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祠堂南海庙!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顺德勒流有这些动作

南方+ 记者

都说顺德祠堂南海庙,顺德拥有着近千座祠堂。祠堂记录着当地家族的荣耀和家风家训,更是乡村历史文化的重要承载地。

在当下,如何活化和利用好祠堂文化,如何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活化祠堂文化,助力顺德乡村振兴和城乡品质提升?9月8日,在勒流街道扶闾村廖氏宗祠内,勒流举行了一场“让顺德祠堂焕发新风韵”座谈会,邀请顺德知名学者、专家就“如何让顺德祠堂焕发新风韵”建言献策。

座谈会还透露,勒流后期还将组织开展寻找“美丽祠堂”网络评选活动,推出一批勒流最美、最有代表性的祠堂,打造标杆,形成示范。

座谈会举行地廖氏宗祠是勒流最大的一座宗祠。蓝志凌摄

引进更多年轻力量,一村一品活化祠堂文化

面阔三间,进深三进,灰塑博古瓦脊,人字封火山墙,墙楣上的壁画石画,线条有力流畅、构图合理……在被列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的廖氏宗祠中,一场“让顺德祠堂焕发新风韵”的座谈会展开,吸引了不少村民前来。

“顺德祠堂反映了顺德的历史、风俗、政治、经济和文化艺术的发展进程。在这里能够找到顺德历史文化脉络,这是祠堂最大价值。”座谈会上,顺德知名学者李健明介绍,顺德保存较好的祠堂有近500座,大多建于明清时期。

以勒流为例,纳入顺德区第三次文物普查登记里的祠堂有30处,其中纳入文物保护单位的祠堂有20处,且绝大多数都有近百年历史。每一座祠堂都是古建艺术与岭南文化体现,印证了勒流人各个历史时期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取向。

在廖氏宗祠,李健明现场当了一回文化导赏员,向与会人员介绍起廖氏宗祠的建筑形制,壁画的艺术价值,文字匾额的内涵与深意。

在顺德区社科联主席沈涌看来,祠堂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是传统家庭、文化等的载体,是农村文化底蕴,是村居特色所在。“在当下,要采取理性的态度,针对祠堂这一文化符号,深度挖掘,同时结合地方实际,认真研究,这是乡村振兴的一个很好课题。”他认为,在祠堂活化方面,可以做实做细一村一品,树立各自文化品牌。

“顺德祠堂也可以像顺德美食一样成为顺德重要区域品牌。”针对祠堂的活化,佛山市委党校原副校长何劲和提出了这一观点,他认为新时代下,祠堂应该要承载着新的功能,“祠堂应该要发挥凝聚人心、凝聚力量的功能,让祠堂成为公共参与、民主协商的空间,并与党建引领、社区治理进行有机融合。”他还建议在祠堂内树立乡亲典范,鼓励青年人对祠堂文化感兴趣并接受祠堂文化。

这一观点得到了参与过多个祠堂保护和修建的市政协委员麦立军的认可。“修建一个祠堂不是容易的事情,需要凝聚专家等社会多方人士的参与,如此才能得到群众和百姓的认可。”麦立军还提出出,传承和保护好祠堂文化,与乡村振兴和城乡品质提升是相辅相成的。

探索四种活化类型,开展寻找“最美祠堂”评选

祠堂资源丰富的勒流,也在积极探索新的活化路径。

结合古祠堂不同文化特色,勒流在古祠堂创新保护、活化利用方面形成了四种活化类型,包括将祠堂打造为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村史馆、古建展示馆,打造成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家风家训馆,活化成旅游景点或是乡村旅游点等。

此外,为进一步保育与活化文物古建,勒流街道宣传文体旅游办公室成立文物古建修缮活化专项资金,对部分损坏严重甚至濒危的文物进行修缮活化支持。

去年,勒流积极支持西华梁公祠修缮、上涌孔公祠以及苏六朋故居祖祠修缮活化项目纳入区第一批“四古”修缮活化项目。目前,祠堂修缮基本完成,并将陆续活化为村史馆、书画室等文化场馆,使之成为传承勒流历史文脉、展示勒流文化底蕴新的文化地标。

如何加强祠堂保育和活化,引导村民加强对祠堂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此次座谈会只是一个开端,未来我们还将开展寻找’美丽祠堂’评选系列活动,为城乡品质提升、美丽文明村居建设提供更强大的精神动力。”勒流街道党工委委员江霞在当天座谈会上透露。

江霞介绍,评选活动将从祠堂建筑风貌、文化内涵、日常管理维护以及社会参与和社会治理程度等四个方面设定标准进行评选,激励村居动员各方力量,强化祠堂管理和提升,让勒流的祠堂文化呈现方式更丰富,环境更优美,氛围更和谐。勒流还将由此推出一批勒流最美、最有代表性的祠堂,打造标杆,形成示范。

据了解,寻找勒流“美丽祠堂”评选活动,将在9月中旬启动,通过村居创建、村居推荐、专家评审和网络投票等环节,最终评选出第一批8个勒流“美丽祠堂”,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焕发祠堂文化新动能。

【南方日报记者】蓝志凌

扫描二维码进入读者群。

扫描二维码进入读者群。


编辑 黄逸豪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