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生活,夜经济

南方日报

金秋九月,汕头商业综合体将再添新员。位于汕头龙湖区的万象城将于26日开业迎客,在其开业预热广告中,“阔活”一词成了高频出现的宣传口号。

何为“阔活”?这是一个从潮语延伸出来的口号,既是潮汕人对高品质生活方式的追求,也代表了潮汕人对“慢生活”节奏的保留和享受。

与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相比,汕头当前的商圈体量有一定差距,但如果将目光聚焦在过去十年,汕头商业发展的步伐却不断加快。购物中心相继出现,商圈逐步形成,新品牌、新业态不断涌入,折射出的是这座城市的区域价值和消费吸引力。

加快打造区域消费中心,正是汕头下一步的雄心和目标。

1  南方+ 杨立轩 拍摄

◎老式小区成“饮品店一条街”

晚上9时,刚和朋友聚餐结束的陈小姐觉得时间还早,想找个地方喝咖啡。她打开手机上的应用程序,搜索到龙湖区丹霞庄西区一家新开的咖啡店。

陈小姐以前在深圳工作,晚上9时下班是常态。回到家乡汕头这些年,她已习惯了这座城市的生活节奏。只是没想到,当她走进这个老旧住宅小区,此刻的咖啡店竟是满座。

环顾一周,店里的顾客几乎都是年轻人,三三两两,享受美食、玩自拍,好不惬意。“现在大家都喜欢‘打卡’拍照,这样的美食网红店在汕头越来越多。”眼前的消费场景,还是让陈小姐不禁感叹。

和陈小姐有着同样感受的,还有街上另一家饮品店的经营者林先生。当初,林先生看中丹霞庄西区地理位置好,毗邻时代广场,周边有写字楼和商业综合体,再加上这是一个建成已久的住宅小区,店铺租金不贵,于是选择在这里开店。没想到,短短两三年间,类似的店越开越多,“以前一些快餐店和小卖部,现在都变成了饮品和甜品店。”

一组数据印证了林先生的说法。据“大众点评”应用程序显示,当前在苏宁广场及其周边,各类饮品、咖啡、甜品、烘焙店超过200家。而丹霞庄西区与苏宁广场仅一路之隔,该小区短短200米主路及周边汇集的饮品和甜品店超过10家,俨如“饮品店一条街”。

尽管近年来诸如星巴克、喜茶等名气较大的餐饮品牌纷纷进入汕头,并入驻商业综合体。但在林先生看来,这并不影响更多的本土咖啡饮品店出现,甚至能够形成更好的消费氛围,“汕头生活节奏较慢,追求精致生活的人并不少,我们看好这个消费市场。”

作为土生土长的汕头人,林先生见证着汕头饮品店的变化和发展。“现在的饮品店和甜品店越来越多元化和个性化,凸显出差异化定位。”在他看来,以前类似的小店通常被冠以“文艺”“小资”等字眼,更多是出现在广州、深圳、厦门等大城市,现在随着越来越大众化,也开始在三四线城市遍地开花。纵观粤东地区,汕头商业发展程度高,消费市场日趋成熟,自然成为类似小店的聚集地。

而得益于网络社交软件的普及及交通网络的完善,跨城消费也越来越日常化。如今一到周末,在汕头各大商圈,都有不少潮州、揭阳的市民专门驱车前来尝鲜“打卡”。

“首店经济”带动商圈发展

事实上,丹霞庄西区“饮品店一条街”的出现,背后依托的正是商圈经济的辐射力和驱动力。该小区所在的苏宁广场商圈,位于汕头中心城区金平区和龙湖区交界处,毗邻汕头经济特区发源地,交通便捷,高楼林立,向来商业人气兴旺。

早在21世纪初,片区内面积10万平方米的南国商城就成为当时粤东最大的购物中心。2015年和2018年,一路之隔的苏宁广场和群光广场相继开业,延续商圈高光时刻。

以苏宁广场为例,开业至今6年,人气依旧居高不下。据媒体报道,2020年国庆期间,即便受到疫情影响,苏宁广场单天人流量仍达到6万人次左右。

而本月底,随着华润在粤东首个一站式购物中心汕头万象城开业,该商圈将形成万象城、苏宁广场、群光广场“三足鼎立”的局面,面向粤东地区消费者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消费选择和体验。

而纵观汕头近10年的商业发展,商圈崛起远不止于此。

2013年,位于金砂东路的星湖商业城开业,之后,新一城合胜百货、苏宁广场、卜蜂中心、群光广场、万达广场、泰安合胜百货等大型购物中心相继落成。在这期间,还涌现出F16、1981特区、海纳天地、充耀号、东厦100等商业综合体。

短短8年间,汕头中心城区新开的商业综合体超过10个。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商业综合体中,不乏“首店经济”的身影。

“首店经济”,顾名思义指一个区域利用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国内外品牌在区域首次开设门店,使品牌价值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配合。

纵观汕头商圈,从西班牙时尚品牌zara在星湖商业城开设粤东首店,到日本品牌优衣库、法国专卖店丝芙兰入驻苏宁广场,再到丹麦珠宝品牌潘多拉、美国时尚品牌cocah在群光广场开店,以及喜茶、瑞幸咖啡等网红饮品店落地汕头,“首店经济”不仅推动商业发展模式升级更新,也释放了粤东地区巨大的消费潜力。

业内人士认为,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知名品牌入驻汕头,一方面是这些品牌对汕头营商环境和消费市场的看好,另一方面“首店经济”也将带动本土消费模式升级,丰富潮汕人“阔活”生活态度的多样化选择,进一步引领粤东商业发展。

顾客消费需求更加多元化

在汕头说起“首店经济”,正大万客隆是一个绕不过的坐标点。

这个大型超市是卜蜂莲花超市的前身,早在1997年就在汕头开设首店。彼时,它的出现开启了汕头人到大型超市采购的全新模式。

“对很多‘85后’汕头人来说,正大万客隆就是童年回忆。”1989年出生的余先生,至今仍清楚记得逛万客隆的经历。小时候,他住在金平区汕樟路,万客隆在龙湖区长平路,每次都是坐妈妈的摩托车去逛超市,“去一趟的路程就要半个小时以上”。

尽管路途遥远,但大型超市内琳琅满目的商品,对小朋友而言就是一个“玩具乐园”。“只要一进到商场,推着购物车都觉得开心。”余先生说,在那之前,汕头人购买日用品大多是在家门口的小型超市或者小卖部,万客隆商品丰富,种类繁多,货仓式的购物体验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顾客的消费习惯,也打开了城市消费潜力的缺口。

之后,沃尔玛、卜蜂莲花等大型超市相继在汕头落地,并开出多家分店,分布各大商圈,零售消费模式随着城市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升级。2020年,曾经作为粤东首店的正大万客隆停业,昔日作为“常客”的余先生已经搬家,消费方式也发生了巨大改变。

“现在市区的商业综合体很多,几乎都有配套超市,很多小区附近也有一些社区超市,购物十分方便。”余先生说,随着商业配套的成熟和消费方式的升级,市民日常消费需求也和以前不一样了。以前可能超市大、商品多对人们很有吸引力,现在生活物质条件变好了,多元化的消费体验和独特的商品供应,更能营造精细化的消费场景,激发顾客的消费欲望。

“以前是买买买,现在是‘阔活’买。”在余先生看来,在物质富足的当下,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生活的提高。购物已经不再是逛街的主要动机。顾客来到商场除了购物消费外,还有文化、社交、情感等多维需求。汕头打造区域消费中心,除了不断迭代升级的商圈和专业市场,消费的意义和内涵也要延伸。

【记者】 杨立轩


■对话

九三学社汕头市委员会社员周树彪建议加快打造潮汕特色“夜经济”:

大力释放“灯光下的潜力”

“夜经济”是以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为消费主体,以休闲、旅游、文化、餐饮、购物等为主要形式。伴随着消费升级的脚步,“夜经济”市场也从早期的灯光夜市变为包括“食、游、购、娱、体、展、演”等在内的多元夜间消费市场,品质消费的趋势日益凸显。

近年来,全国各地“夜经济”逐渐升温,“灯光下的潜力”正尽情释放。根据商务部城市居民消费习惯调查报告显示,中国60%的消费发生在夜间,大型购物中心每天18时至22时消费额占比超过全天的1/2,夜间经济已成为“城市消费的新蓝海”,预计到2022年夜间经济的规模将达到42万亿元。

“夜经济”的价值,也成为不少汕头政协委员关注的焦点。记者从汕头市政协获悉,从去年至今,已有多位政协委员围绕相关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通过提案的方式,为点亮汕头市的“夜经济”支招献策。

今年,汕头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第2021061号提案就提出《关于建立夜经济市级统筹机制,打造汕头经济内循环新动力的提案》。记者与提案主笔人、九三学社汕头市委员会社员周树彪进行对话,探讨汕头“夜经济”的发展前景。

重夜景,更要重文化内核

南方日报:发展“夜经济”,对汕头有何意义?

周树彪:“夜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城市经济活力的体现,是一个城市文化特色和发展成就的鲜活窗口。“夜经济”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多元消费,并拉动就业、带动创业,进而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活力,同时也体现出其现代化水平与消费繁荣指数。如上海夜间商业销售额占全天的50%,重庆70%餐饮营业额在夜间实现,广州服务业产值有55%来源于夜间经济。

我认为,在当前我囯强调经济内循环发展基础上,建立“夜经济”运行管理机制,以“夜经济”为手段激活内需潜力,打造汕头经济内循环新动力正逢其时。汕头目前正在打造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发展“夜经济”可以成为其中一个抓手。汕头“十四五”规划也提出,要打造具有潮汕特色的夜间经济。

南方日报:目前,汕头“夜经济”发展现状如何?

周树彪:据我们调研了解,汕头市的夜间经济多数是由小商小贩自发形成的“地摊经济”,城区虽有长平新一城、苏宁广场、万达广场等大型商场,但没有形成辐射带动。全市夜间经济缺少整体规划,多为自发性经营市场,运行管理缺乏行为规范和条例政策的约束。

同时,我们注意到,汕头市的夜间经济局限于夜景灯光打造,忽视文化这一重要内核,也忽视夜景营造对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和对地方优势资源的整合,仅把白天街头的游商、小商贩经济行为在夜晚进行组织化和合法化。汕头市的夜经济产品局限于餐饮、购物、游船,缺乏文化、体育、竞技、表演、康养等产品,亟待开发商业、主题公园、演艺、娱乐、水秀、庙会、灯会、特种、运动、天文、摄影等游客参与性、体验性与学习性强的夜间经济业态。

逐步形成夜游“金字招牌”

南方日报:打造汕头“夜经济”,您有什么建议?

周树彪:我认为要围绕“食、游、购、娱、体、展、演”等在内的多元夜间消费市场,合理规划建设富有地方特色的夜间经济集聚区与特色商圈,丰富夜间经济业态。首先,要延长重点街区及商场、超市、便利店的营业时间,发展“夜间经济区”。在老城区、历史街区或者居民较少的独立区域,配备夜间设施完备,引入剧院、博物馆、美术馆、商业性画廊、电影院、酒吧、餐馆等业态,形成较为独立的商业生态。可充分利用汕头内海湾、河段的地理优势,在汕头内海湾、华侨试验区东海岸、南滨路、梅溪河、新津河开发水秀、主题光影秀、声光电大型演出等夜游项目,打造文化、体育、竞技、表演、康养等产品,形成夜间经济集群。

汕头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建议打造汕头小公园开埠文化与骑楼群、龙泉岩风景区、礐石绿道风景区、澄海塔山风景区、文光塔、灵山寺、仙湖、旦家园、农家乐等夜游经济专属区,吸引周边市民和外地游客聚集游玩,带动饮食、休闲、娱乐、地方特产的销售发展,形成夜游“金字招牌”。

此外,我认为汕头需要编制夜间经济消费地图,围绕夜游、夜娱、夜宴、夜购、夜宿、夜健等主题特色,构建“城区、街区、景区、商区”四位一体的夜间经济体系,精心培育若干个地标性夜经济生活集聚区、夜间经济示范街、特色消费商圈、夜间经济示范点(网红打卡点),推出“深夜书房、深夜影院、深夜药店、非遗夜工坊”等项目。创新城市夜消费场景,将线上线下消费、科技消费、节庆消费与夜生活相融合,将绿道健身、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等与居民信用分“绿谷分”相挂钩,形成市民绿色“夜生活”的正向循环。

南方日报:打造“夜经济”,汕头还需要补齐什么短板?

周树彪:打造“夜经济”既可拉动消费,创造就业岗位和推动第三产业发展。汕头要打造“夜经济,我认为交通是一个短板。目前汕头与周边城区基本没有夜间公交线路,我建议可根据全市消费体量和运营成本设定公交运营时间,完善夜间公共交通网络,在“夜经济”活跃区域增加停车位,满足消费者的夜间出行需要。鼓励出租车和网约车平台加强夜间车辆调配。要加快汕潮揭一体化,打造汕头粤东旅游服务中心。

此外,我认为汕头市要紧抓契机,释放更大的“夜经济”潜能,成为提升城市活力、促进消费升级的新引擎。政府要统筹全市扶持政策,降低准入门槛,开放街区摆卖管制,简化审批程序,提供税费减免等政策,吸引企业和个人参与夜经济建设。对夜间经济区内的零售、餐饮、服务企业在夜间时段的电费、水费、停车费给予政策支持。

【记者】 余丹



编辑 肖俏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