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钟丽婷 实习生吴佳芮 8月25日,广州市召开《广州市交通物流融合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新闻发布会(2021年总第116场)。会上,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广州市商务局、广州空港委相关负责人围绕《规划》通报相关工作情况,回答记者提问。
8月25日,广州市召开《广州市交通物流融合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新闻发布会。南都记者 梁炜培 摄
广州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陈旭介绍,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具有交通枢纽功能强、物流产业规模大、市场主体成熟等发展优势,建设国际物流中心具有厚实基础。2020年,全市完成社会货运量9.25亿吨、快递业务量76.16亿件,货邮发展保持全国前列;白云国际机场货邮吞吐量175.95万吨,位居全国第2;广州港集装箱吞吐量达2351万标箱、货物吞吐量6.36亿吨,分别位居全球第5、第4位。
《规划》统筹考虑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重点依托机场、港口、铁路等交通枢纽优化物流设施布局,支撑构建更为高效顺畅的物流体系。《规划》是全国首个城市级现代流通体系高质量发展战略规划,也是我市落实国家战略、统筹推动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的重大举措,对未来一段时期广州加快建设国际物流中心具有重要意义。
《规划》明确,到2025年,广州要构建形成“枢纽+通道+网络”的交通物流网络,推动形成陆海空联动、区域协调互济的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物流中心和亚太地区供应链组织中心,引领大湾区区域内外物流和供应链组织化、网络化、一体化运行,实现交通物流枢纽更加集约高效、交通物流通道网络更加完善通畅、物流服务效能显著增强的阶段目标。展望到2035年,广州要建成效率最高、成本最低、最具竞争力的国际物流中心,成为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战略链接地。
《规划》明确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题,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聚焦建设国际物流中心,海陆空同向发力,从四“大”方面提出了主要任务(打造大枢纽、拓展大通道、搭建大平台、营造大环境):
1. 打造大枢纽,构建“5+10+N”物流枢纽布局体系,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规划》遵循交通物流融合发展原则,重点依托白云国际机场、南沙港区、铁路枢纽等布局5个特大型物流枢纽,围绕重点产业区、珠江航道、铁路货站、高速公路建设10个大型物流枢纽,基于制造业、商贸业等价值园区规划N个物流骨干节点,优化形成以特大型物流枢纽为核心、大型物流枢纽为骨架、物流骨干节点为补充的“5+10+N”空间布局。围绕枢纽圈层化布局主导产业,建设承载国际物流中心核心功能的国家物流枢纽,探索“交通+物流+产业”融合发展的枢纽经济新模式,培育增强经济发展活力的新动能。
2. 拓展“海陆空”大通道,完善畅通现代产业供应链。《规划》提出,打造“陆海空互济、四面八方、四通八达”物流大通道网络,有机融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明确织密“国际空中丝路”,加快白云机场综合保税区建设,打造服务大湾区的航空保税物流中心;积极拓展国际货运航线,提升亚太航空货运枢纽和快件转运功能;与其他国际机场协同开展国际业务,做强广州国际航空物流品牌。拓宽海上丝绸之路航运通道,加强与国际航运联盟和班轮公司合作,巩固广州港至非洲、东南亚、地中海的国际集装箱运输枢纽地位,拓展欧美远洋集装箱班轮航线。完善陆路出境物流通道,加密区域性支线运输网,完善广州都市圈物流和供应链体系,构建通达京津冀、长三角、成渝等城市群物流通道。畅通通达西欧、中亚、西亚、南亚的5条国际铁路通道,大力促进中欧/中亚班列扩量增效,依托广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增城西站、大朗站等,建设大湾区国际班列集结中心,赋能建设“穗新欧”“穗亚欧”战略性经济走廊。
3. 搭建大平台,推动现代物流高效服务。《规划》提出,建立多部门资源共享的物流公共平台,打通机场、港口、铁路物流及信用信息节点,推动交通、海关、边检、商务等公共部门信息开放共享,提升物流供需匹配效率;优化提升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协同推进“智慧海关”建设,创新水陆联运货物监管模式,推动口岸通关全程无纸化、智能化。推进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完善多式联运服务网络。
4. 营造大环境,引导交通物流融合创新发展。《规划》提出,加快发展冷链物流、电商物流、应急物流等现代物流新业态,探索发展网络货运、高铁物流、通航物流等现代物流新模式;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商贸服务业、大湾区“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产销保障等,做强现代制造业供应链、创新商贸流通供应链、健全现代农业供应链;打造一批在现代物流和供应链领域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集成服务能力的“广州服务”供应商,推动物流行业联盟化发展,支持龙头企业拓展全球布局。
采写:南都记者钟丽婷 实习生吴佳芮
摄影:梁炜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