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盛夏,骄阳似火
一群来自潮汕的汕职院学生
组成潮汕非遗考察团队
迈着坚定的步伐
寻觅着家乡的文化瑰宝
勇当非遗的传承人
一起跟紧他们的步伐
来场非遗深度游吧!
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新时代精神,坚定文化自信,今年暑假,汕头职业技术学院“潮前走,向汕看,汕职调研小队在路上”新时代文化调研实践团在陈国辉、朱梓谊两名老师带领下,奔赴揭阳市孙淑强狮艺武术馆、揭阳市榕城区青狮文化与旅游发展景区等地开展了以“传承非遗经典,弘扬潮汕文化——以揭阳“青狮”文化为例”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8月15日,调研实践团到揭阳市孙淑强狮艺武术馆开展文化实践活动,学习了解国家级非遗青狮历史。狮艺武术馆馆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狮”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孙淑强向调研实践团讲解了青狮的文化历史与风采和青狮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武术馆与广东省多个高校进行合作,让青狮文化走进校园,让大家真实地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孙馆长讲道:“非遗文化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我们必须得坚定文化自信,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青狮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融入时代特色,制作一系列文创作品如青狮玩偶、青狮卡通动画等。
▲参观揭阳市孙淑强狮艺武术馆
▲青狮文创作品
▲团队成员采访孙馆长
时代的变迁和发展,许多传统手艺和行当,由兴盛走向没落,甚至濒临消失。但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挖掘保护的意识逐渐提升,这些手艺行当又开始慢慢焕发活力,揭阳青狮文化就是其中之一。近年来,随着老民间艺人的陆续逝去,这一民间舞种正面临失传的困境。为了把揭阳青狮舞文化传承下来,孙馆长深入挖掘传统民间青狮文化,精心记录整理,成为这一文化遗产的“活化石”。
在揭阳青狮传统舞蹈的挖掘申报过程中,当地政府多次走访、收集揭阳青狮舞的历史渊源、制作方法和舞狮技巧。通过传承人的讲述,加上历史相关资料和考察,2011年揭阳青狮(狮舞)成功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揭阳青狮俗称“青狮白目眉”,也称“开口狮”,是潮汕地区独有的深具地方特色的传统狮,融舞蹈、杂技、武术于一体,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其影响遍及潮汕地区及台湾、福建等地,与流传全国各地的其它舞狮有着明显差别,其外貌狰狞威猛,刚劲有力,独具特色。青狮作为传统潮汕狮,其体形硕大,外表狰狞威猛,目如铜铃,口似血盆,与其它狮种有着明显的区别,特别是一抹洁白的眉毛分外的醒目,自古民间就有“青狮白目眉”和“狮王”的美誉。
▲参观世界上最大的青狮
揭阳青狮是由传统手工制作,先用木头作为支架,然后用牛皮纸一层层由内向外涂贴而成,达到一定厚度后再涂上颜色,画出额头、牙齿,再雕刻出鼻孔,最后再安上耳朵和用兔毛制成的眉毛,辅以狮被和狮尾,制成的青狮前额突出,鼻孔高大,眼似铜铃,长须、卷发,狰狞威猛,独具潮汕民俗文化特色。孙馆长告诉调研组成员:“青狮制作技艺比较复杂,对原料的要求也很高,必须有一定耐心和制作水平。”
▲队员们在青狮文化馆展示厅参观
▲队员们学习青狮
在本次实践活动中,队员了解到了很多关于“青狮文化”的发展故事,而“文化”的发展也是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缩影。民族非遗在网络时代多元文化冲击下所遭遇的困境,传承问题亟待解决。也学习到了孙馆长身上数十年如一日的匠人精神。在岭南地区潮汕大地上,有很多由政府带头引进,国家支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一起发展,有潮剧、英歌舞等,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传承人在同一个地方内得到保护,得到支持,形成了文化街区、文化社区,打造文化旅游名片,吸引着更多的人来参观欣赏。
关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本身,我们被悉心守护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感动,他们如同灯塔上的守望者,也如黑夜中的守夜人,坚守着民族传承的根脉,积极融合时代发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于新时代中仍旧焕发光彩。
(来源:汕职院团委)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