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14年,秦平岭南,设郡县,赵佗为龙川县令。他上任后治理有方,按照郡县制划分政区,移民实边,开垦山林,修筑城池,兴教办学,推广中原文化。赵佗深知南越人之所以被称为“南蛮”,与蒙昧无知、缺少教养有极大关系,于是他大力推广汉字,“以诗礼化其民”,礼贤下士,遍访名流。其中有一个赵佗拜师的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名士霍龙因避战乱南来人越,隐居龙川霍山,闭门著书。赵佗闻知如获至宝,忙请当地长老代为入山,聘请霍龙出山,兴办经馆。霍龙耳闻赵佗在平定南越时杀人无数,以为赵是个重杀戮的官宦,拒不出山。赵佗决定亲自进山拜师,他与随从乔装成越民登霍山进香,赵佗一行直奔霍山太乙岩寺院,进过香后由主持引见霍龙。赵佗诚心向霍龙表白拜师之意。霍龙是个久经世面的名士,一看来人神情仪态,已明白三分,非等闲之辈。他要见证赵佗究竟是杀人魔王,还是爱民官宦,耳听是虚,眼见是实,他毅然答应收赵佗为徒。赵佗喜出望外,心想只要你肯收我为徒,不怕说不动你。赵佗虽然公务繁忙,仍决心在山上小住。他早上在霍山小山梁跑马射箭,不忘习武,中午和下午聆听霍龙授课,傍晚陪霍龙在太乙岩下小石桥边促膝谈心,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所不谈。
赵佗有意扯到秦王朝统一中国之事,试探霍龙。果然,霍龙听了脸有怒色,大声说:“秦皇并吞六国,连年战乱,弄得民不聊生,哀鸿遍野。”赵佗并不恼怒,耐心解释道:“一个国家,四分五裂,各行其政,互相攻掠,民众更无宁日。秦并六国,为的是祖国统一,只有国家政令统一,民众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才能繁荣昌盛,战争是不得已而为之。两军对垒,必有死伤,这是在所难免之事。”霍龙听了,觉得不无道理,两人感情更加融洽。
赵佗拜师期间,发现寺内一些人大腹便便但面黄肌瘦,不明白地询问。霍龙也不甚清楚,说:“此病民间称其为“黄肿病’,山下不少越民也患此病。”赵佗忙命随从下山急召军医火速进山诊病,军医说这是吸血虫病,有一种小虫隐藏在小螺内,这种小虫进入了人体后就会患此病,并非不治之症,只需把小螺消灭掉,让小虫无藏身之地,此病就会逐步减少。赵佗马上下令出动驻军协助越民灭螺,并叫军医向民间传授救治方法。赵佗自知真情难隐,便向霍龙把上山拜师目的和盘托出,请求霍龙出山主持教务,兴办教育。霍龙与赵佗相处一段时间后,大大地改变了他的看法,知道赵佗是深明大义、爱民如子的好官,至于平越时征战杀戮在所难免,情有可原,于是满口承应。
霍山是省级森林公园,一年四季游客不断。
赵佗拜师求贤目的已达,随即拜别霍龙下山,霍龙知赵佗日理万机,不便久留,临别赠言:“草民才疏学浅,承蒙大人厚爱,自当竭尽全力。今老夫有一言相告。”赵佗忙说:“恩师有何见教,徒儿洗耳恭听。”霍龙道:“大人志行高洁,豪气干云,日后必有大成,作为父母官,以诗书化国俗,以仁义和人心,惩恶扬善,除暴安民,普济天下。赵佗频频点头:“先生金玉良言,徒儿铭记于心。”两人依依惜别。
赵佗任龙川县令时间不长,由于治理有方,古龙川却成了当时岭南举足轻重的县份,所以赵佗历代受县人崇敬,后人为纪念霍龙传播中原文化的功绩,将他隐居的山命名为“霍山”,昔日赵佗进山拜师时骑马射箭的山梁,后人将其命名为“跑马岗”,赵佗与霍龙谈经论道的小石桥命名为“御桥”,这些遗迹现在尚存。
内容源于《河源客家古邑传说》
【策划/统筹】陈丹佳 蒋才虎 张辉德
【全媒体记者】余佩
【设计】区洁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