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春魂穿“山鸡哥”上热搜,古惑仔式港片凉了吗?

南周知道
+ 订阅

今日话题

字数:2100阅读时间:4min

一时间,陈浩南、山鸡哥成为很多年轻人的偶像,他们自我标榜“古惑仔”,和兄弟们玩着“角色扮演”,宣泄着无处安放的荷尔蒙。

“知道”(nz_zhidao)跟你谈谈,为什么大家对“古惑仔”有情怀滤镜。

(2016年,“古惑仔友情岁月”上海演唱会。IC photo / 图)

在最近热播的综艺《披荆斩棘的哥哥》里,香港演员陈小春、谢天华、林晓峰等“古惑仔”重聚引发热议。

节目中几个大湾区明星(还包括黄贯中、张智霖)聚一块儿会不自觉说起粤语,组队时几个人的对话时不时就魂穿《古惑仔》。比如在第一次分组时,陈小春简直是山鸡哥附体,用语实在太大哥了,比如“你去收点人”“先把大湾区坐稳”“人凑齐再慢慢做大”……

网友纷纷高喊“爷青回”,也让不少观众想起了痴迷《古惑仔》的岁月,讲真,如今这个时代还需要古惑仔式港片吗?

风行一时的“古惑仔”

电影《古惑仔》改编自香港漫画家牛佬的同名漫画。漫画于1992年4月开始推出,聚焦香港两个黑帮洪兴帮与东英的对抗,以贫穷屋村出生的陈浩南、山鸡为主角,讲述他们从底层小混混一步步当上话事人的过程。“古惑仔”由此成为一个流行的称谓,指涉上世纪90年代香港的流氓青年、黑社会混混。

1995年,电影《古惑仔》正式筹拍,原本陈浩南的人选是刘德华,但当时刘德华已经是“四大天王”之一,不可能接拍这部电影,于是就请来了郑伊健饰演陈浩南。1996年,刘伟强执导的《古惑仔之人在江湖》上映,电影不断破纪录,以至于电影主创者一再地开庆功宴。电影最终票房2100万元,同年港产电影票房超过1000万元的电影只有6部,足见《古惑仔之人在江湖》之火爆。

接着,“古惑仔”成为超级大IP,从1996年到2000年,连续拍摄了六部古惑仔系列电影,分别是《古惑仔之人在江湖》《古惑仔2之猛龙过江》《古惑仔3之只手遮天》《97古惑仔战无不胜》《98古惑仔之龙争虎斗》《胜者为王》,此外还有《友情岁月山鸡故事》《古惑仔少年激斗篇》《洪兴十三妹》《洪兴大飞哥》等外传。可以说,古惑仔是1990年代中后期香港银幕上最重要的形象之一,深刻影响了那一代的香港年轻人。

《古惑仔》系列电影虽然从未引进大陆,但在那个网络不发达、娱乐匮乏的时代,录像厅、VCD碟是无数内地青少年娱乐的主要途径,很多香港影视剧通过“民间”的途径抵达内地年轻人。一时间,陈浩南、山鸡哥成为很多年轻人的偶像,他们自我标榜“古惑仔”,和兄弟们玩着“角色扮演”,宣泄着无处安放的荷尔蒙。

也因此,陈小春在综艺里魂穿山鸡哥,会让不少内地观众产生一种熟悉感和怀旧心理,仿佛痴迷古惑仔的岁月又来到了眼前。

(2012年《古惑仔》电影拍摄现场。IC photo / 图)

《古惑仔》的兴与衰

《古惑仔》系列电影曾在年轻人群体中风靡,主要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其一,《古惑仔》系列电影讲述的是底层青年如何一步步崛起的过程。在彼时阶层固化的社会里,古惑仔给那些主流之外的年轻人提供了出人头地的想象。古惑仔有着相似的成长经历:家境贫困,中途辍学,过早地进入社会,相信可以用武力解决问题。打打杀杀的古惑仔,成为年轻人眼中的“平民英雄”。

其二,《古惑仔》系列电影中的兄弟情义,符合传统的忠义观,也满足了年轻人对于江湖中永恒不变的兄弟情谊的期待。比如陈浩南的一句“我相信我的兄弟是做错事不是做坏事。我扛!”,让年轻观众热血沸腾。青春时代,谁不渴望拥有这种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友情?而电影里的反派,诸如乌鸦、靓坤背信弃义、出卖兄弟,不断反衬出陈浩南、山鸡哥等人的“忠义”形象。

其三,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香港经济受到拖累,社会陷入一种悲观沮丧的情绪中。《古惑仔》系列带有暴力宣泄的“爽片”特征,观众在酣畅淋漓的打打杀杀中,释放了郁积的情绪,暂时忘却了生活的负重。

不过,到了千禧年,刘伟强等人就强烈感觉到,《古惑仔》系列电影拍不下去了——这是内外交困的结果。

从内因上看,《古惑仔》系列走红的同时,也一直遭到舆论的挞伐,认为电影美化了黑社会,带坏了年轻人。这见不得是危言耸听,的确有不少年轻人因相信电影而辍学,选择当一个混混,拉帮结派、作奸犯科,成为社会治理的一大难题。电影里,陈浩南、山鸡哥等人是很讲兄弟情义,本质上却掩盖不了他们作恶多端的事实。

而当“古惑仔”成为一个大IP时,在逐利冲动下,电影制作因急功近利难免粗制滥造。像《古惑仔之猛龙过江》拍摄时间只用了14天,男主角郑伊健没档期只拍了4天,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短短四五年内,各类古惑仔电影扎堆上映,观众的热情很快就消耗并透支。在此背景下,六部《古惑仔》“正片”口碑一部不如一部,到《胜者为王》时,票房已不足千万元了。

外因是,嘉禾公司把古惑仔的IP卖给华纳公司,以至于《胜者为王》都没有出现“古惑仔”的字眼,古惑仔续集更加难以为继。加上社会对古惑仔的反对声浪渐起,电影如果保持较大的尺度,就会被划定为“青少年及儿童不宜”的级别,而青少年群体才是电影的主要观众。

其实,当古惑仔不能再打打杀杀,古惑仔不再古惑仔,它也就是时候与观众告别了。

说到底,《古惑仔》系列电影是时代的产物。它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新世纪初,曾短暂地填补了年轻人的精神空白。随着法制的完善、道德的普及、阶层流动的通道重新被打开,以及年轻人娱乐休闲方式的多样化,《古惑仔》式港片就注定成为“过时”的产品。观众或许还会怀念昔日模仿陈浩南、山鸡哥的岁月,观众内心却也很清楚地知道:这个时代已经不再需要古惑仔式港片了,古惑仔式生存已不合时宜了。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