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专题】来看看那些关于歌颂老师的诗词、文章

九江镇儒林第二小学
+ 订阅

01

中华民族历来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在古代,师长、夫子、山长、师父、西席、先生……等很多词可以用来尊称老师。

《礼记》有言:“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唐代韩愈《师说》中也谈道:“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教师节,你想对老师们说写什么呢?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论语·子罕篇》

老师的学问为人,学生越仰望,越觉得高不可及。感谢您引导我向学,用诗文典籍开阔我的眼光与思路,用道德规范约束我的为人与言行。谢谢您,老师!

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论语·子张篇》

古代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夫子之墙数仞”常形容老师学识渊博高深。您用知识丰盈我们的内心,用行为教我们做人的道理,用宽容和鼓励伴我们走过迷茫,您就像一座“宝藏”,源源不断地为学生提供成长所需。谢谢您,老师!

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可不崇之乎?可不求之乎?

——《抱朴子·勤求》

明师,告之以度世之道。您耐心而细致的讲授,让我们遨游在知识的海洋;您温暖而贴心的鼓励,给了我们再次出发的勇气;您孜孜不倦的教诲,指引着我们人生的方向。或许,您只是洒下些许阳光,但足以温暖我半生。谢谢您,老师!

02

从年幼到长大

我们身边有很多老师

我们和老师的故事也很多很多

每个人心中或许都有一位

最敬重的启蒙老师

今天,不妨给许久未联系的老师

也到一声问候

学生习作写得较好的,沈先生就作主寄到相熟的报刊上发表。这对学生是很大的鼓励。多年以来,沈先生就干着给别人的作品找地方发表这种事。经他的手介绍出去的稿子,可以说是不计其数了。我在一九四六年前写的作品,几乎全都是沈先生寄出去的。他这辈子为别人寄稿子用去的邮费也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目了。为了防止超重太多,节省邮费,他大都把原稿的纸边裁去,只剩下纸芯。这当然不大好看。但是抗战时期,百物昂贵,不能不打这点小算盘。

沈先生教书,但愿学生省点事,不怕自己麻烦。他讲《中国小说史》,有些资料不易找到,他就自己抄,用夺金标毛笔,筷子头大的小行书抄在云南竹纸上。这种竹纸高一尺,长四尺,并不裁断,抄得了,卷成一卷。上课时分发给学生。他上创作课夹了一摞书,上小说史时就夹了好些纸卷。沈先生做事,都是这样,一切自己动手,细心耐烦。他自己说他这种方式是“手工业方式”。他写了那么多作品,后来又写了很多大部头关于文物的著作,都是用这种手工业方式搞出来的。

沈先生对学生的影响,课外比课堂上要大得多。他后来为了躲避日本飞机空袭,全家移住到呈贡桃园新村,每星期上课,进城住两天。文林街二十号联大教职员宿舍有他一间屋子。他一进城,宿舍里几乎从早到晚都有客人。客人多半是同事和学生,客人来,大都是来借书,求字,看沈先生收到的宝贝,谈天。

——节选 汪曾祺《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她的态度,严肃而又和蔼,讲述时简单又清晰。

她善用譬喻,我们每每因着譬喻的有趣,而连带的牢记了原理。

—— 冰心 《我的老师》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鲁迅 《藤野先生》

03

老师,是一份崇高的职业

他们总是不断输出自己所学的知识

陪伴我们成长

面对孩童、教授善恶、传递知识

或许我们还没有意识到

老师的一言一行

已经在我们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

在慢慢生根发芽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 龚自珍 《己亥杂诗》

红花落下,甘为泥土,是为了滋润花枝,来年开出更美的花。

老师是学生的垫脚石,正是站在老师的肩膀上,孩子才能看得更远,飞得更高。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 杜甫 《春夜喜雨》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老师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学生。

他们言传身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孩子作出榜样。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李商隐 《无题》

春蚕吐丝到死方尽,蜡烛燃尽才开始熄灭。

老师就是这样,不断燃烧自己,用尽自己所有,去滋养学生。

坚守一份职业,为了孩子的成长,奉献一生。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 白居易 《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对于一个老师来讲,没有什么比孩子健康成长更让人开心的了。

看着孩子在自己教导下慢慢长大,是一个老师最大的幸福与满足。

一截短短粉笔,勾画着学海的浩瀚

一方窄窄讲台,搭起通向真理的支架

一番谆谆教诲,展现那情意真挚的期望

一支不朽的红笔,描绘出学生无限美好的可能

一叠厚厚备课本

记录着讲台后辛劳付出的日夜

一双温暖的手

领着一代代学生走向光明的未来

老师们,谢谢你们!

--本文转载于《中国教育报》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