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观察|持续加大教育投入,从保障“人人有学上”到力求“人人上好学”

教育莞家
+ 订阅

今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十四五”规划,我国教育现代化从此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此时的东莞,经济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都取得了较大发展,发展效能也有效提升。

东莞要着力打造民生幸福美好城市,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如何为东莞在万亿GDP、千万人口新起点上加快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是东莞教育人要思考的问题。

数据显示,2020年底基础教育在校生达162.7万人,庞大的教育需求让东莞必须把保障“人人有学上”放在首位;然而,当城市对人才的“含金量”有了高要求,如何让“人人上好学”就成为了新的时代目标。

今年8月,东莞市委书记肖亚非在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表示,东莞将持续补齐学位、停车位、病床位、养老床位、就业岗位“五个位”民生短板,确保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70%以上,有序推进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

东莞市委书记肖亚非

东莞市委书记肖亚非

为推动教育质量全面提升,2020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为195.16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23.22%;全市财政性投入206.2亿元(含国家及省财政转移支付约10亿元),较2015年增加90.23亿元,增长了77.8%。

一年200亿的投入,并非小数字,那么这些钱都花在哪儿了呢?

生均经费是教育投入增长的重要指标,也对促进教育公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重要意义。据统计,2020年底,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828所,在读学生176万人。全市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中职学校生均经费分别为0.63万、2.35万、3.49万、3.54万、3.02万,同比增长18.1%、2.17%、2.1%、1.8%、0.13%,投入力度持续增大。

然而在东莞提起“教育均衡”,很多人第一时间联想到的是由于人口结构倒挂而出现的大量随迁子女受教育问题

东莞非户籍人口约占常住人口的70%,在基础教育阶段,2020—2021学年非本市户籍学生有108.53万人,占比为66.72%。为进一步提升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东莞率先通过实施积分制入学和发放学位补贴等方式,落实随迁子女义务教育“两个为主”(流入地为主、公办学校为主)的目标任务。

从2017年起,东莞实行积分制入学民办学位补贴政策。截止2020年底,东莞两级财政共向随迁子女发放民办学位补贴13.3亿元。目前有13.4万名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24.5万名随迁子女在民办学校就读领取学位补贴,人数占比达50.07%,已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读和享受政府民办学位补贴的随迁子女人数占比达50%的省定目标。

随着新型城镇化推进、全面二孩政策落实和户籍政策改革等因素,兼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吸引人才聚集,东莞的户籍人口近年来进入快速增长区。仅2019年,全市基础教育阶段户籍在校生就比上一年增加了10万余人。因此,东莞教育必须创新模式超常规扩容,尽快扭转中小学学位供不应求的被动局面。

2020年3月,教育扩容提质千日攻坚行动全面启动,总投资约300亿元,从增加教育设施、保障用地、优化流程、加快审批、拓宽投建路径、优化服务等五个方面实施24项举措,涉及50条具体措施。计划推动新建、改扩建231所公办中小学,增加学位34.24万个。

近年来,东莞各级人大代表也高度关注教育扩容提质工作。8月24日,市人大常委会视察教育扩容提质议案办理进展情况座谈会举行,市政府、市教育部门有关负责人在会上表示,今年9月开学前,东莞将完成35所公办中小学建设工程,新增学位约3.7万个。

此外,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办好学前教育、实现幼有所育,是党和政府为群众办实事的重大民生工程。一直以来,东莞积极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努力提高幼儿园的办园质量,推动东莞学前教育不断发展。

从2012年起,东莞市财政设立学前教育专项资金,每年约投入1亿元经费,用于补助普惠性幼儿园、奖励等级幼儿园、发放幼儿园教师从教津贴等,促进了全市各类幼儿园改善办园条件、规范办园行为、提高师资素质和保教水平。

截止2020年底,全市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开办的幼儿园共1206所,可提供学位约43.6万个,其中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52.07%,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园人数占比82.22%,达到国家“5080”攻坚任务要求,较好地满足了群众对学前教育学位的需求。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教育理念普及及宣导,群众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对教育高质量、多元化、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强烈。从过去是“有学上”就可以,到现在是千方百计要“上好学”,家长群众越来越期盼更加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为此,东莞多措并举为教育提质,力争办好家门口每一所学校,尽最大限度推动优质教育资源更普遍惠及全体学生。

一方面,在校际间实施集团化办学实现带动提质。东莞设立了1.2亿元专项资金,采取“名校+新校”“名校+分校”“名校+弱校”“名校+民校”等形式,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实现“扩一所优一所”。目前,全市共组建教育集团40个,覆盖28个园区、镇街,连续三年集团化办学的社会满意率超过98%,逐步形成集团化办学的“东莞模式”。

另一方面,在全市培育品牌学校实现辐射提质。市财政设立了1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开展品牌学校培育,并通过其辐射引领,提升全市整体办学水平和办学声誉。现已遴选出120所品牌学校培育对象、认定60所品牌学校,涌现出一批办学理念先进、办学特色鲜明、办学成效突出、内涵式发展、社会口碑良好的品牌学校。

在推进教育信息化方面,东莞建设了莞易学平台,为全市市民提供非全日制学历提升、技能提升、素质提升等课程学习,共开设课程1153门,现有注册人数48.1万人。

而自2014年起实施的“莞式慕课”,则逐步形成了富有本土特色的“双师教学”“远程同步课堂”“翻转课堂”等慕课与课堂融合创新教学模式,帮助解决人口倒挂地区的教育均衡和优质发展问题。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东莞教育要深入思考东莞如何确保GDP稳妥过万亿后持续支撑高质量发展,如何实现城市与千万人口共生共荣等重大问题。

今年1月13日,东莞市推进品质教育建设大会召开,东莞明确将“打造品质教育”作为接下来一个时期东莞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战略,坚持教育高质量发展主题,以“品质教育”为目标和价值追求,以“扩容提质”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全面提升教育事业整体发展水平。

东莞市教育局局长叶淦奎指出,东莞教育系统将在大调研的基础上,聚焦提升“八大品质”,谋划推进“1+12”行动计划。

在12项行动计划中,推进公办中小学校(幼儿园)建设行动摆在首位。此外,还包括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健康发展行动、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行动、推进普通高中双特色优质发展行动、推进民办学校规范提质行动、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行动、打造“莞邑良师”行动、推进品质课堂行动、推进劳动教育行动、推进智慧教育行动以及推进教育评价改革行动。

未来十五年,东莞将推动打造品质教育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分“三步走”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

【记者】于羽佳

编辑 冯文美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