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特稿|走,去村里喝咖啡

南方+ 记者

最近,一向追求慢生活的吴翠珊成了大忙人——既要招待客人,还要抽空装修“覔”咖啡馆的二楼,扩大店面。

当初动了在村里开咖啡馆的心思,几乎所有人都不看好。短短半年时间,他们的态度发生了180°大转变。

与“覔”类似,角落咖啡馆开进了罗南村,Vcafe house开到了凤池乡村振兴馆旁……

在很多人眼中,咖啡馆似乎和村庄朴实的气质不搭。但近两年,越来越多咖啡馆开进了村子里,或独立店或连锁店,且店里逐渐出现了老人的身影。

一种新变化,在咖啡界、也在城乡之间悄然发生。

第一次去“覔”咖啡馆,如果没有村民指路,要找上好一会。

走进桂城叠滘的东胜村,先得穿过一条500多米长的巷子,来到河涌边,过桥,绕到一排高矮不一、紧密相连的自建房背后,才看到一个“有点特别”的房子:深蓝色的外墙,墨绿色的飘窗,与隔壁祠堂的灰墙形成鲜明对比。

这个“有点特别”的房子,就是吴翠珊的“覔”咖啡馆。

吴翠珊是个90后女生,也是叠滘媳妇。当初她绕着叠滘走了一圈,选中了在祠堂隔壁的祖屋——一间连屋顶都没了的烂砖房。

当时一听说她要在村里开咖啡馆,没有人不反对。

开在桂城叠滘的东胜村里的“覔”咖啡馆。受访者供图

开在桂城叠滘的东胜村里的“覔”咖啡馆。受访者供图

在佛山,很多农村差不多,白天村里大多是老人和小孩,年轻人外出工作,晚上才归家。“村里老人都爱喝茶,谁喝咖啡这么个东西?”“农村消费力有限,没人来买的”……

吴翠珊还是毅然辞掉工作,拿出所有积蓄,还借了10来万块钱。2020年底,“覔”在一片质疑声中开业,成了村里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咖啡馆。

开业后,烂砖房变成了一个带有小院子的文艺小店,50来平方米,摆放了各种简约画、鲜花和小摆件。店里既卖咖啡,也有奶茶、蛋糕和小吃。

“覔”咖啡馆是个典型的文艺小店。受访者供图

“覔”咖啡馆是个典型的文艺小店。受访者供图

相比于“覔”,南庄镇罗南村里的咖啡馆要好找很多。一条街上100多米就汇聚了3家——角落咖啡馆(罗南村店)、13 Roaster和OUTSIDER CAFÉ。

这三家店的装修风格偏现代化。角落咖啡馆有着洋气的拱形金边、黑色外墙和落地窗,与隔壁“接地气”的中式早餐店一对比,十分醒目。

走进角落咖啡馆,一眼能看完整个店。坐在明亮的落地窗前,手中一杯香气氤氲的咖啡,配着流动的舒缓音符,看着窗外不时经过的车辆,时光仿佛一下子慢了下来……

一直以来,佛山的绝大多数咖啡馆都只把年轻人视为目标。比如角落咖啡馆开出了各有特色的分店:开在老中药铺里、旧工厂里、街边餐车里……它们成了很多年轻人来佛山的打卡点。

即便开进村里,来角落咖啡馆(罗南村店)消费的仍多是附近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为了扩大范围,该店以外卖配送为主,这样就能辐射周边3公里的白领人群。

但最近,该店有了新“打法”。

为了吸引其他年龄段的人群,角落咖啡馆(罗南村店)结合当地人爱喝茶的习惯,在咖啡中融合茶的口味,推出几款“特调咖啡”。在那之后,偶尔也会有老人进店消费。

与此同时,“覔”咖啡馆做了更多尝试。

“村里老人担心咖啡贵,我就降到10多块钱一杯;他们喝不惯,我就先从加奶、加茶淡化咖啡味开始,免费让他们尝。”在吴翠珊的努力下,村里越来越多中老年人的生活习惯被改变,“村里70多岁的老伯都成了熟客”。

曾不被看好的“覔”在开业第一个月就实现了盈利,客源大多是叠滘周边的村民,还吸引了禅城区甚至中山市的人慕名前来。“目前店里的微信群里有300多人。”吴翠珊说。

村里人渐渐把吴翠珊的店当成了“聚脚点”,可看书,可发呆,可聚会,可聊天,还可免费泡功夫茶。“到了晚上,还有村里人穿着睡衣、拖鞋进来喝东西,他们都说我这里有家的感觉。”

“覔”咖啡馆成了村里老少的“聚脚点”。受访者供图

“覔”咖啡馆成了村里老少的“聚脚点”。受访者供图

黄晓彤就住在“覔”咖啡馆附近,几乎每天都来,已经和吴翠珊成了朋友。“这家店很特别也很温馨,别的咖啡馆都只有年轻人,但我经常看到村里老人也来这里,我家婆就经常来。”

“咖啡馆不能只成为年轻人的专属地。”一旁的吴翠珊解释道,咖啡不只是一种饮品,更代表一种生活态度。她感觉现在很多老人心态普遍年轻化,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也比以前更高,他们愿意走进咖啡馆,愿意尝试新饮品,这就是一个变化。

13 Roaster咖啡馆在村里开了10年。

“我爱喝咖啡,就在家附近开了这家店,也想让大家尝尝并喜欢上咖啡。”让店主关少颜意外的是,咖啡之前在佛山的普及比想象中要慢得多。

上个世纪80年代,雀巢把速溶咖啡以低廉的价格送入了千家万户。后来,年轻一代消费者购买咖啡不再只是为了提神解渴,更是为了享受社交生活。咖啡馆成为大家在家和工作之外的最佳去处。

2007年,星巴克入驻佛山,也把精品咖啡带进了佛山。所谓精品咖啡,就是“好生豆、好烘焙、好萃取”的高品质咖啡。

自开业以来,关少颜一直专注卖精品咖啡。“我们是村里第一家咖啡馆,刚开的时候,整个佛山的咖啡馆都很少,进店的都是来尝鲜的年轻人。相比咖啡,他们更爱喝奶茶。”

为了吸引客人,关少颜和搭档四处参加交流会、比赛,不断提高咖啡烘焙和冲调技术,拿下的获奖证书能铺满整整一面墙。即便如此,店里的生意也没有火起来。“那时候咖啡没普及,消费人群没培养出来。”

缺少客流量,店铺难以为继。关少颜和搭档只得转移赛道,开始做咖啡师培训。

“佛山人喝咖啡主要是星巴克带起来的。”关少颜记得,大概2017年前后,随着星巴克在佛山开的分店越来越多,独立咖啡馆开始遍地开花。

仅2019年初的数据显示,星巴克布局桂城的门店已达14家。数百家独立咖啡馆也开始涌现。“接触咖啡的机会多了,消费习惯就慢慢培养起来了。”关少颜说。

眼看着喝咖啡的人逐渐多了起来,还有不少人专门从市区来到这家“又远、位置又偏”的咖啡馆,关少颜又把部分精力从咖啡师培训回归到咖啡馆运营上,还到禅城市区开了两家分店。

13 Roaster咖啡馆在罗南村里开了10年。刘明 摄

13 Roaster咖啡馆在罗南村里开了10年。刘明 摄

角落咖啡馆(罗南村店)与13 Roaster只隔了几十米,命运却完全不同。

与13 Roaster从村里开进市区相反,角落咖啡馆走的是“出城”之路。

2017年,佛山人曾智创立了角落咖啡品牌。他深知,咖啡和茶之间有一堵文化的墙,茶文化在我国已延续千年,而咖啡在中国发展才短短几十年,推广咖啡文化“每天都有阻力”。

于是曾智通过开分店,形成一种较强的品牌感,希望“拿下”这个城市。四年里他在佛山开了7家分店。

和许多初创者一样,曾智一开始选择在市中心商业旺区创业。但高昂的租金加上他了解到“佛山人消费习惯在下沉,普遍更喜欢物美价廉的东西”,便有了“社区店”的诞生。

“我想保留属于佛山的味道,所以一些门店会选择老佛山的租住位置。”于是,德鸿活力社区、老城区同华路、桂花园等都出现了角落咖啡馆的身影。

曾智把咖啡馆从市区下沉到社区,并没有带来多少营收,反倒带动了开店潮流。“我们开禅城的门店时,当时周边一家咖啡馆都没有,现在超过20家,桂城当时也就2-3家,现在有10多家。”

2020年底,曾智看中了罗南村,并成为他把咖啡馆开进村里的首次尝试。

“村里环境不错,租金也便宜,是一个很好的试验点。”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没错。目前,罗南村的这家分店平均日销100-150杯咖啡,“比市区个别的门店还要强。”

曾智口中“环境不错”的罗南村,十多年前还是个“尘土满天飞”之地。这一点展凡深有体会。

展凡是一名摄影师,佛山人,喜欢探店。在他眼中,罗南村是“一条神奇的村落”,这里是佛山陶瓷业集聚地,十多年时间里从环境脏乱的工业重地,变成了一个漂亮的村子。

开在南庄镇罗南村里的角落咖啡馆。刘明 摄

开在南庄镇罗南村里的角落咖啡馆。刘明 摄

近年来,佛山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改变了乡村生活。在“旧改”“村改”等一系列动作后,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使得返乡和进乡创业渐成一种潮流。

同样被乡村环境吸引而返乡的还有黄晓红。她是土生土长的大沥人,之前在大沥名汇城市花园的商铺开店,看到凤池社区不断变美的环境,便萌生将Vcafe house咖啡馆迁回村里的想法。

如今,Vcafe house开了一年多后,在大众点评、小红书等APP上“火”了,一到周末客人就络绎不绝,“一天最多时有200多个单”,俨然成了村里的网红打卡点。

Vcafe house开在凤池乡村振兴馆旁边,成了网红打卡点。受访者供图

Vcafe house开在凤池乡村振兴馆旁边,成了网红打卡点。受访者供图

这两天,在亲友们的“催促”下,吴翠珊店铺二楼的装修速度有所加快,且已初成样子。“以后要在村里开分店”,成了她的未来规划。

【南方日报记者】刘明

编辑 杨晖桃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