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子生”突然不愿上学?原是情绪出问题了

三九脑科医院
+ 订阅

从“尖子生”到休学在家

在以前,林妈妈一直觉得儿子让自己十分省心。12岁的小林(化名),成绩一直都十分优异,是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孩子”,很少让父母操心。只是近半年多来,小林仿佛变了一个人。

从年初起,林妈妈开始发现自己的“尖子生”儿子做作业变得十分拖拉,放学回家后便捧着手机,不是刷视频就是玩游戏;不愿意去上学,每天早上要父母反复催促才不情不愿地出门;脾气也变得十分暴躁,有时还会突然大喊大叫。

5月中旬,小林的情绪坏到了极致,没有再去学校。休学后,小林开始过着日夜颠倒的生活,晚上不睡觉,只顾玩手机、打游戏,白天才睡觉。最让父母担心的是,他们发现小林的手臂上有很多明显被利器划伤的痕迹。有次,小林在和姐姐吵架时,甚至拿刀威胁。

林妈妈担心孩子这样下去,就彻底“废”了,还每天心惊胆战,害怕他做出伤害自己的事情。6月下旬,林妈妈陪着小林走进广东三九脑科医院心理行为医学科的诊室。

积极干预 重回校园

“学习压力很大,经常很想发脾气,有时会觉得活着没意思。”小林对接诊的心理行为医学科主任行政助理温友禄坦白,手上那些割痕都是自己用笔或者刀划的。“起初只是晚上睡不着,白天上课也没什么精神,慢慢就不想学习了。”在和温友禄交谈时,小林大概能感觉到自己可能是生病了。

小林在我院接受了系列评估。心理测验提示患者睡眠质量较差,存在轻度日间嗜睡;多项检查均提示患者存在抑郁情绪,有抑郁倾向。

根据患者的情况,温友禄认为他的行为和情绪障碍与抑郁症相关。通过舍曲林等药物联合心理和物理的系统治疗后,小林的情绪得到了有效控制,出院时还自信满满地表示,今后一定要好好学习,努力考到重点高中。

学习压力过大是常见原因

“学习压力过大是导致儿童、青少年出现情绪问题的常见原因。”温友禄副主任医师介绍,很多人都有情绪低落、行为改变的时刻,如果这些表现的持续时间及严重程度超过了自我调节的范围,就可能是抑郁症的危险信号。未成年人处于认知情感发育阶段,有时会通过烦躁、愤怒、躯体不适等形式表达悲伤体验,特别是儿童还不能像成年人那样理解和描述情感,往往通过改变行为来表达抑郁。

抑郁症会对孩子的学业、生活造成影响,严重者还会出现自残、自杀行为。温友禄提醒家长,如怀疑孩子有抑郁的倾向,应尽快到专业的精神心理机构诊断治疗。“儿童青少年抑郁症重在预防,早期识别和干预,能有效帮助孩子驱散心灵的阴霾。”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