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是老师,他们还是谁?——南方周末教师征文挑战赛

南方周末
+ 订阅

一名老师除了是一名上课、教书的传统师者之外,还有什么身份?

南方周末教师征文挑战赛自5月发起至今,不少写作者带来了为师、为父、为母等多重角色下的故事与体会。

比如广东的杨老师,在大学里为学生作谆谆教诲,回到家对着年幼的孩子同样是传道授业者,他是课上学生的老师,也是自己孩子的老师。

比如四川的任老师别出心裁地将“诗词说唱比赛”引入高三课堂,做到寓教于乐,他是学生的老师,也是学生能够一起rap嗨唱的朋友,对同学们而言亦师亦友。

比如杭州的陈老师,把自己的手机给调皮捣蛋的小何玩却让他收敛了脾性,她当然是班级里的教书匠,某种程度上更是给子女管事的家长……

扫描下方文章二维码,看看这些入选8月优质作品的作者们,究竟如何在他们的角色里散发不同的人格魅力?

挑战赛于8月31日截止。

APP互动表现突出的优质作品,

将被评为人气作品并获得奖品;

未收到拒稿邮件通知的文章,

还可能入选《南方周末》报纸并获得稿酬。

敬请期待!

虽然教师征文挑战赛已告一段落,想向《南方周末》投稿的老师可以关注我们的“hi,南周”“读者来信”栏目,还有机会让自己的作品发表在南方周末App、报纸上。

以下是“hi,南周”“读者来信”编辑温翠玲带来的“问候”,欢迎阅读:

与读者打交道,是我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东南西北、各行各业的读者朋友们,通过电子邮件、微信文档甚至原始的手写信件,发来阅读《南方周末》后或者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

简短的文章可能会被编辑成三五百字一篇的“读者来信”刊发在报纸上,篇幅较长的投稿或许会呈现于南方周末App“hi,南周”栏目中,读者发来的意见、建议也会转给相关同事处理。

在与读者沟通的过程中,我发现教师、学生及家长群体的投稿积极性较高,多问几句,说不定还能发现他们之间存在某种关联。不少初中生、高中生乃至他们的家长,正是从自己的老师那里知道并坚持阅读《南方周末》,然后鼓起勇气尝试投稿以锻炼自己,而后将成功发表的喜悦转化为继续前行的动力。

2021年4月21日,在“全民阅读”的大潮下,由南方周末主办的“阅读新火种”公益行动启动仪式在广州举行。南方周末总经理姚伟新在会上向大家展示了两张让《南方周末》报人感动不已的墙报照片:教室背后的黑板上,学生们创作的“节约粮食”主题手抄报下,贴满了最新一期《南方周末》。

照片拍摄者郑老师是陕西西安的一名高中语文教师,2021年1月写了一封读者来信并刊登在报纸上。

郑老师称自己是《南方周末》的忠实读者,一直坚持自费给带的两个班的孩子们订阅《南方周末》。他建议学生阅读报纸后,可以用写读者来信的方式,发出自己的声音,“他们不信,我就给他们做了个示范。”

郑老师所在的高中每年有不少学生考上清华北大,基本上都能上名校。“有一些成了钱理群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所以,我一直让他们要对社会和世界有所关注和思考,要发出声音,将来去推动一些事情。”

《南方周末》的新年献词常被读者们模仿借鉴。今年的《哪怕世界在历史三峡中漂流,你我有彼此在》,郑老师给学生们人手印了一份,专门用一节课读讲,课后也让学生们学着写。当我把这些学生手写的新年贺词转发到同事群,他们的第一反应是:字写得真好看!

不少投稿者会主动跟我们分享师生共读《南方周末》的经历。

江苏南通的朱老师说,自成为高中语文教师起,她每周都会拿出一节语文课与学生共读《南方周末》,感到特别有收获。

每隔一段时间,我就会收到朱老师的投稿,有时剖析教学实践中的困境,有时谈论教育的温度,还会给高三学子送上祝福。

“希望可以通过文字写出对体制教育的观察和反思,也希望更多人可以关注教师这个群体,关注学校教育的发生和成长。”她说。我也会建议她给南周投稿时尽量写得接地气一些,不要写成论文,那对“hi,南周”读者不太友好。

在朱老师的班上,大部分的学生自主订阅了《南方周末》。随着江苏高考改革,语文课时被缩减,原来每周都有的阅读课被取消了。朱老师安排学生们在周末自主阅读报纸,关注时事,课堂上再分享讨论各自感兴趣的新闻,之后每人再写一篇简短的感悟和点评。南周的文化板块则要求学生做些摘抄,当作语文课外补充。为了节约学生的时间,语文组的老师们还自己阅读报刊,挑选出一些对高考写作有帮助的新闻印给学生看。

不禁感叹,现在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是越来越少了,能把时间留给《南方周末》并投稿的可都是真爱啊。

浙江杭州的裘同学,从初一开始接触南周,我留意到她从高中开始给我们写“读者来信”及“hi,南周”。到了高三,她感觉“每天都是和作业的一场赛跑,阅读的时间少得可怜”;但是语文老师依然鼓励同学们阅读南周,从新年献词到时事快评,从观点碰撞到文化发现,同学们认真看,老师还会作范文剖析。

她说,多年读南周,收获颇丰。从小处说,促进语文学习,从大处看,“初中和高中是我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黄金时间’,有幸可以和南周一起成长”,希望“以后成为像你们一样的人,做事实真相的挖掘者、思想观点的表达者”。

其实在老师的推荐下,从初中开始阅读南周并坚持给我们写信的孩子还真不少。

湖北武汉的张同学,2020年初一开学没几天就开始给我们投稿,一封,两封,三封……当他的评论被“读者来信”选用后,班主任拿着报纸在课堂上“狠狠”地表扬了他。这让他感到非常开心,“谢谢您给了我这样一次在新老师面前表现自我的机会!”

他的班主任王老师,从开学第一天就推荐他们订阅《南方周末》,关注社会动态,并积极投稿。

同校的李同学初一时也给我们写了一篇读者回应并被选登,现在读初三了,“回看当时的文字和观点都很稚嫩,但对当时的我来说也算是一种莫大的鼓励和褒扬”。

每周四,李同学习惯去学校附近的报刊亭——被他称为“汲取时事精华的补给站”——购买《南方周末》。去年年底,由于经销商的离开,连续几周,附近几个“补给站”中的《南方周末》都不知去向。他愕然,更为现代报纸零售产业链的易碎而惋惜。

后来,李同学在我们的建议下改变了购买习惯,通过邮局订阅了一年的《南方周末》,“补给”又续上了。

南方周末App“hi,南周”栏目投稿邮箱:nfzmreaders@163.com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