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者标哥:美食家林贞标的美学生活

南方+ 记者 陈小庚 2021-09-10 11:05

畅销书《玩味潮汕》《玩味简烹》的作者林贞标最近又出了一本《玩味上海》的新书。林贞标是道地潮汕人,美食家、茶痴,对各地食事、食材有深入的研究与创新,美食“道上”人称“标哥”。标哥玩茶、写食是动真格的,他不怎么评茶,但会亲自做茶。他尝遍中华美食,也亲自下厨煮食。这一点,将潮汕人只做不说的特点发挥到了极致。他有一款茶叫“天谷幽兰”,这名字总让人想起美国作家寻找终南山隐者的书名《空谷幽兰》,我经常把这两个名字搞混,后来恍然大悟,标哥就是美食界的隐者呀,他将寻茶-美食当成事业,乐此不疲,投入余生的精力和金钱,却不愿意在这里面谋利。这不是隐者是什么?

《玩味上海》《玩味上海》

“好吃”,本来是一个主观的概念,标哥在他的《玩味简烹》中认为,脸颊肉是最好吃的。但是他在后来的一篇文章《五花肉杂谈》中又声称五花肉才是他的最爱。那么,究竟脸颊肉好吃还是五花肉好吃?这就是一个罗生门了。因为主观的东西是无法用量化的标准来界定,所以呢,这个后面的文章是有可能推翻前面文章的结论的。由此看来,标哥的东西不能以标准的、严谨的学术套路来衡量的。同样为了论证什么是好吃,林卫辉在他的《吃的江湖》里面就屡屡提到食物的生化成分,比如某种食物的氨基酸成分、脂肪含量……以提高其美食评论的“科学性”。但是标哥偏不肯按这个套路来,虽然因为进入美食圈,标哥专门去进修过营养学,他的美食观、品茶方式都有一定的科学的依据在里面,但是说实在的,标哥最吸引人的地方并不在此,而在于他的观念如同他的美食实践一样,都是野生勃发,个性突出,不可被规范的。就如眼下的这本《玩味上海》,说到上海的吃食却掺杂他大量的个人信息——年轻时暧昧的女性朋友、萍水相逢却惺惺相惜的友人、儿时的经历。美食,其实也是高度个人化的生活方式,有人讲究,有人将就。标哥的寻找美食历程、自己的美食实验无不渗透着他的美学生活理念,这些理念,就藏在他见过的人、走过的路中。

标哥在试验他的新菜。标哥在试验他的新菜。

标哥曾经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在他39岁那年,“大彻大悟”的他,将自己一手创办起来的企业交给了别人经营管理,管理层全员持股,实现共同富裕,他本人则从企业裸退,一心进入他的寻茶觅美食之美学人生。正如他的老友所说的那样,如果标哥从中年以后没有转向他这个不务正业的吃喝玩乐事业而是继续经营企业,他有可能成为第二个曹德旺。以标哥白手起家并迅速积累了相当的物质财富的能力、经常资助失学儿童的“菩萨心肠“看来,确实跟曹德旺有极多相似的地方。只不过,标哥突然间对追求财富失去了兴趣,想去过他自己想过的人生。

如果要在他此后十年的人生中提炼关键词的话,那就是茶-美食,其他的一切也基本围绕着这两件事来。标哥一年中至少有三个月时间在茶山里泡着,当然去得最多的就是潮州的凤凰山,出产凤凰茶的地方。只要时间允许,他可以三天两头往凤凰山跑。甚至因为一棵他挚爱的“老八仙”单丛茶,他不惜以“女婿身份”跟没有女儿的茶农攀亲套近乎。因为茶,他更加关注起环境和生态,他不但会品茶,还会做茶。收茶季,他会守在茶树下,看着茶农采茶,然后亲自参与到晒青、做青环节,最后的工艺,可能是他自己完成。做这些工作,除了需要掌握一定的技艺之外,是妥妥的体力活。像他这样已经实现了财务自由的人,尚能如此亲力亲为,除了深爱,没有别的理由了,也由此可见,他“茶痴”的美誉也不是浪得虚名。他的工作室里,收藏有各种各样的茶,他的目标是建立一个“中华茶叶库”——只要你听说过的茶,在这里都能找到。他的工作室还有一个美食实验室,除了茶季,标哥最热爱的事情就是每天一大早往各大菜市场里挤,跟家庭主妇一样采买着各种各样的新鲜食材,然后回到他的实验室里试做他的新菜。也就是在这茶—美食工作室里,标哥接待了许许多多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央视“东方时空”的创始人之一时间、“舌尖上的美味”总导演陈晓卿都是这里的常客,央视还曾经为他录了几期人物专访。

“茶痴”标哥的日常就是喝茶。“茶痴”标哥的日常就是喝茶。

有人总是鼓动标哥开一家私房菜,但都被标哥断然拒绝——他这辈子不可能去开餐馆或者私房菜馆的,美食于他,是爱好而非谋生的技能。他的美食实验室只对自己认可的友朋开放,而且是早早实行了“共产主义”的形式:朋友可以带上自己心仪的食材前来,也可以亲自露一手挑战标哥的厨艺,当然,更多的还是空手而来饕餮一顿之后洒然而去,最多坐下来跟标哥一起分析他作品的得失,用他的朋友调侃的话来说就是“吃入的是美食,还的是口水”。

美食其实是因为“好玩”。美食其实是因为“好玩”。

标哥还是个贪玩的人,可以说,十年前走上这条以茶和美食为伴之路,也是贪玩的结果。《玩味上海》记录的就是他这些年到上海以茶会友、以美食会友的结果。朋友到汕头寻找美食,不管是相识的不相识的,他总是尽到地主之谊热情地“陪吃陪喝”当免费导游,作为回报,他到别的地方去,也是当地一帮“地胆”带着他探胜寻幽觅食。而上海,是他最认可的城市,所以,在写了几本美食图书之后,他的第一本食旅结合的图书就瞄准了上海。这里的“味”既有食物之味,也有人情之味。“上海小男人”和“上海女人”,在别人那里或许有埋汰的意思,到了标哥笔下却摇曳生姿,至情至性,值得一品再品。举例来说,作为生长在海滨城市的人,标哥到上海,大家鲜少想要请他吃海鲜,直到有一天,美食家沈宏非带他去吃价格不菲的宁波菜——甬府海鲜,才算打破了这个小小的魔咒。沈宏非的宁波菜大餐,其实是酬谢他到汕头期间,标哥带他吃路边“黑暗料理”的人情。大餐和路边摊的反差,打破了人们对上海这座城市的固有偏见,这大概只有重情重义的标哥最想在这本书中传达的意涵吧!见常人所不见,说是写食实际是写人,这就是美食家与我等芸芸“吃货”的区别吧!

【记者】陈小庚

编辑 彭奕菲
校对 吴荆子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