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广东 | “僧尼的独特舞蹈”——铙钹花

广东省非遗促进会
+ 订阅

铙钹花是流传于民间的一种佛事舞蹈,源于佛教传入梅州以后的“香花”派,是“香花佛事”项目之一,是客家民众在进行传统人生礼仪 “香花佛事”时僧(尼)穿插进行的一种相似杂技的技艺表演,也是梅州民间办丧事时必须的传统表演项目之一。

铙钹花是一种融合了武术、杂技等高难度的动作技巧的舞蹈技艺表演。表演者以一副重约1.5公斤、直径约40厘米的铜制大钹作为主要表演道具,以丰富的肢体语言、多变的表演技巧和惊险有趣的表演风格流传至今。

“铙钹花”表演时,通常由一个僧人持钹上场表演,四、五个僧人边上鼓乐伴奏,舞蹈动作有108个,主要有:单转钹、双转钹、高空抛钹、黄龙缠身、猛虎跳墙、秕谷逗鸡、乌鸦卸翼、罗汉翻身、独脚莲花、枫树脱叶等数十种高难度技巧动作。最惊险的是‘高空飞钹’,将铜钹抛高二、三十米之后直接用手或小长竹竿接住快速旋转,一气呵成,功夫过硬,惊心动魄之余又极其舒展;最有趣的是‘秕谷逗鸡’,抛出去的铜钹像听话的小鸡、招手即回;最有意境的是‘枫树脱叶’,抛高的铜钹像风吹落的枫树叶翻滚飘洒而下。整套舞蹈富有技巧性、观赏性和趣味性。

“铙钹花”作为梅州客家地区一种独特的舞蹈表现方式,具有鲜明的梅州客家传统人文特色,对研究客家民系,及佛教在客家地区的流变有重要意义。然而,从事此项舞蹈活动的以僧(尼)为主,多为师徒传承,范围局限,且舞蹈技艺难度较大,学习时间长,一般的年轻人多不愿学,面临断层情况,有自然消亡的危险。

目前铙钹花已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