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启迪集团将继续依托启迪控股的‘立体三螺旋’发展模式,全力践行科技成果转化、创业企业孵化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启迪使命。”广东启迪集团董事长郭甲说,作为启迪控股的粤港澳大湾区基地和区域性集团总部,广东启迪集团持续贯彻启迪控股的战略与理念,立足大湾区,形成一张启迪特色的创新孵化网络,促进创业企业孵化、创新人才培养和创新成果转化。
专访广东启迪董事长郭甲
据了解,“立体三螺旋”理论由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启迪控股”)董事长王济武提出。该理论以创新为基点,以产业为抓手,提炼出“政府+企业+大学、园区+实业+金融、技术+资本+产业”三个三螺旋模型,构成创新主体、创新载体、创新要素三个层面的立体互动体系,成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重要驱动。
作为我国产业园区发展的策源地,深圳的产业和园区发展获得了长足发展。但在如今科技创新的大时代,如何将源头的科技研发与市场和企业结合起来,实现科研成果的高效转化,并形成可复制的发展模式,成为各方困扰已久的问题。对此,南方+就相关问题,通过对广东启迪科技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广东启迪集团”)董事长郭甲的专访,或许可以为我国科技产业和园区的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发展新思路。
打造“鱼缸生态”
将“立体三螺旋”模式落地复制
“启迪控股是一家依托清华大学设立的聚焦科技服务领域的科技投资控股集团,第一个产品就是清华科技园,后来把这个模式在全国乃至全球复制”。郭甲说,启迪控股的孵化器、科技园和科技城三类创新基地在全球已经布局了300多个,依托创新基地聚集大量的创业企业,启迪成立基金进行投资赋能,这就水到渠成了。
据了解,广东启迪集团是启迪控股的全资公司和区域性集团总部,是为响应国家的“双区”战略,在大湾区成立的国际创新总部;依托清华产业科研优势和启迪控股创新资源,聚焦区域创新网络建设运营、全链条科技企业孵化投资等核心业务。
目前广东启迪集团业务已涉足深圳、广州、佛山、东莞、江门及香港等八大城市或地区。作为广东启迪集团的总部所在地,深圳自然成为其重点布局的城市。除了位于南山核心区域的总部启迪大厦,广东启迪集团还在前海、宝安和罗湖布局科技园区。
据介绍,启迪控股董事长王济武结合启迪多年的成果转化经验,提出了“立体三螺旋”理论——在创新主体层面,由“政府+企业+大学”构成经典的三螺旋;大量的实业公司集聚在产业园区,形成“园区+实业+金融”的创新载体三螺旋;此外,处于中心位置的资本,左手拉着技术,右手拉着产业龙头公司,打通产业链,形成“技术+资本+产业”的创新本体,从而推动技术成果的转化。三个三螺旋体相辅相成,互促共进,形成持续的创新动力和源头活水。
三螺旋概念最初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生物学领域。美国遗传学家里查德•列万廷最先使用三螺旋来模式化基因、组织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三者就像三条螺旋缠绕在一起,都同时是因和果。社会学家亨利•埃茨科威兹和罗伊特•雷德斯多夫教授在生物学三螺旋概念基础上提出“政府-产业-大学”创新三螺旋模型理论,来分析在知识经济时代政府、产业和大学之间的新型互动关系。
在郭甲看来,“立体三螺旋”理论是启迪多年来发展经验的总结,也是实践的升华。从启迪的发展模式来看,它在各地的园区都按照“立体三螺旋”的模式落地和复制,实践证明这一理论既实用又好用。如同一个鱼缸,启迪打造的是一个生态和平台,为鱼缸配置土壤、阳光、氧气以及微生物,达到生态的平衡,让创新企业和个人获得充足的营养与生长空间,健康快速成长。
做连接器与催化剂
促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
高校是我国科研成果的重要来源之一,但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却面临“肠梗阻”的困局——一方面,企业转型升级亟须高新技术;另一方面,高校有很多高价值的发明专利在“沉睡”。
“我们就是希望能把科研的指挥部建设在战场的最前沿,让听到炮声的人去指挥”。郭甲说,启迪做的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链接政府、企业和高校,用启迪平台去做更多的定向转化。他认为,广东的产业化和供应链优势完全可以与全国高校的科研成果很好地结合,广东启迪集团一直积极做高校与企业间的连接器和催化剂。
谈及启迪控股的优势,郭甲说,最大的优势就是初心,它的初心就是依托清华大学这一高校国家队力量,解决科研成果转化瓶颈,服务国家科技产业战略。“这样的定位和初心,决定了我们启迪人不会为一些小事所困扰,总能保持强劲的内驱力去为国服务”。说到这里,他提高了声调。
在郭甲眼里,投资或孵化一家企业,就要当妈当保姆,不光要给它钱,还要给他们找订单甚至应用场景对接。他说,启迪系统内清华毕业生就有500多人,启迪控股把自力更生当做一项优良传统,激情奋进,携手同行。
同时,启迪控股在国有主导的混合所有制的灵活机制下,以及政府和政策支持,前进的每一步虽然并不容易,但走得坚定而踏实。据介绍,2011年清华引入混改,管理的资产从50亿左右成长到2000亿的规模,启迪控股仅仅用了7年时间。
投资科技创新
做陪伴者与见证者
“与传统的‘卖孩子’式的房地产开发销售不同,做产业园区运营就是要以长期主义和长跑思维‘养孩子’,靠租金和股权投资回收成本,与园区企业一起长大,做它们成长的陪伴者、参与者和见证者”。郭甲说,如今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投入大,回报慢,周期长,而以往园区开发经营方往往会开发配套一些住房来分散成本压力。
他认为,未来园区运营商必须走专业化、规模化和品牌化的道路。据他介绍,启迪的做法是引入国企或央企开发企业进行开发建设,启迪转向做好专业化轻资产运营服务和科技创新企业投资。目前启迪的重资产项目已降至不到40%,未来可能降到10%甚至0,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企业急需的孵化。
作为一项重要的未来收益来源,不少园区运营方将目光投向了包括园区企业在内的创新企业的创业股权投资,但是这项投资往往周期长,投入大,成长空间也大。“未来,我估计会出现科技型银行,可能是开发银行的2.0版本或者商业银行的2.0版本;以直接融资为主,将投资的期限拉长,投下优质种子,守候它发芽,长成大树甚至森林”。笔者留意到,在启迪科创基金中,拟设立的大湾区启迪科技创新基金投资规模达到100亿元,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半导体、新材料等,基金期限达到了“10+8”年。
据了解,郭甲作为南山区创业导师,接触过不少创业项目及团队,成功的创业项目与团队都具有哪些共性特质?郭甲认为,创业者首先要有家国情怀,其次,还要有利他之心。他说,启迪很乐意赠人玫瑰,愿意支持具有这些特质或潜质的创业者,既与启迪志同道合,也是启迪的本心。在他看来,科技服务就是以利他思维,服务好这样的科技创业者,从而改变我们的生活。
【撰文】邱永宽
【视频】王抒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