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的本质
在顺博热展的中国钱币历史文化展中,我们看到了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所发行的货币、部分外国古代货币和有别于一般货币的“花钱”等。那么货币到底是什么呢?
关于货币的来源和定义,目前有两种主流的观点。第一种是门格尔的货币起源理论。这种理论认为,货币是在交易中,人们最容易接受的,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商品,逐渐成为交易媒介,逐渐演变成货币。
第二种是克纳普的货币国定论。这种理论认为货币是在国家强制实行的一种作为记账单位被用作度量债务的计价标准,货币来源于债务债权关系,而非商品交易。
这两种理论共同存在,很好地为我们解释了从海贝到纸币乃至数字货币产生和演变的历史进程。
回顾我国的货币发展史,我们会发现,货币最开始是小范围内人们共同认可的取代物物直接交换的一种媒介,在有了政府进行统一的货币管理之后,货币的发行就成为了私人和政府之间相互竞争的结果。国家强盛时,法定货币得以推行和稳定,这是因为国家的主权信用高于私人信用。国家政权无力、政局不稳或者分裂之时,就会出现大量的私人货币、局部地区的暂时性货币等,货币的混乱,也是战乱之外给百姓带来的另外一重剥削。
在北宋时期,货币有了非常大的发展,开始出现货币功能的纸币
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转变
《盐铁论·错币》中有这样的记载:夏后有玄贝。也就是说,早在夏朝时,我国就已经出现了中国最早的货币——海贝。作为最初的货币,也影响了汉字的发展,现在汉字当中几乎所有与钱直接相关的字都是“贝”字旁。
可能会有人有这样的疑问:如果贝壳可以作为货币,那岂不是住在海边的人很富有?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出于货币本身的职能,这个想法必然是错的。
首先,并不是所有的海贝都能作为货币,只有特定海域的特定品种甚至特定大小才可以作为货币,这就保证的货币本身取得的难度和稀缺程度;其次,一般来说,在一个地区流通的海贝货币,很大程度上不一定产自这个地区。比如古代的暹罗的货币中就有一种贝壳在当地是没有的,必须要向孟加拉等地区进口。而即使在当地海边有当作货币的贝壳存在,也会有固定的机构或者人群所掌控,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去寻拾,所以也不会有海边的人就富有这一说了。
随着时间的发展,到了商朝后期,开始出现了人工货币。在有了国家和中央政权之后,货币就慢慢开始从一般等价物变成了国家强制发行使用的代表债务债权关系的信用凭证。这种信用凭证有国家政权做背书。同样,我们现在使用移动支付,是以支付宝所属的阿里集团和微信所属的腾讯集团的公司资本和公司信用做担保,我们才相信程序里所显示的余额与人民币等价。
中国最早的金属货币是“铜贝”。
铜贝以及海贝按照其大小可分为"大贝"、"壮贝"、"么贝"、"小贝"、"不盈小贝"几种。
海贝与铜贝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在使用,一直到周朝。
由于天然贝以及铜贝有时供不应求,所以后来还出现了很多仿制的贝币,如骨贝、陶贝、玉贝、金贝、石贝……
战国时期金属铸币的出现:铜贝蚁鼻钱
在周王中央集权逐渐被削弱一段时间里,诸侯国们开始铸造自己的货币。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在楚国流通的"蚁鼻钱"(又称"鬼脸钱")。
蚁鼻钱使用木制模板铸造而成,上尖下圆,面凸背平,并且尖端常有一孔。与上面讲到的铜贝在形状上有一些相似,但是蚁鼻钱一面具有"行"、"忻"、"匐"、"紊"等近十种文字。
方孔圆钱在历史上的超然地位
在我馆作出的展览中,清晰地展示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主要使用的货币都是铜钱,方孔圆钱有很大的便利性。
方孔圆钱的出现比秦朝统一货币要早。方孔圆钱脱胎于圜钱。最早的圜形钱币在战国的诸侯国中有比较广泛的存在。初期的圜钱穿孔比较狭小,后来逐渐变大,钱币正面铸有铭文,其背面则模拟了玉璧或纺轮的形状。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战国时期其他三种货币体系刀币、布币、环币共同被秦的大一统统一为方孔圆钱的“秦半两”。秦半两在形状上也发生了变化,从最初的圆形圆孔变成了圆形方孔,这体现了人们当时天圆地方的思想。这种外圆内方的形状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贯穿了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哪怕是铸币金属严重不足,政局混乱到无法维持稳定的货币体系,直到民国初期为止。
除了思想上对钱币形制的影响,其实方孔圆钱的使用,是有其独特的优点和必然性的。
第一, 节省材料。在古代,金银铜都是有自身价值的贵金属。加入较大的孔,除了方便穿挂之外,还可以减轻钱币的重量;
第二, 方便打磨。圆形钱的流行和流传是必然的,因为圆形可以最大程度低减少金属货币在使用过程中对铸币金属的损耗,而钱币铸造完成之后是要对铸造的毛边进行打磨的,做成方孔易于固定;
第三, 方孔便于钱上文字的定位,两字的钱文安排在方孔的左右。不同批次的铜钱也可以做到一模一样。
中国大概到北宋,才开始有小规模的银子交易,直到明中期,银子交易才算是普及开来。而中国事实上是个贵金属匮乏的国家,比如金银,大部分都是通过贸易而来的。所以,大分量的白银和黄金一般都作为货币稳定的储备和手段,并不在市场上大量流通。
现如今,移动支付越来越发达,数字货币方兴未艾。稳定发展的经济和货币流通,有赖于强有力的国家做支撑和保障。回顾历史上货币的兴起衰落,世代更迭,再联想到现在世界上已经有其他国家选取人民币作为外汇储备,更能让我们感受到国富民强的重大意义。
货币,不仅仅是物品交流的凭证、个人财富的象征,通过展览出来的一枚一枚的钱币,铺就的是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变迁。
撰 稿 :王 群
排 版 :张 扬
审 核 :曾天朗
审 校 :董 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