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减”了,不要“卷”了:开学大片观后感

南方杂志

“双减”政策之下的第一个秋季期开学,家长们为了多看娃一眼,在校园外的围墙已经“卷”起来了!爬墙的,趴窗的,不过都是为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校园墙头看娃可以“卷”,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墙内外的教育都在对抗的“内卷”。

这个新学期注定不普通。

今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随后广东省以及各地市密集出台落实政策,从试点公立学校暑期托管,规范整顿校外培训机构,到这个秋季期学校全面发力校内托管、素质培训,以及一二年级纸笔考试的“免考令”。

不管是学校还是家长、学生,都能感受到这次“双减”的力度前所未有,过去那套“学区房+教培”的“鸡娃”算式被打破,基础教育的“算法”已变——

【学生课业负担做减法】

1.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了

应该很多孩子都许过“要是能不考试就好了”的愿望。这回成真了。日前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通知》明确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其他年级由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期末考试;还规定不能设置重点班。

2.作业量减少

小学一二年级没有家庭书面作业,小学三至六年级完成书面作业平均不超过一小时,广州的“双减”细则规定每周还有一天“无作业日”。

作业减少了,“鸡飞狗跳”或许又能变回“母慈子孝”了。

【校外培训做减法】

1.校外培训变冷

《南方》杂志记者走访广州多个教培机构集中地,发现从8月份以来到访咨询人数锐减。秋季期开学后,学科教育也只能在工作日开课,且不能晚于20:30,许多家长对下一阶段报课持观望态度。

“我们作为教育机构,已感受到政策的导向压力,一些学科培训开始向素质教育方向转型。”某著名教培机构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传统语数英课程外,这里也开设了美术、硬笔书法、编程等课程。目前,广州多家教培机构顺应大势,悄然向素质教育,尤其是科技教育转型。

2.家长焦虑减轻

“过去身边都在‘鸡娃’,自己也不得不扯着孩子一起‘鸡’。我们很多家长都是被‘卷’进去的。”广州五羊新城某教培机构,一位接孩子的家长说,教培一节课下来一两个小时,孩子“消化不了”,家长还得跟着做笔记上小课,“现在国家致力打破‘内卷’,我们也许可以轻松一些。”

随着“双减”推进,广东各地都对教培机构进行了规范和整顿,系列组合拳下来,也是顺应民心所向。

【学校担当增】

1.托管让家长减少后顾之忧

新学期开始,黄埔区科学城某小学推行午餐、午休和课后托管,最晚可以免费托管到18:00。双职工家庭纷纷称“赶上了好时代”。过去家长每天中午要接孩子回家午餐、午休,下午放学时间3:10-4:30不等,家长还没下班,只能由托管机构接送,一个月收费也要一两千元。现在课后托管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

其实早在这个暑假,广州一批学校已经试点暑期托管,解决了暑期孩子照看的大难题。

2.素质教育提升

正如网传的“体育老师终于熬出头了”。按照要求学生每天体育锻炼不得低于1小时,素质教育在学校中提到了更重要的地位。

广州一批小学商定采用与第三方机构合作的方式,将兴趣班引入课后托管,推出美术、跆拳道、编程、自然科学实验等素质课程,大受学生和家长欢迎。天河区某小学家长算了一笔账,每周四天安排两种类型的素质教育课程,一个学期下来花费2000元左右,跟青少年宫的普惠收费差不多,也更方便放心。

3.教育资源均衡化

日前《深圳经济特区社会建设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公布,提出“建立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制度”,名校老师有望交流到弱校,进一步打破家长盲目追求名校的“旧算法”“旧公式”;广州市越秀区已经推行多校划片,小升初对口中学有“强+弱”组合,以摇号方式进行派位,接下来或许在更多地区推广。

开弓没有回头箭。

学生负担已经“减”了,家长和社会各界就不要再“卷”了。

“当今世界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未来参与国际竞争的撒手锏在于创新力。创新力必须建立在对科学的兴趣和深入的思考上,一些功利性、短视化的学科教培,过度消耗了学生和家长的时间和精力,甚至会出现后继乏力的现象,无益于创新力的培养。”广东省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廖兵在接受《南方》杂志记者采访时表示。

教育为国之根本,它既是国家选拔和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式,也是个人和家庭实现阶层跃迁的渠道。“双减”之前,资本介入教育,利用“焦虑”制造过度的教育军备竞赛,不仅扰乱了教育生态,而且会让国家和个人陷入内卷、缺乏创新竞争能力。

“双减”是从顶层设计上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在《意见》的相关阐释解读中,人们已经读懂了这两个字的分量:这是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和政治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要从政治高度来认识和对待,从体制机制入手深化改革。

广东省教育厅表示,广东将继续坚持校内校外联动,坚持家校社联动,以“一疏二堵三导”做好“双减”广东答卷。

眉头舒展了,身体动起来了,孩子们的神情变化中,“双减”的意义也出来了。而广东正通过运行“双减”新算法,让更多群众享受政策福利。

南方快评

已经“减”了,不要“卷”了

9月1日,“神兽”归笼,朋友圈家长欢呼一片。今年的开学,刚好赶上“双减”元年,“减负”礼包干货满满:“不得以任何名义设置重点班”“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其他年级由学校每学期组织期末考试”,简明扼要又具有可操作性的要求,获得欢呼一片。在“天下苦‘教育内卷’久已”的现象下,这实实在在的举措,不仅是给学生的“松绑”,更是给家长的“福利”。

“双减”,全面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课外负担,对于疲于“内卷”的家长来说,终于有机会可以喘上一口气。但是也不难发现,家长们还是喜忧参半,甚至有些莫名的不安、焦虑。本来就知道挤占孩子正常的休息时间,给予孩子过重的课业负担,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但是为了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普遍期待下,看见别人的孩子学这学那,还是会盲目地跟风,结果只能是坠入功利化极强的教育“内卷”无法自拔,不仅孩子苦不堪言,自己也是身心疲惫。

如今终于迎来了“双减”政策,诚然落地需要一个适应过程,这可以理解,但大可不必焦虑。面对教育减负,相比于以前的“雷声大雨点小”,这次可谓动了真格。但从有些家长反应来看,以前抱怨过减负是“有令不行”,这次又埋怨“雨点有些大”。这样下去,“双减”能否真的“落地”发挥出实际效果,恐怕也不是教育部门“单相思”就能办好的事。

家长们应该要明白,“双减”并不是鼓励家长和孩子“躺平”,而是要让教育符合孩子的天性,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而不是一味地耗在“内卷”里,一味地靠“烧钱”来铺路。这些年校外辅导的兴起,家庭作业的繁重,社会、学校、家庭不断地给孩子教育做“加法”,是时候做“减法”了,从国家层面出手管住了“社会”和“学校”,家庭还是应该多配合。因为国家已经在“减”了,家长们就不要再“卷” 了,不要再陷入一些“灰色培训”之中了。还是要调整好心态,放下焦虑,配合国家治理一起形成真正的合力,让教育减负不再是“纸上谈兵”,让“双减”政策有效发挥作用,让学生有更轻松的成长空间。

【记者】杨洋 李育蒙

【本文责编】李焱鑫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党建频道

【责任编辑】李卓华 莫群

【文字校对】华成民

【值班主编】刘树强 赵媚夏






编辑 李卓华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