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2年提出“珠江黄金岸线”,到2016年“一江两岸三带”,再到今年提出的全面推进珠江沿岸区域高质量发展,广州对珠江的理解一直在深化。珠江两岸历史文化遗产丰厚,但广州过去对滨水空间的开发相对单一,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要实现珠江沿岸区域的高质量发展,必须要以人的需求为核心,全面认识珠江的价值。
广州提出要全面推进珠江沿岸区域高质量发展,目标包括高水平打造高端产业带、科技创新带、都市景观带、历史文化带、滨江休闲带、公共服务带,提升城市品质和发展质量,加快推动实现老城市新活力。
根据学者的研究,珠三角曾经是个海湾,广州城址过去是依山傍海。数千年过去,沧海桑田,时光中泥沙沉积形成珠三角今天的模样。广州城自诞生起便与江海密切相关,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提出了建设南方大港的构想;作为近代中国的第一个设市城市,广州市政厅设立后便开始处理与珠江的关系:在珠江边建设新马路(沿江路),建设桥梁(海珠桥)跨越珠江。珠江,曾经是广州的生命线,直到今天,它依然在维系着这座城市与海洋的联系。
珠江见证了广州城市发展的历史,沿岸历史遗产丰富,有许多重要的城市功能。因此,市政府一直十分重视珠江沿线的规划:2012年,广州市提出花10年时间,分四个阶段打造“珠江黄金岸线”;2016年,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进“一江两岸三带”核心段建设的实施方案》,将沿珠江两岸打造珠江经济带、创新带和景观带,带动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和提升城市环境品质;2018年,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珠江景观带重点区段(三个十公里)城市设计与景观详细规划导则》,规划重点打造三个十千米珠江黄金岸线,以珠江水系为脉,构建云山珠水相望的景观视廊,彰显“大美珠江”魅力,塑造世界级滨水区。
从2012年的“珠江黄金岸线”到2016年的“一江两岸三带”,可以看出广州对珠江的理解在深化。“珠江黄金岸线”,是指从白鹅潭起至南海神庙的珠江前航道沿岸地区约58公里长的河道,而“一江两岸三带”的珠江,则包括广州市境内的珠江河道、流溪河、增江和虎门、蕉门、洪奇沥三大出海口,全长373公里;在规划内容上,“黄金岸线”规划建设的重点是城市公共空间(海心沙等)、文化公共设施(广州海事博物馆等)和城市休闲项目(太古仓码头等);而“一江两岸三带”则把规划的内容拓展到了沿江河两岸的景观控制和产业发展。从范围和内容的变化,可以看出政府对珠江对广州城市提升的作用的认识的加深。
从实际效果来看,“珠江黄金岸线”规划的重要成效,是城区珠江河段的公共空间和景观控制取得了成效,过去困扰广州的沿江房地产化得到了改变,沿江建屏风楼的状况也在新开发地段得到根本性改变;“一江两岸三带”更是取得了非凡成果,如琶洲、南沙明珠湾、黄埔鱼珠码头、海珠创新湾、荔湾白鹅潭、从化流溪河温泉等,一个一个亮点在不断涌现,珠江的两岸三带,正在成为广州转型升级的空间引擎。
广州珠江两岸历史文化遗产丰厚,珠江水网在广州形态多样,但表现出来的滨水空间只有滨江路和绿化带这一相对单一的方式。与此相对比的,上海也是在2013年左右开始谋划黄浦江的提质,2017年逐步建成的黄浦江贯通工程,形成了两岸45公里的文化与艺术相交融的连续放开公共空间,把上海的滨水空间开发提升到了世界级水平;深圳在大沙河的整治中把生态、休闲与水上运动相结合,利用水系的串联作用把大学城、高新区和深圳湾的超级总部串联起来,形成一条创新带。
广州滨水带开发形态的相对单一,首先与相关部门把市政道路和公共绿化作为改造的手段有关。由于城市发展历史的长久,珠江沿线岸线许多地段已被各种企业,部门或者个人所占用,城市滨水空间的再开发,就是城市滨水空间的公共化,这是全球性的趋势,也是广州过去一直努力在做的。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存在着问题简单化的倾向,以市政道路的建设为理由,沿着江边一拆了之,城市千百年积存下来的文化艺术成长的基础也拆没了。
广州滨水空间的贯通最后都表现为市政道路贯通的另一个原因是对滨水景观的片面理解。珠江是广州城市的窗口,于是总是想把滨水开辟为滨江大道,让人在开车就可以感受城市的特色景观,有的地段甚至专门建设了沿江观光有轨电车来让游客感受广州。于是,在绿道建设开展已有十年的广州,市区竟然没有出现不依托市政道路而贯通的连续滨江慢行道。而上海黄浦江的贯通工程,侧重的就是慢行“三道”(散步道、跑步道和骑行道)的贯通和公共空间的贯通。
新时期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很丰富,并且在不断地完整和深化,目前看来,高质量发展至少要在生态文明、创新引领和碳中和三方面有所建树。要实现珠江沿岸区域的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全面认识珠江的价值。
珠江的价值十分丰富和多元:作为流经广州的大江,具有为广州的生产生活提供水资源保障和航运功能的经济价值;它的沿线留存了广州各个历史阶段活动的遗迹,具有重要的历史人文价值,是广州历史文化演变的重要展示窗口。珠江作为一条河流,又是自然界生态循环系统中重要的一环,是大自然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廊道,也是天然的通风廊道。河流水系为人们提供了融入自然、体验历史、感受当地特色的优良场所,是公众开展漫步、跑步、骑行、垂钓、泛舟等户外活动的连续线性公共空间。这些丰富的要素组合在一起,又构成了珠江的景观价值,成为促进城市更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触发知识、创新等新经济的重要触媒。因此,依托河流展开布局,可以形成相互联通的格局。
其次,珠江多元价值的发挥,需要以人为视角来组织要素。以人为视角,才可以做到河流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与城市发展的融合:深圳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在大沙河上实现了河流生态与城市功能的融合;上海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在黄浦江的贯通上做到了文化艺术与城市历史的结合。国家新时期的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广州需要以人的需求为核心,充分发挥珠江的多元价值,珠江沿岸区域的高质量发展才能实现。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总工程师 马向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