彰在教学教研以及德育工作中的优秀教职工。
中山市技师学院表彰优秀教职工。 南方+ 雷海泉 拍摄
名师出名徒,5年4人获世界级竞赛奖项
中山市技师学院是中山市的技能人才培养高地。近年来,在世界技能大赛等各类重要赛事中,该校师生屡屡获奖。近5年来,该校共424项、659人次获得技能竞赛奖励。其中,获得世界级奖项3项4人次,包括金牌1项1人次、银牌1项2人次,国家级32人次,省级竞赛431人次,获市级技能竞赛奖293人次,培养了一批世界、国家级技能大赛的选手和能手。
2020—2021学年,中山市技师学院教职工在各级各类成果评比中获奖72项,其中省级以上16项,市级56项;取得国家专利28项,计算机软件著作11项;在各类刊物上发表论文37篇;公开出版专著、教材19本。师生在各类技能竞赛中共有312人次获得奖励,其中国家级26人次,省级83人次,市级203人次。其中,中山市技师学院教师林俊忠获得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黄秀君、唐姗、冯展威、林俊忠、祝平蕾5人获“广东省技术能手”称号。张俊强、谢运健、梁海欣、陈锋、冯后熙等5名师生4个项目入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国家集训队,创下中山市历年备战世赛最好成绩。另外,该校还被选为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糖艺/西点制作、水处理技术项目国家集训基地。
去年12月,全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在广州市举行,这是目前全国赛事规格最高、竞赛项目最多、参赛规模最大、技能水平最高、社会影响力最广的综合性国家职业技能赛事。在该届赛事中,中山市技师学院承担了糖艺/西点制作、化学实验室技术、水处理技术3个项目的赛项。
“最大的成就是看着学生成长成才,在岗位上独当一面。”林俊忠是获得表彰的教师代表之一。在中山市技师学院从教11年,林俊忠培养了大批技能人才。从走进校园到走进社会,学生们的变化让林俊忠印象深刻。他说,与高中或大学学生不同,技工学校学生虽然文化理论基础相对薄弱,但动手能力更强。对此,在教学过程中,林俊忠因材施教,在课堂中融入更多的实操内容,用实际操作倒推学生主动学习理论知识,提升综合素质。从教多年,让林俊忠感到欣慰的是,近年来中山技能人才的薪资待遇和社会认可度不断提高,这也增强了他继续在技工教育领域深耕的信心和决心。
除了服务中山本土,中山市技师学院教师还走向全国。黎杰强是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的主持人,扎根技工教育20年,他先后建立环艺、工艺美术等5个专业,主持建设灯饰、家具两个地方产业专业并建立课程标准。自2005年以来,凡是省、市组织推荐教师参加省内外援助项目,黎杰强都积极报名参加。2021年2月,广东向喀什技师学院援派教师。经过层层选拔,黎杰强被确定为选派教师,进驻喀什技师学院。怀揣“不畏艰难、倾情奉献”的援疆信念,借助“黎杰强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的优势和作用,黎杰强将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带到当地,解决当地教师紧缺问题。同时,他帮助教师提升教学和科研能力。黎杰强也由此成为“中山与喀什”两地、“中山市技师学院与喀什技师学院”两学院的文化交流桥梁。
中山市技师学院表彰优秀教职工。 南方+ 雷海泉 拍摄
增强“能工”底气、“匠心”骨气、“大师”志气
中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王超刚参加该校表彰活动,并为获奖教师颁奖。他向技工教育战线全体教职员工致以节日问候,向为技工教育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离退休教师致敬。
王超刚表示,近年来,中山市技师学院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工作部署,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主动作为,精准发力,取得了“三高三优”的丰硕成果。一是人才高成长。学生在中山市技师学院经过4—5年的培养,不少成长成为社会所需、达到世界标准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二是人才供给高贡献。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需求量大,技师学院平均每年向社会供给大量优秀技能人才,且接近98%的毕业生留在中山本地的企业。三是教育发展高质量。中山市技师学院是全省首批纳入高等学校序列的技师学院,是中山唯一一所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公办技工院校、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广东省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
同时,中山市技师学院是广东省第一批高水平技师学院创建单位,已与包括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在内的108家大中企业深度合作,聘请了100多位企业技术骨干为客座讲师,建立了11个大师工作室,学校培养的学生求人倍率达到1:5,每位毕业生接近5个岗位在抢人,在教育基础、师资和毕业生就业三个领域呈现优质发展的良好态势。
王超刚勉励中山市技师学院充分认识推动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和战略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要有“能工”的底气,瞄准技术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的方向,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吸引更多青年接受职业技能教育,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要有“匠心”的骨气,要耐得住寂寞,经得住磨砺,持之以恒、精益求精、守正创新,培育有匠心、匠魂、匠气的工匠精神,带出更多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要有“大师”的志气,大力培养国家级技能大师、技能能手和教学能手,打造一支具有国际新观念、宽视野、高素质的管理团队和专业教师队伍。
【采写/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雷海泉
【通讯员】李思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