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中午,骄阳胜似盛夏,博罗县柏塘镇罗塘村王雪强家里茶香氤氲,“秋天里第一杯山茶开采了!”土灶前,王雪强往里添着柴火,汗如雨下;土灶旁,有着40多年炒茶经验的父亲王寿添奋力手工翻炒着新采摘的秋茶。像众多村民一样,王雪强一家以种茶为生,家里种了10亩茶园,他以前在外打工,看到山茶种植销售越来越好,就回来村里,传承父亲的炒茶经验,“现在政府很重视发展柏塘山茶,教授我们有机种植技术,扩大种植规模,还打算把茶叶和旅游结合起来,未来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炉膛里的柴火烧得噼啪作响,奏着新时代的歌。
好山好水出好茶,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的柏塘山茶,经过一代代茶农辛勤耕耘和历届政府的大力引导,2014年获国家质监总局国家地理标志保护认证,2019年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同年,柏塘镇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和广东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2015年柏塘镇被评为“广东省十大茶乡”,如今的柏塘山茶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博罗县柏塘镇罗塘村5000亩连片山茶种植基地。
而今年以来,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以承担市政协提案——设立湾区绿色茶产品生产供应基地项目为契机,进一步助力柏塘山茶产业进入发展快速通道,千年文化底蕴的柏塘山茶正向生态高效的现代化综合农业发展,逐步实现一二三产有机融合,茶山变成了金山银山,有效带动农民致富,推动乡村振兴。
生态种植 柏塘山茶原滋原味浓淡相宜
在罗塘村5000亩连片山茶种植基地,晃动着茶农采茶的身影。“这里一年四季都适宜茶叶生长,且全年可采摘,味道各不相同,现在有些茶农已经开始采摘秋茶。”罗塘村党支部副书记刘运添说。
博罗县柏塘镇罗塘村5000亩连片山茶种植基地。
沿山势蜿蜒而上的茶丛地面上,铺着一层稻草、桔梗,保温保湿同时能防杂草生长;茶地里,隔几米就安装着一个太阳能物理捕虫器,一到晚上,就能散发出常见茶虫喜欢的紫光,实现生物杀捉的效果;茶地中间隔种植着乔木,为山茶生长提供原生态生长环境。
这是柏塘山茶有机生态的一个缩影。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四级调研员、农作物技术推广部部长祝升直介绍,为提升柏塘山茶品质,项目紧密联系对接省农科院专家团队,以推进茶产业生态发展为目标,建设示范基地,推广茶园智能管理、病虫绿色防控、有机肥替代等先进种植技术。
茶农也尝到了有机生态种植的甜头。刘运添说:“以前用成袋成袋的化肥,种出的山茶有各种味道,现在大家按照技术员指导,统一管理,采用花生麸、蚯蚓粪等有机肥,种出了原生态山茶的味道,品质提升了,价格也自然上来了,春茶可以卖到二三百元一斤,价格是原来一二十倍,村民们积极性都很高。”
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四级调研员、农作物技术推广部部长祝升直(左一)查看紫芽茶苗生长情况。
“下来,我们还要推进智慧茶园建设,通过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的应用,实现茶园智能化管理,茶农在手机、电脑里就能实时查看茶园状况,实现一键管理。”祝升直介绍。柏塘镇将通过建设柏塘山茶全产业链大数据中心、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和柏塘山茶大数据交易平台,配置全景可视化视频监控、智能灌溉、病虫害测报与预报、农产品质量监测等智能管理装备,实时动态做好茶园信息采集以及数字化管理,构建柏塘山茶可视、可控、可追溯的大数据综合管理体系。
建立保护基地 加强种亩繁育
“你看它的根系发达,可以移植了。”在博罗县福波生态茶园专业合作社的大棚里,几十万株茶苗已长得有二三十厘米高,该合作社社长卢天福介绍:“现在进入秋季了,移植温度湿度等条件都很合适了。”这批优质的茶苗品种包括小叶紫芽茶、小种细叶茶、柏塘山茶等,将优先提供给当地的茶农,扩大种植面积。
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四级调研员、农作物技术推广部部长祝升直(左一)查看紫芽茶苗生长情况。
目前,柏塘镇共有38个行政村(社区),有33个村种植山茶,有山茶专业合作社及企业共57家,种植农户达6000多户,种植面积达2.4万亩。好的山茶品种是出品好山茶的第一步,柏塘山茶有全国稀有、珍贵小叶种紫芽茶,该茶与普通绿茶相比,花青素含量高出4.8倍,具有养生养颜抗衰老的功效。
“为了做好种源保护,我们建立了柏塘紫芽茶品系种质资源保护基地,加强种苗繁育,为当地茶农提供稳定健壮的茶苗。”祝升直说,有了好的品种,柏塘山茶更加出类拔萃。据悉,在未来5年里,柏塘镇计划实现茶叶种植规模超十万亩,综合产值超百亿的目标。
农户按标准种植管理 企业加工销售品牌打造
在福波生态茶园专业合作社的加工车间内,炒茶师叶常春站在一个圆柱形炒茶机前,待机器的温度升至250度,就把15斤茶青倒入茶炒机内,不过三四分钟时间就完成一炉茶青杀青工作,杀青后再把茶叶倒入揉捻机自动揉捻15至20分钟……“从茶青到干茶出售,整个流程只需1.5小时,而传统炒制一锅需五六个小时,效率提升了几倍;另一方面,干茶出品率也提高了,机械炒菜由于温度均匀、操作受控,15斤茶青可制成4斤左右的干茶,而传统炒茶方式,即便经验丰富的炒茶师傅也只能炒制出3斤干茶,这共中有不少人工损耗。”
手工炒制前,要先晾干茶青。
随着柏塘镇山茶产业化发展,加工方式也日趋现代化,可以根据客户需求,个性化加工,有纯手工制作,亦有标准化、机械化生产。在推进柏塘山茶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柏塘镇开展育龙头、稳品控、提价值行动,设立茶产业发展基金,引入现代化农业龙头企业进驻柏塘,大力培植本土企业,引导小散茶企、合作社靠大联强,快速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推动主导产业优化升级;同时,不断提升茶叶自动化智能化加工水平,开展标准化茶厂建设,不断改善加工条件,提升加工装备水平,提升标准化加工程度,完善加工工艺,实现标准的升级和加工水平的提升。
“我们将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推广‘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推动茶企与茶农建立利益共同体,改变茶农既种茶又炒茶还卖茶的小而全生产模式,形成农户专业从事种植、企业负责加工、公司负责营销的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专业化生产,提高柏塘山茶种植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柏塘镇茶叶办主任张小强介绍。
做茶文章 全力推进茶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在罗塘村5000亩连生山茶种植基地中,铺展着一条1公里多长的茶林栈道,茶林中蜿蜒着一条35公里长的绿道,串连起整片茶园。“我们建栈道、凉亭就是为了方便游客参观,绿道旁还要建网红打卡点,很快这里将成为惠州新的网红打卡点。”柏塘镇旅游办负责人介绍,这份祖辈留下的产业,将打造茶旅融合发展的产业带,力争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内最大的现代茶产业“三产”融合发展基地。
手工炒制后,挑捡品相不好的叶子。
把柏塘打造成茶文化旅游体验地是大势所趋,更是顺势而为的举措。柏塘镇将以“三茶”为依托,也就是以茶叶、茶园、茶农为依托,做好山茶+文章。“茶叶不仅是农产品,还可以和美食、餐饮、住宿结合起来,成为观光、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祝升直介绍,项目正推动柏塘山茶申报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实现“地标产品+地标证明”商标双标运行,加强茶产业与文化旅游业深度融合。
对此,柏塘镇推出了相关计划,振兴茶旅融合发展,在不影响茶叶生长的前提下,通过景观改造和花木补植,美化茶园的景观,开展日间生态茶园观光旅游,增设夜间表演平台和完善灯光设备等,结合柏塘茶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发展夜游经济,打造茶园综合体;在整镇规划建设茶园观光旅游道路、发展民宿集群和农家乐集群等完善相关基础设施配套;延伸茶俗茶事开展节事旅游、引导茶企开拓茶文创空间、建设茶文化博物馆和茶文化研学基地等多种方式普及茶文化知识,打造一条集茶园观光、茶叶品鉴、茶古迹游览、茶特色建筑参观、茶事劳作、茶俗体验、茶艺观赏、茶商品购物等内容丰富的茶旅融合发展之路。
人才是柏塘山茶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我们将举办生产、加工、品牌提升、网络销售等实用技术培训班,组织参观交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人才队伍,为柏塘山茶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祝升直说。
来源:惠州头条客户端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