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条村道干净整洁,一个个广场文明亮丽,一处处产业蓬勃发展……8月的龙川县田心镇,乡村振兴工作如火如荼,各个村落处处涌动着发展的热潮,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田心镇地处龙川县境中部偏东,韩江上游,生态资源丰富,历史文化悠久。近年来,田心镇紧紧围绕市委“示范区”“排头兵”建设及龙川县委打造生态、现代龙川新思路,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统筹做好稳增长、惠民生、防风险工作,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污染防治取得扎实进展,在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民生保障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效。
党建引领有力 为群众办实事
学党史,践初心。今年以来,田心镇认真执行“第一议题”学习制度,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实到每个基层党组织和每名党员。同时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落实各项任务作为组织生活和党员教育培训最重要的“实践课堂”,在大战大考中筑牢理想信念,增强能力本领,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
田心镇委党校还举办12期培训活动,并利用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学习强国”APP、腾讯“党建为村·粤治粤好”等平台,向广大党员推送学习资料、经验做法,不断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
“除固定的党史学习教育内容外,全镇组织了一些党史学习教育的自选动作,例如开展红色历史学习、老党员上党课、讲党史等。”田心镇党委书记丘其东说,田心镇坚持把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一体化部署推进,突出“强基赋能”用心用情为群众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用如磐初心凝聚奋进之力。
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如今,走在田心镇通往龙母镇的813县道上,6.5米宽的路面让错车毫无压力,新修的路面更是让过往车辆畅通无阻,也为田心镇居民的出行安全增添了一层保障。
据悉,田心镇辖区813县道过境路段有多家商住户占道建筑、长期坑洼破旧、灰尘大和排水不畅等影响群众出行。今年,田心镇把该项民生实事纳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镇党委组织镇、村干部,在公路事务和交通运输部门的协同配合下,5月13日,田心镇派出镇、村干部93人,施工方派出大型机械5台,切割设备3台,施工人员35人,在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的统一指挥下,克服日晒、突发暴雨等困难,共拆除占道围墙38处约230米、铁皮棚7处约150平方米、门坪50处约1900米,1天基本完成拆除整治任务,为改善群众出行条件、旅游道路升级改造打下了坚实基础。
记者在现场看到,道路两旁的占道铁皮房、围墙、“牛皮藓”等均已拆除清理干净,远处还有几辆机械车辆正在施工。“修好的道路会根据情况铺设人行道,有条件的地方还会栽种绿植。”施工现场的一位工作人员说,目前路面基本完成,正在做排水沟,路两边还将安装路灯,全部工程预计年底完成。
“现在村里的环境变好了,村道变宽了,还有广场,晚上都可以散步,这些变化以前做梦都没有想过。”田心镇松林村67岁村民彭美金说。
“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固本培元方能枝繁叶茂。”丘其东表示,田心镇通过新一届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提前谋划完成了各个村党组织书记任免工作,使得全镇党组织书记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干部能力、文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其中,田心村的党支部书记黄发强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并且学习涉农专业,在农村产业发展、经济作物种植等方面更有经验。三友村的“85后”党支部书记邹水平也通过带领群众科学种养的方式服务村民,该村整体工作也在全镇处于靠前位置。
发展特色产业 筑起富民之路
悠扬的音乐、自动投料装备、良好的通风系统……在田心镇松林村的螺旋藻蛋鸡养殖基地的鸡舍里,1万多只蛋鸡正享受着音乐和美食,好不乐乎。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松林村螺旋藻蛋鸡养殖基地项目是由深业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占地4720平方米,于去年6月建设完工并投入生产,今年形成市场化运营后,全部交由松林村接管。“我们养殖基地现在每天产蛋8000多枚,在京东商城、圳扶贫等线上平台售卖,每枚鸡蛋市场价为3.6元。”松林村党总支书记、主任邹新介绍说,鸡场目前最多可容纳1.2万只,希望以后还可以继续扩大生产规模。
螺旋藻作为优质绿色饲料在蛋鸡生产中的应用和推广,是深圳创新技术在我市的具体运用,目前已成为田心镇特色养殖业的新“名片”。深业集团有限公司驻松林村工作队队员、螺旋藻蛋鸡养殖基地负责人熊伟表示,在蛋鸡饲料中添加3%的螺旋藻,可替代鱼粉,不但节约饲料,还提高了产蛋率,降低了饲料成本,虽然价格比普通鸡蛋贵,但因其营养价值高、口感好,更受消费者的欢迎。接下来,熊伟还将在松林村驻点到今年12月,目的就是更好地给予松林村的旋藻蛋鸡养殖基地技术支持,同时助力螺旋藻鸡蛋在市场中实现稳定销售。
产业发展好,村民的获益更多。松林村在螺旋藻蛋鸡养殖基地工作的固定职工有8人,杨仕英就是其中一位。她已在该基地工作1年有余,每天主要是负责捡鸡蛋、搞卫生和给鸡打疫苗,一个月3000多元的工资。“村里有了这样的好企业,不但家里的收入增加了,我还学到了很多养鸡技术。”杨仕英说,将来的生活肯定会过得越来越好。
龙川鱼生在我市乃至全省闻名已久,但肝吸虫可能乘机进入身体的担心也同样存在,田心镇华滢智慧农场正在与华南农业大学合作实验,通过给草鱼喂食中草药的方式,寻找更科学的养殖方法养殖无肝吸虫、适宜生吃的草鱼,让鱼生的制作和运营实现标准化、规范化。该农场负责人杨权介绍说,目前还在探索鱼菜共生和鱼稻共生等新型的复合耕作体系,把水产养殖与蔬菜生产这两种原本完全不同的农耕技术,通过巧妙的生态设计,达到科学的协同共生,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值得一提的是,田心镇有3个村在霍山旅游风景区周围,在田心镇东江村开店14年的饭店老板杨伟松说,村里目前有200多人在从事餐饮、导游等与旅游相关的职业,当地销售的一些农副产品也多产自本村。由于是多年老店,菜色、口味也非常不错,杨伟松的饭店还有很多“回头客”,不少县城的游客以及附近市县游客也会经常到他的店里就餐。“优质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很多外地游客到村里消费,给我们带来了实惠。”杨伟松说。
此外,田心镇还大力发展田北村鹰嘴桃、松林村三红蜜柚种植项目等特色优势农业,目前全镇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83家,家庭农场26家,养殖大户11家,鹰嘴桃种植面积1500亩,蜜柚种植面积600亩,百香果种植面积500亩,“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已逐步形成。
“我们还计划将霍山、下塔、甘陂畲族村的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进行整合,结合市里推动的打造3天2夜旅游线路,设计田心镇的旅游路线,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田心镇镇长叶青表示,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只有做好产业这个大文章,振兴才有持续动力。
建设美丽乡村 推动乡村振兴
走进田心镇甘陂畲族村,映入眼帘的除了崭新的柏油村道,还有具有畲族风情的红色的美丽护栏。村口的广场上,竖立着绘有畲族图腾的背景墙以及畲族文化宣传公益广告牌等。
“目前村里正在推进一河两岸工程,加快碧道、少数民族广场建设,中小河流整治等。”甘陂畲族村党支部书记蓝锦友说,各自然村正在积极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和民房风貌整治工作。
甘陂畲族村是龙川县唯一的少数民族行政村,是乡村振兴战略省级示范村。近年来,甘陂畲族村深入挖掘和弘扬畲族特色传统文化,整合乡村旅游资源,大力推进生态环境整治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积极探索并初步形成了网络健全、结构合理、运行有效,公共文化服务惠及村民的新农村。
蓝锦友表示,根据甘陂畲族风情旅游村规划编制,已完成甘陂畲族风情园二期工程,建成村文化墙、民族特色灯柱、绿化、亮化、健身场所等项目,并配合龙川县文广旅体局将甘陂畲族村民俗“三月三乌饭节”“安龙节” 2个项目列入龙川县第三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建成旅游公厕1座,整个编制工作已完成80%,预计今年年底全部完成。
今年,田心镇对东江村临近霍山旅游风景区两旁的民房进行了统一的外立面改造,青砖黛瓦的村庄好似一处世外桃源。杨伟松的饭店也在其中,他表示,现在风格统一了,看起来更漂亮了,希望借助乡村振兴让村庄变得更美,发展越来越好。
抓弱项,补短板。去年以来,田心镇积极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投入350万元完成了甘陂畲族村2.3公里道路硬底化、东江村1.5公里道路硬底化、谷坑塘至名扬1.5公里道路硬底化,田心村1公里道路硬底化;多方筹集资金250多万元完成街道霍山路十字路口至开发区卫生院破损道路挖补,同时对道路两边的排水设施、管网线路等进行改造,增设人行通道,还成功将龙石公路大修工程立项,现该工程已基本完工,极大地改善了沿线群众出行条件。
叶青表示,接下来,田心镇将加大人居环境整治力度,形成常抓常管的工作机制,构建“齐抓共管、共治共享”格局,同时紧抓美丽宜居乡村创建,扎实推进村庄绿化、道路硬化、村道亮化、庭院美化等工程项目,努力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未来,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相信一个个百姓富、生态美的村庄会陆续展现在人们面前,谱写好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田心镇概况】
田心镇地处龙川县境中部偏东,韩江上游,地处北回归线的山区丘陵地带,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境内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主要景区有霍山和下塔,霍山位于田心圩镇东北部,海拔550米,方圆8平方公里,是广东七大名山之一,2021年已开发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下塔位于塔峰村,始建于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塔为四角七层阁式砖塔,高16米,葫芦式塔顶。下塔是省内和全国罕见的四方砖塔,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田心镇文人荟萃。历史上曾出过进士、举人多名,其代表人物有明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及第巫三祝,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中正士巫荣。近代有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贡献的革命先辈骆达才。
【红色历史】
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龙川县田心镇上塔村的农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组织下,在本村建立了农民协会、赤卫队、党小组和村苏维埃政府,革命斗争持续不断,是五兴龙革命根据地的一个部分。在1925年至1934年五兴龙苏区时,上塔村(上扬村委会上塔自然村)主要在村苏维埃政府建设、村赤卫队游击战和反国民党“进剿”斗争三方面,对苏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和牺牲,也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老区村的历史见证,是实至名归的革命老区村。今年6月,土地革命时期上塔赤卫队活动地旧址被命名为第一批龙川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来源:河源日报
作者:■策划:陈小玲 甘国科 邱志飞 ■组稿:王亚娇 特约记者 曾祥太 ■摄影:冯晓铭 编辑:吴雪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