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部分村(社区)停车围蔽管理(围村收费)情况广受关注。8月初以来,南方都市报连续推出东莞“围村收费”的系列报道,多个镇街也开始自查自纠,整改部分涉嫌违规收费的路段及设备设施。8月27日,东莞市召开村(社区)加强规范停车管理媒体通气会,对外回应了众多社会关切话题。
东莞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在通气会上表示,经过前期排查,全市各村(社区)围蔽管理设置的闸口,涉及公路用地范围的共有51条乡道和249条村道,目前均已整改。接下来,东莞市将研究出台相关指导性文件,统一规范村(社区)的停车管理。
124个村(社区)“围村收费”,违规占用269.7公里的公路
南都记者从通气会上获悉,截至2021年8月5日,东莞已实施围蔽管理的村(社区)有194个,其中已实施收费的有124个。
东莞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刘贺贤介绍称,已实施收费的村(社区),均按照东莞市发展改革局《关于调整我市机动车停放服务收费有关问题的通知》(东发改〔2019〕468号)文件要求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在运营方式上,主要有村(社区)自主运营或委托第三方运营两种模式。
虽然实施停车围蔽收费管理有效改善了村(社区)内部停车秩序,但杜绝乱停乱放现象及其引发的投诉纠纷依然是村(社区)停车管理的难题。刘贺贤表示,从今年6月起,交通部门已陆续接到市民群众的举报投诉以及媒体的持续关注。经调查核实,个别村(社区)围蔽管理的确存在方式简单粗放、不规范等问题。
一是部分村(社区)闸口设置及停车泊位划设不规范、不合理,存在在城市道路、公路及公路用地范围内设置收费闸口的现象,停车泊位存在能划尽划、不按规范划设的问题,影响道路通行效率,增加道路安全事故风险;二是存在收费政策不公平现象,部分村(社区)制定的停车收费政策,对居民自有车位和公共停车泊位没有细化区分,并且对本村村民和非本村村民实行差异化收费,导致收费不公的信访投诉时有发生;三是停车管理的监管和服务缺位,个别运营方为保障经营收益,尽可能增加停车泊位数量、简化管理降低成本,重收费轻服务、乱停乱放现象依然存在。
南都记者此前走访发现,大岭山镇百花洞村两旁,有车辆用车衣罩着,长时间未挪动
对上述问题,东莞由市交通运输局统筹组织各镇街(园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城市道路管理条例》和《广东省农村公路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各镇(街道)村(社区)围蔽区域涉及公路及公路用地范围的行为进行排查、整改。
根据各镇(街道)排查数据统计,截至8月5日,全市村(社区)围蔽管理设置的闸口涉及公路用地范围的,有51条乡道和249条村道共269.7公里。目前,各镇(街道)村(社区)根据法规要求和结合实际,采取拆除闸口栏杆或对闸口设施进行拆除、迁移等方式,已完成在公路上违法设置的闸口的整改。
东城街道柏洲边社区,此前已对涉嫌占用公路范围的道路停止收费
村(社区)自主运营,有社区管理有方,停车秩序井然
“需要强调一点,并非所有围蔽管理、收取停车服务费的设置都存在违法违规情况。”刘贺贤在媒体通气会上表示,有些村(社区)所围蔽管理的道路,早期是由村里自筹资金建设以及后期维护,属于村(社区)的内部道路。
根据广东省府办《关于加强和改进全省城市停车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粤府办〔2020〕19号)第六点规定:“强化用地供应和保障支持。鼓励城中村实施物业管理模式,加强村内停车管理”。村(社区)内部属集体所有土地物业、公共道路,村(社区)集体组织可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广东省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实行自治并依法组织经营管理。
村(社区)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加强内部管理和疫情防控等实际要求,通过有关方式利用村(社区)集体公共资源,规划建设停车设施,加强规范停车管理,不仅有其现实需求,也有其政策依据。
8月27日上午,在媒体通气会召开之前,媒体也先后走访了南城石鼓、东城牛山等两个社区的围蔽管理情况。据介绍,两个社区均采取村(社区)自主运营模式,其中南城石鼓社区作为东莞市首批50个“特色精品示范村”,实施了全天候24小时的围蔽管理模式,辖区内可提供近2000个小车车位、68个大车车位。经过排查,该社区围蔽的道路暂未涉嫌占用公路资源。走访期间,通过统一规范管理的社区内部,停车井然有序。
实施围蔽管理的南城石鼓社区,停车秩序井然
东城牛山社区与南城街道和大岭山镇交界,土地总面积12.6平方公里,共有12个股份经济合作社,常住人口约9万人。从2019年起,该社区就陆续启用“围村收费”管理,安排17名工作人员专职管理。不过,经过排查发现有围蔽收费的道路涉嫌占用公路用地,目前均已按照规定进行整改。南都记者在走访期间看到,牛山社区牛头村的1号岗和2号岗的收费栏杆均已拆除。
东莞将出台指导文件,统一规范管理“围村收费”
刘贺贤表示,村(社区)规范停车管理是一个新的社会问题,在尝试解决问题过程中,“对于存在违法违规以及不合情理的围蔽管理收费行为,我们坚决立行立改;对于做得不规范、有失公允的地方,将进一步改进完善;对于符合广大市民群众利益的好做法,也将坚持并继续进行有益探索推行。”
实施围蔽管理的南城石鼓社区,辖区范围停车秩序井然
接下来,为推动解决“停车难、停车乱”的突出问题,促进动态交通与静态交通协调、可持续发展,东莞市将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加快推动停车管理办法出台,完善全市静态交通管理政策体系;二是推动市镇两级进一步细化完善停车设施专项规划;三是加强指导,规范村(社区)停车管理;四是进一步完善停车资源统筹整合,盘活存量、增加供给;五是加强完善停车收费调控措施,提高停车泊位周转率和利用率;六是充分运用智慧停车云平台,推动停车信息数据高度覆盖、共享共用;七是强化执法,常态化综合治理停车秩序;八是加强宣传引导,提升市民群众文明行车、停车意识。
在村(社区)规范停车管理方面,东莞市近期将研究出台相关指导性文件,总结推广示范点做法,对村(社区)停车管理的设置范围、设置流程、设置标准、运营管理方式、收费服务、费用使用、停车秩序管理等进行统一规范,推进全市村(社区)停车共建共治共享。
采写:南都记者刘辉龙 莫晓东 黄馨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