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视评·帝国铁都|佛山不产铁,“佛山铸造”缘何成“顶流”

南方+

南方视评·帝国铁都|佛山不产铁,“佛山铸造”缘何成“顶流”

“有家就有佛山造”。当今“佛山制造”海内外闻名,根源要追溯到明清。

明清时期,佛山不产铁矿石,铁版都是从广东罗定、东安运来。但佛山铸造业却天下皆知,成为当时中国最重要的铁器生产和输出基地。这渊源于古代岭南发达的冶铁业。

南汉国时期(917-971年)是岭南冶铸业的第一个高峰时期。官营作坊生产的大铁塔、大铜钟自今留存,为后世冶铸业兴起奠定了技术基础。

宋代是岭南冶铸业第二个高峰时期,宋徽宗曾惊叹“坑冶之利,二广为最!”。南宋沉船“南海Ⅰ号”就发现大量出口东南亚的铁锅和铁钉。

在官营冶铸业历史积淀下,当明代开放民营开采矿冶时,这种“结构性技术转移”就为佛山“铁都”兴起打下了基础。

明代佛山铁器在国内闪亮登场、畅销九边塞外。明末时佛山民间“炉户”多达数万家,到清代佛山冶铸业进入全面发展阶段,乾隆年间佛山整个冶铁业工匠不下三万人,生产出铁锅、铁线、铁钉、铁针、钟鼎、铁炮等上乘产品,不仅被官府采办,而且远贩东西二洋。

佛山不仅成为名播天下的南中国冶铁中心,同时成为东亚金属文明圈的重要支点。因此说“佛山铸造”是明清时期中国制造业的顶流,毫不为过。

那么,为什么“佛山铸造”能成为明清时期的顶流产业?“民营+官准”就是最核心的按钮。

请看下期:《“民营+官准”:佛山炉火长期兴旺的密码》。

【策划】林焕辉

【统筹】张培发 王虹丹

【文案】罗一星 卢浩能

【编导】田人心

【拍摄】戴嘉信 田人心 任燚

【剪辑】田人心 

【场地及资料支持】佛山市祖庙博物馆


编辑 熊琳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