蚝油
厨房里不可或缺的调味料之一
无论是炒菜、点蘸、拌馅或是烧烤
它都占有一席之地
之前,蚝油就因为“计量单位”
引发大家吐槽
蚝油的计量单位是…“一甩”?
而最近几天
#原来蚝油是要放冰箱的#
相关话题又冲上热搜
激起了大家的热烈讨论
起因是
一位网友发文:
一年前购买的神器——
蚝油按压嘴泵,发霉了!
有网友留言——
“一看就是南方这边
蚝油是要放冰箱的!”
然而还是有很多网友
一检查才发现
家里的蚝油也中招了!
那么
蚝油真的需要冰箱冷藏保存吗?
蚝油应该如何正确保存?
说到蚝油该如何正确保存,要先看看它的成分。
蚝油是以牡蛎肉为原料,采用热水提取其有效成份,经过滤得到提取液,然后在其中添加食盐、糖类等调味原料以及淀粉等,再加热到规定的温度后,经过滤、冷却、质量检查和瓶装得到的产品,属于中国传统水产调味品。
蚝油具有鲜蚝特有香气,营养丰富,含有18种以上氨基酸,且大部分是人体必需氨基酸,还包含有机酸、醇、酯等有机物及哺乳动物所必需的微量元素(铜、锌、铬、碘、硒等)。
此外,蚝油含有氨基乙磺酸,它在临床治疗和药理应用方面非常广泛,可治疗多种疾病,是蚝油和牡蛎的特有成分。
蚝油的营养成分还是挺多的,然而其中不少成分在常温下容易发生氧化分解,开盖后必然会给环境中微生物的生长繁衍提供优良的条件,较易发生变质。
所以,蚝油不是发酵调味品,是不耐高温的,开盖以后必须放在冰箱冷藏保存。这点在蚝油的瓶身标签上都有写,但很少有人注意到。
而厨房经常开火做饭,温度有时候会很高,这样一来的话蚝油很容易变质,甚至是发霉。
蚝油这么粘稠
为啥瓶子的设计还这么“反人类”呢?
对于这个经典问题,有网友开玩笑说:这是蚝油生产商家的一种营销策略,让你每次使用蚝油时,一放就放很多,用得快,买得勤,商家赚钱也多。
真的如此吗?华东理工大学食品药品监管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少伟教授表示:
“其实,这是因为蚝油中含有氨基酸和牛磺酸等有机酸,而商家采用的玻璃瓶耐腐蚀性高,并且在用完后可以回收利用,环境友好,成本低。因此我们看到市面上很少见到安装按压吸管,瓶口做得也非常小,这样可以避免蚝油对包装的腐蚀和自身的酸败。”
那么我们在倒蚝油时,怎么才能避免倒不出来或者弄得到处都是呢?
倒蚝油时,避免将蚝油充满瓶口位置,给其留一些空隙,这样蚝油就可以缓慢流出。在倒完蚝油后,我们可以将瓶身旋转,使挂在瓶口的蚝油自动回落到瓶中,这样就可以避免弄到外面了。
蚝油不是"万能提鲜剂"
记住这“3不放”
大家都知道,生蚝价格并不算便宜,再榨取浓缩成生蚝汁,成本更是非常的贵。而超市里面一大瓶蚝油却只要10块钱左右,可见大部分蚝油都不可能完全靠生蚝汁来提供鲜味。
那么蚝油的鲜味是哪里来的呢?
事实上,蚝油中添加的是味精的其中一些成分,如谷氨酸钠,这些物质具有鲜味,而且价格低廉,获取途径简便,可以替代生蚝汁添加在蚝油中,而真正的蚝油汁含量不多。
而蚝油在烹饪的时候也不可以随便用,记住这“3不放”,才不会浪费这优质的调味料,让做出的菜更加鲜香。
蚝油做菜3不放
1.红烧、糖醋菜不放
不管是红烧菜还是糖醋菜,都要放糖,原则上蚝油不与糖醋一起用,因为这些菜品本身已经用了白糖、冰糖等糖类调料。
白糖本身就有提鲜的效果,再加蚝油相当于二次提鲜,蚝油里谷氨酸钠(味精的成分)特别多,用多了菜品会发苦,所以一般糖醋类的菜肴蚝油与味精尽量不放。
2.腌制菜不放
腌制食物包括腊味、酸菜、腌菜等食物,都不建议放蚝油。
因为腌制类的菜,本身就是很多种作料一起长时间腌制的,咸味自然也是不轻的,蚝油本身就有盐的成分,再加入蚝油只能增加咸度。
3.辛辣菜不放
蚝油属于提鲜力很强的调味品,它只适合用于相对清淡一点的食物,而辛辣类食物味道过于复杂,会掩盖蚝油的鲜味,所以不建议加蚝油。
蚝油不耐高温,所以在烹饪的过程中一定控制好火候和时间,最好在食物快要出锅的时候再加入。
切不可在炝锅时就加入,因为蚝油的鲜味加热后容易散失,久煮会影响蚝油调味增鲜的效果。
蚝油如何选购?
购买蚝油的时候,一定要看看瓶身的配料表,看一下是否含有蚝汁,如果有蚝汁那证明蚝油是正宗的,还要看下方的产品标准号,如果前方有两个英文字母GB,那大家就可以放心购买了。
同时,也可以通过看配料表的排序来判断蚝汁的多少,配料表排第一的,含量最多,排最后的,含量最少。
最后,蚝油虽有提鲜的作用,但不是放得越多菜就越鲜的。在炒菜或者是做凉拌菜时,蚝油每次放五毫升左右,就足以提高整道菜的鲜美程度了。
冰箱的正确“打开方式”
除了蚝油之外
以下几种调味品开盖后
也务必放进冰箱保存
香料混合调味料及调味酱(如芥末酱、沙茶酱等)。
含蛋、牛奶、蔬果成分的调味品(蛋黄酱、沙拉酱、番茄酱等)。
豆豉及其他发酵制品(如鱼露、虾酱)。
最后
跟科普君一起来了解一下
哪些食物不宜放在冰箱?
哪些东西千万不能放进冰箱?
冰箱内的不同存储位置有什么讲究?
滑动了解详情↓
编辑 | 李黛
审阅 | 马丹丽、Vicky
来源 | 人民日报、科普中国、广东卫生信息、中国消费者报、橙柿互动·都市快报、好奇实验室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