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奕潮的阅读书单
(上下滑动查看全部内容)
卢宏轩的阅读书单
(上下滑动查看全部内容)
对高中阅读的一点感想
2021届高三(15)班 李奕潮 北京大学
在绝大多数时候,阅读是一件私人的事情,在他人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和结束。最重要的一点,都是要培养内心之中对阅读的兴趣。只有自己对此感兴趣,拥有内在的驱动力,阅读才能成为长久的习惯。我的这种兴趣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从小我就很喜欢读书。令我感到有些意外的是,在这段漫长的时间当中,面对电子产品、网络文化的冲击,尽管我也喜欢玩游戏、看B站,但是我对阅读的热爱一如既往。在这其中,高中的阅读经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什么在高中我能够坚持和发扬对阅读的兴趣?我认为原因有三点。
首先是高中阶段的阅读拥有不受干扰的环境。在校园里我们不能接触手机,种种浮躁的事物都被挡在了校门之外。校园的学习氛围是浓厚的,阅读所带来的课外学习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的晚修是自主安排的时间,大块的时间不会被各种琐事或是考试占据,我只需要投入进去就能够享受阅读的过程。我在高三一年,在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下,晚修第三节课可以心安理得地进行阅读。当我向北大的新同学谈及这件事时,他们都表示十分羡慕,因为他们的晚修全部被学校安排得满满当当,缺少自主规划的机会。
其次是对自己和世界逐渐有了更加明确的认知。对于自身发展,我知道在高中阶段必须要探索不同人文学科的内涵。否则,到了填报志愿之时,就会陷入左支右拙的窘境。比如,不能分清楚什么是自己喜欢的而什么是自己擅长的,不能明确一门学科到底学的是什么等。最后可能选择了自己感兴趣但是并不擅长的学科,在大学苦苦挣扎。
高一的时候,我阅读的书籍主要是文学类和马克思主义哲学;高二的时候,我阅读的书籍主要是哲学类,包括西方现代哲学和PPE(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结合)。到了高三的时候,由于多方面因素,我主要阅读报纸、杂志和历史类书籍,这时候到图书馆借的书便没有之前那么多了。但是高三的阅读给我最大的收获是,我明确了自己喜欢的和自己擅长的,从而确定了自己大学选择的专业是历史学。此前,我会对许多人文学科感兴趣,但是深入阅读之后又发现另有玄机:比如汉语和外语,最后我发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是语言演变的历史和语言所暗藏的观念史;比如哲学,最后我发现自己并不擅长完全抽象的逻辑分析,而是倾向用历史的方法去解读哲学思想的递嬗。在不断的阅读之中,我真正明确了自己的理想专业。
第三是明确了阅读的内容,保障了阅读的质量。应该选择什么书籍来阅读?我一般选择这门学科之中有权威性的作品,其中就包括作者要选择著名学者,书籍要选择其代表作品,而不论新旧。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感受这一门学科最深沉的魅力。比如在近代史的学习中,我阅读了《杨天石文集》。这本书很旧,有十多年的历史了,躺在图书馆的一个角落里布满灰尘、无人问津。但是杨天石先生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一位大家,以研究蒋介石日记而闻名。阅读他的论文,我对中国近代史之诸人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另外一本让我印象深刻的书是田余庆所著《东晋门阀政治》,这本书是魏晋南北朝史的扛鼎之作。这本书是北京大学出版社最近几年出版的新版本,这充分体现了我校图书馆与时俱进、及时更新图书的优良作风。
不可否认,读书具有功利性和非功利性的目的。前者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成功和获取,而后者在一定意义上是对前者的纠偏。高中的时候,特别是在高三阶段,学业的压力和内心对时间的计较尤其难以忽视,那么此时图书馆对于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呢?我想,纯粹地将其作为“功利性”阅读和学习的场所,亦或是完全将其视为逃避学业压力的地点、脱离实际都是不可取的。读书能让我们向内遇见自己,向外看见更大的世界,并将灵魂扩展,它让我们成为自己。
我也诚挚地希望图书馆能够坚持不懈地为学弟学妹们提供更加丰富而权威的书籍。希望学弟学妹们能与书为友,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在阅读中发现自己,在阅读中精进学业、成就人生!
★
读 书 心 得
2021届高三(15)班 卢宏轩 北京大学
对我来说,阅读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与阅读共同成长。高中是人成长的重要阶段,而高中也是我阅读发展的重要阶段。正是这高中三年,我读书的习惯,读书的品味逐步发展,对我个人成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下面我简单地分享一些我读书的心得。
读书带来的最明显的收获当然是知识的增加。比如对历史书籍的阅读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有挺大的帮助,补充了相当的史实,观点之类的,无论是对平时学习还是考试都能发挥作用。除此之外还有在阅读过程中阅读能力的提高。可以说正是平时习惯阅读严肃、偏向学术性的表达,我在面对语文的第一篇现代文阅读的议论文文段不会没耐心,看不懂;在阅读历史和政治的题干材料时能更好地理解而不畏惧等等。同时我的写作能力也有一定的提升,素材更多,观点更多,思考更深刻,审读作文材料更仔细,这些都是阅读自然而然带来的。我从读书中收获的不只是这些,还有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习惯阅读带给了我平和的心态。当我沉浸在书中,便会忘却一些焦虑,洗去一些浮躁,调适好自己的心情。
在高三下学期紧张的备考中我还是抽空看看杜甫,李商隐诗歌鉴赏,这种阅读带给了我心灵的平静,帮助我维持心态的动态稳定。有时大考考完也会去图书馆,比如佛二模考完的时候,我就去图书馆随意拿了本书看看,对我而言起到了放松的效果,从紧张的考试中抽离出来,投入到下一段学习中去。
对于怎么选择书来阅读,我通常会用以下的这几种方式。一是去图书馆,在自己喜欢的分区随手选一本,看标题简介感不感兴趣,看作者,再看看出版社。通常选择一些比较出名的出版社,比如中华书局,北京大学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之类的。二是在课堂的学习中,对教材相关的延伸阅读,或者是老师的推荐之类的。比如在学完《边城》节选后对《边城》感兴趣就看了全本。三是对某一方向感兴趣去知乎,豆瓣之类看一下他人的书单和推荐。
在选择书来阅读时阅读偏好影响很大。但就我的经验而言,阅读偏好是可以不断扩展的。一开始我对中国古典文学比较感兴趣,就关注到了诸子百家的作品,而后慢慢就对其背后的思想感兴趣,就看起了中国古代哲学,后来就去看哲学的介绍。中国古典文学看不懂,不知妙在何处,就去看文艺理论和文学鉴赏,随手翻到了对二十世纪现代小说的鉴赏
就对现代主义小说感兴趣,接着兴趣就慢慢扩展到西方现代哲学。所以说通过阅读会发现许多新的领域,逐步发现原来我感兴趣的东西有很多,阅读偏好也就变得越来越广泛。
读书品味和阅读偏好一样是慢慢培养的。首先心气要高一些,追求要高一些。有一次我在读书时看到余光中说有些读者“在文学欣赏的国度仍属买半票的童年”,那时我就想我不能一直“买半票”。对自己要求便高一些,尽量看经典,经典看不懂就看别人是怎么看的,看专家学者的解读,一来二去阅读水平就上去了。这样看惯了好的作品,对没有新意,水平不够的作品,自然也就觉得乏味,阅读品味慢慢就高了。
最后,最重要的是读书习惯的养成。我从小就有看书的习惯,那时喜欢看小说,看故事性强的,也喜欢看科普类,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有时也会因为好奇和书的名气,看不那么通俗的,那时候经常浅尝辄止,因为看不懂。每次看一点,就放下了,兴趣很快被消磨掉了,感觉书有点道理但没什么兴趣看不下去就放下了。尽管这样过了一段时间我想起来了就继续捡起来看,这样循环往复,慢慢提升了能力,慢慢习惯了书尽管有看不懂的,有些枯燥的地方也能沉入书中去。浅尝辄止固不可取,少量多次也未尝不可。对于阅读经典而言这些是必经之路。有些书只能交由时间来阅读。读书习惯最重要的是全心投入和永不丧失热情。每次阅读都全心投入,尽管可能有些看不懂但每一次都总会有收获,永不丧失热情才能不断深入,不断精进。
在这里零零散散地谈了这三年来我阅读的体会,希望能给大家高中三年的阅读提供一些帮助,希望大家能更好地感受阅读之美!
审核:唐 杰
袁永恩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