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之城》,不只是职场版“少年屠龙”。
文 | 清晏
编辑 | 王卓娇
在《理想之城》34集快结尾时,女主苏筱,和闺蜜吴红玫,有这样一个看似简短、实则力道强劲的对话——
吴红玫特别为苏筱感觉到兴奋:既然董事长赵显坤同意在公平的原则下,让子公司重组的一切事情都由苏筱说了算,那是不是就意味着她的工作会一帆风顺,上升通道也会畅通无阻?
但无论遵守规则还是打破规则,都被碰撞得浑身是伤的苏筱,此时早已变成人间清醒,于是就叹一口气,笑着对吴红玫说了几句话:
“你还不了解他们?嘴上说的是一回事,但最后落实下来,还不是另一回事。”
苏筱这几句话,正是《理想之城》所要表达的内核:潜规则和明规则,是如何博弈的。
这也是从原著《苏筱的战争》,到剧集《理想之城》,文本重点发生变化的地方:如果说这两个叙事文本的重点都是公司改革,那它们还是在价值倾向上产生了很大分歧——
原著《苏筱的战争》重在目的,它是要让瀛海集团,搭上2009年前后,房地产黄金十年的快车道;
剧集《理想之城》则重在过程,它是要展现在大幅度改革时,如何让明规则和潜规则博弈,才能弥合组织内部的差异和分歧。
就此而言,《理想之城》有国产剧少见的沉稳气象:
它用了30集的体量,让女主角带着观众,去感受潜规则的诸多变相,以及它对良性发展带来的种种阻碍,而人们却不得不臣服于它的现实和无奈;
但在30集过后,《理想之城》的重点就非常明确,表面上是把情节落在瀛海集团天字号子公司的合并和重启上,内里则是要让两种规则直接较量。
在前30集,《理想之城》里那些领导,特别喜欢说一个词叫“讲究”。这在天成与天科两家联手拿下群星集团项目的过程里,被体现到了极致,尤其是刘铁生这个配角。
在剧里,无论外界还是他本人,都喜欢强调刘铁生自认“讲究人”、也喜欢“讲究人”的特点——这个讲究,说白了就是潜规则及其负面效应。
这也是为什么在接受采访时,原著作者兼剧集编剧周唯(笔名“若花燃燃”)会这么评价刘铁生:“他的’讲究’就是,你给我面子,我就给你面子。他喜欢所有人都围着他,说他好话;然后我’讲究’,心照不宣给你这个项目;你’讲究’,在我的任期内,承诺把这个项目超前做成,竣工仪式上剪彩的人是我,那这个功劳就统统属于我了。”
这就是潜规则的一个变相。
于是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剧集非要加一场刘铁生在酒桌上,命令一个陪席的人说“你学个猪叫”,而那人还真久当场学了猪叫的戏。
偌大个酒局,没有人不满,反而都高声喝彩。
这就是在告诉观众:什么是潜规则?
这是一门真正的艺术,种种资源、权力和财富,正是要据此分肥、重新调整。
一旦理解潜规则的这层意思,就能明白那些明明墨守陈规,却处处高喊规则,实际上对苏筱这种分明是理想主义化身的小狐狸,进行百般刁难的老狐狸们,到底在想什么。
比如小心翼翼到极其保守的陈思明。
之所以一心求稳,除去年纪大了、不求发展,只想安稳退休,还在于行内人说的“做风控越做越胆小”的职业习惯——从业那么多年,他见了太多随时能摧垮公司的各种风险,如何能把风险降到最低,也就成了他一心追求的东西。
把风险降到最低的最有效办法,就是守成到不作为。
但这背后,还有个更大、更现实的原因:他被各种利益团体给“绑架”了,比如母公司的利益、施工方的利益、供货商的利益、自己心腹的利益……这错综复杂的利益权衡,最终捆住了陈思明的手脚,导致他只能固守在现有的一亩三分地,却看不到更长远也更辉煌的未来。
理解陈思明身上的这三层困扰,也就能理解剧中很多角色的选择:
比如汪炀,为何一手提拔了苏筱的他,也要落井下石地给赵显坤发邮件,要求集团处分苏筱;
比如黄礼林,为何一门心思拆散夏明和苏筱,甚至中风住院了,也要去撮合他与贺瑶的感情;
还有汪明宇和徐知平,这俩人明明有着不同的价值立场,却为何能在针对苏筱合并天字号子公司的事情上,达成一致的意见和策略,安排赵鹏做副组长?
在第34集里,成长到足够成熟的苏筱,早就看透了这一切,所以面对闺蜜吴红玫“明明占不到便宜,为什么还要抱团”的提问,苏筱才会说:
“一时的得失根本就不在他们眼里,他们争的是话语权;有了话语权,还怕没有利益。“
优秀的职场剧,跟杰出的黑帮片相同,这不是道德善恶的问题,而是绝大多数人处于一种利害格局中的正常行为,它基于大家都可以理解的趋利避害的现实计算。
这就是潜规则和明规则的博弈:大家明面上都守着正式规定,喊着宏大的崇高理念,背地里却做着见不得人的勾当。
苏筱这样的角色,既是理想主义的化身,也是现实生活里的冤大头和背锅侠。
所以,在不知道《理想之城》结局为何的情况下,如果让我为它构思收场,很可能会借鉴正午阳光《大江大河2》的处理方式:东海项目建成,宋运辉却因处分离开,到更远更偏的地方去开疆辟土——借用苏筱和夏明不停讨论的“少年屠龙”的故事,这个说法就成了:
屠龙少年没有变成恶龙,却也没有取得成功;
他只是见识到更大的真相,最终选择了离开。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