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漠,战车轰鸣;丝路梨城,群英汇聚。这里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也是西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国际军事比赛—2021”库尔勒赛区赛事圆满收官,中国参赛队包揽库尔勒赛区所有金牌。今年是陆军第4次在库尔勒举办国际军事比赛。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比赛规模更大、赛场设置更贴近实战。
场上激烈比拼,场下互学互鉴。各参赛国军人在国际赛场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促使库尔勒赛区成为本地区军事交流合作的重要品牌。
硝烟散去,思考良多。在中国参赛队摘金夺银,取得累累硕果的同时,更要看到他们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持续推动实战实训,为陆军转型发展建设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和立下的坚定决心。
(相关报道刊于《南方日报》9月10日A11版)
像打仗一样比赛,将赛场延伸至战场
单组赛第一、射击赛第一、接力赛还是第一!刚刚过去的几天,对“安全环境”项目参赛队员、陆军第81集团军某合成旅上等兵刘顺来说,刻骨铭心。
出生于1998年的刘顺,是中国二车的车长兼侦察员,第一次参加国际军事比赛的他,经过与战友的密切配合,包揽“安全环境”项目3个单项冠军。
“拿到冠军只是起点,我更看重的,是将来在战场上准确侦毒判毒,保护身边战友的安全。”比赛结束,23岁的刘顺的想法,多了一份超越年龄的成熟和清醒。
和刘顺同样把赛场当战场的,还有“晴空”项目中方参赛队领队、第83集团军某旅旅长杨金龙,第一次带队参加国际军事比赛,就带领团队包揽“晴空”项目技能赛、多能赛、综合赛3个阶段冠军和团体冠军。
9月3日,“国际军事比赛-2021”中国库尔勒赛区进行“苏沃洛夫突击”项目接力赛,中国参赛队快速冲击。张永进 摄
如此骄人战绩,足以让杨金龙欣慰,然而,他真正想做的是如何利用此次比赛为跳板,让训练更加贴近实战,胜战更有把握。
“通过参加比赛,我们学到了场地设置的高难度、内容组合设置的高强度和防空兵目标显示的高难度。”杨金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未来的实战化训练中,要借鉴这种组合设置多样的理念,增大实战化训练条件构设难度,让官兵既能打、又能跑、还能有强大的心理能力。
“打仗和打靶不一样,如果说昨天我们练的是打靶,那么今天我们必须尽快学习打仗。”杨金龙和刘顺的想法,也是组委会领导所期盼的,“和平时期,只有从难从严从实战需要出发,按照打仗逻辑设计比赛项目和评判规则,把赛场当作胜战能力的检验场、战斗力生成的磨刀石,让赛场的‘靶子’离战场再近一些,我们离打胜仗的目标就能更近一步。”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记者王俊,今年第一次参加“国际军事比赛”现场报道。他发现,拍摄此次比赛的难度比以往参加演习等大项任务还要大,很多壮观的场面拍不了,只能在划定的安全区域内拍摄。导弹射击、高射机枪射击等想拍的精彩镜头不让去,一个个都成了“危险区域”。
记者之所以会有如此“尴尬”之感,源于赛场向实战贴得更紧。
越障高度设为战车性能峰值、涉水深度接近装备极限、靶标显示时间由固定值变为区间值……与往年相比,今年“苏沃洛夫突击”项目难度大大增加。参赛队员田志龙说,只有平时多挑战极限,战时才会多一些战胜敌人的底气实力,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一切为了能打仗,一切为了打胜仗。
“安全环境”项目在化学侦察作业区,将往年发放的12支侦毒管减少为9支,这就意味着侦察员在没有任何富余侦毒管的情况下,完成对随机布设的毒剂种类判别,一旦出现失误将无法完成判毒,要求队员必须做到零失误。
“晴空”项目在技能赛增加步枪射击,多能赛增加高射机枪对模拟移动轻型装甲目标射击,目标距离不固定、不取整,同时,靶标紧贴库尔勒戈壁环境设置,全面检验防空导弹兵班组的战车驾驶、导弹射击和轻武器射击技能,而且对每名队员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是一种极大考验。
事实上,国际军事比赛很多项目和规则的设定和修改,都是着眼于战场所需,并融入各方在战场上的实战经验。正如库尔勒赛区中方领队刘立峰所言:“比赛项目和规则最初的设定,以及后期的调整,都是从实战出发。”
这是参加综合赛的中国参赛队员跨越障碍。新华社发
剖析对手战术 督促练就过硬本领
8月28日,“晴空”项目多能赛拉开战幕。比赛现场,白俄罗斯参赛队的一名导弹射手发射出的导弹精准命中高速靶弹,空中开花,瞬间吸引了现场观众的眼球。
从备赛期间的成绩不佳,到比赛时的“空中开花”,白俄罗斯队之所以能有跨越式进步,除自身努力外,离不开中国队的无私帮助。
“安全环境”项目备赛期间,外国参赛队观摩中国队的化学侦察作业,当看到从27种方案随机抽取一种方案,只用不到30秒就能完成判毒时,大呼不可能。为此,中国参赛队毫无保留地将训练方法无私传授,让外国参赛队的成绩提升近1分钟。
俄罗斯参赛队员为练就“百步穿杨”“空中开花”的本领,每次都选在太阳直射强的环境练观测目标、风沙尘土里盯着靶子练观察。为练就过硬的驾驶技术,驾驶员每天驾驶战车一遍遍过涉水场、飞车辙桥、跨防坦克壕等,形成一套“肌肉记忆驾驶训练法”。
委内瑞拉参赛队由于对装备和场地不熟悉,加之其对规则掌握不透,派出的参赛队成绩不理想。但即便如此,他们依旧在训练中抓紧一切机会和时间提高成绩,比赛中即使有一些失误,却不轻言放弃,努力坚持到完赛。这种认真专研、全力以赴的精神令所有人敬佩。
前来参赛的外国军队,有的经过实战历练,具有很高的学习价值,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借鉴。“晴空”项目裁判长助理魏光辉介绍,俄军从多年实战中练就的严谨细致,委内瑞拉队面对困难时的顽强坚韧等,都值得我们学习。通过近距离与外军接触交流,借鉴外军训练的好经验、好做法,有助于我们取长补短、学以致用。
开门练兵,开的不仅是一扇门,更是将官兵脑海中的对手放到现实,通过与其交流探讨,仔细剖析其技战术特点,去粗取精,取长补短,督促官兵练就高对手一环、多对手一米、快对手一秒、胜对手一招的本领,缩短从知敌到胜敌的差距。
颁奖结束后,我军不少官兵表示,通过参加这次比赛,自己对下一步如何实战实训,心里更有底、方向更明确,他们还将把宝贵的比赛经验传授给身边战友,发挥好“酵母”作用,培育出更多胜战尖兵。
科学智能裁评系统是赛风有力保证
“我对裁评结果没有异议!”
在“晴空”项目裁评室,这句话出现的频率最高,往年需要争议近一天才能得出的裁评结果,现在仅用1个小时就能得到大部分结果。
8月24日,“晴空”项目技能赛刚结束,裁评室内的裁评系统就已经显示出部分成绩。各国裁判到达现地后,经过逐一查看验证,实地核对与裁评系统评判完全一致!之后,各参赛国在裁评室内几乎没有争议,现地核实后直接签字确认。
“智能加人工,客观、准确的裁评系统,以及专业、严谨的能力素质,让工作人员更有底气。”“安全环境”项目裁评保障队副队长徐振东介绍,为确保国际军事比赛公平公正,库尔勒赛区建立智能运维、综合态势、主控系统、视频辅助裁决四大综合裁评保障系统,实现边裁现场裁决、成绩自动生成、自动感应计时等功能,确保各类裁评精准无误。
“国际军事比赛-2021”中国库尔勒赛区“安全环境”项目接力赛举行,中国参赛队队员登车。新华社发
记者在各赛场裁评室看到,比赛时,综合态势系统自动采集的数据跃然屏上,让人眼花缭乱。各竞赛组裁评保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数据仅是裁评系统里的“冰山一角”。库尔勒赛区“苏沃洛夫突击”“晴空”和“安全环境”3个项目,不仅比谁冲得猛、跑得快,还有很多模拟障碍的检测避让、仪器武器的操作使用等细节。一旦存在扣分数据对总成绩影响较大的情况时,就容易出现争议,这时就需要调取现地边裁提供的数据。
评判保公正,数据是关键。据了解,各项目赛场分别配置100余名现地边裁,分布在各个易失分障碍点位,与裁评系统同步联动,利用手持裁决终端实时提供裁评扣分数据。同时,为确保上传数据的真实性,各赛场裁评保障人员借助手持DV、高清摄像机、固定摄像头和空中无人机等“空地一体”,全视角采集各易失分点位画面,赛后分类留存备份供裁评使用。
不仅如此,在数据处理上离不开裁评控制室内的“智慧大脑”——主控系统。它能自动汇总裁评系统采集和边裁实时提供的数据,并快速计算最终成绩,并呈报裁评室,供各国裁判查看扣分细节。该系统还可以导出边裁判罚信息,包括罚时原因、罚时时间和边裁ID,便于有争议时及时溯源。
“这次比赛大量运用科技检测手段,建立相对智能化的裁评系统。如果出现争议,裁判长可现场查证,及时作出公平公正裁决。”“安全环境”项目裁判长助理冯正超向记者介绍。与此同时,组委会在各项目成立裁判委员会,由各国参赛队1名裁判组成,享有同等表决权,进一步保证裁评工作公平公正、阳光透明。
在“掰手腕”与“手拉手”中深化合作
9月4日,“国际军事比赛—2021”“航空飞镖”项目闭幕式暨颁奖仪式在俄罗斯梁赞州佳吉列沃机场举行。新华社发
在“苏沃洛夫突击”项目比赛开始前,一位俄罗斯参赛队队员向中国参赛队队员王振宇展示了他手机中的一张照片:2019年,他曾与朋友来过中国。两年后,再次来到中国,他不禁想起曾经在中国的那段时光,并竖起大拇指为中国参赛队加油。
自“国际军事比赛—2021”中国库尔勒赛区开赛以来,不论3个项目的赛况如何,各国参赛队之间总会为对方加油、鼓劲,也会为他们的精彩表现点赞。
“晴空”项目组织计划办公室主任王书岭介绍,为了让各国参赛队有更好的比赛成绩,陆军专门组建由院校专家、专业技术能手和教练员组成的培训组,对各国参赛队员进行理论指导和专业辅助,帮助各国参赛队员熟练掌握武器装备操作技能。
场上激烈竞争,场下互学互鉴。从装备抽签交接到后勤保障,从熟悉赛场到学习赛事流程,从授课讲解到切磋技艺,各国参赛队都在互帮互助。
“谢谢中方准备的蛋糕,这样的生日很有意义!”前不久,在比赛还没正式开始前,白俄罗斯队就收到一份突如其来的惊喜:中方为即将过生日的几位白俄罗斯队员举行了一场集体生日会。精心准备的晚餐、音乐与生日蛋糕,让身处异国他乡的白俄罗斯队员感受到了来自朋友的温暖。
9月1日,正在参加比赛的乌兹别克斯坦队,迎来了他们国家独立30周年的纪念日。为让队员们在这一重要的节日里,感受到中乌友谊的温暖,中方特别协助他们拍摄了具有纪念意义的“30”造型,在异国他乡向他们的祖国发回祝福。
在库尔勒赛区,政工外事组还开设了文化交流中心和装备展示区,为各参赛国统一分配展厅。与往年相比,今年的展区规模更大、品种更多,充分展示出各参赛国的特色文化,以文会友、共书和平的氛围更加浓厚。
通过利用承办“国际军事比赛”契机,使各国友谊的桥梁牢固缔结,各国军人在这里互帮互助、互学互鉴,在“掰手腕”与“手拉手”中进一步深化合作交流。有队员表示,通过“国际军事比赛”这样一个沟通交流平台,可以进一步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合作,在互学互鉴中架起友谊的桥梁,播撒和平的种子。
【全媒体记者】 曹嫒嫒 周倩欣
【通讯员】 张圣涛 周远 陶然
【统筹】李劲 祁雷 何雪峰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