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广东 | “刚劲有力,以舞御狮”——狮舞(醒狮)

广东省非遗促进会
+ 订阅

东莞狮舞始源于明代,属广东醒狮之一。每遇喜红庆典、逢年过节,民间必舞狮祈求平安吉祥,但主要分布在东莞市的石排、大朗、长安、虎门等乡镇,尤以石排镇中坑村的狮舞为代表。

东莞的狮具造型,特别注重不同色彩的装饰,寄寓不同的象征意义。如早期有黑狮、红狮、银狮,据说分别代表张飞、关公和刘备,并显示三人的不同性格,黑狮威猛,红狮凝重,银狮温和。后来又增添了金狮,也叫太狮,用于迎宾或隆重的交往礼仪以象征祥和。中坑村则以红狮象征喜庆,黄狮象征和谐,银狮象征财富,黑狮象征武术功夫,而且都装饰得十分鲜艳华丽。

东莞狮舞主要采用南拳武功的步法,落地稳固,刚劲有力。动作刻意模仿真狮,走、跑、跳、滚及抖毛、洗须、舔身等,均显得生动逼真;有出洞、下山、过桥、饮水、采青、醉睡、醉醒、上山、玩球、大头佛戏狮等多个舞段,其中采青是高潮,分“采高青”和“采地青”,“采地青”又有富于地方色彩的水青、蟹青、桥底青、拆字青等多种。近10多年来,又发展了“高桩狮”、“梅花桩狮”和“狮子走钢丝”等高难度的狮舞表演。

东莞狮舞在石排镇有着最为广泛的群众性,是当地历久不衰的民间艺术活动,而中坑村又最能体现东莞狮舞的特色和传承发展。该村醒狮队在1996年全国第六届“群星奖”广场舞蹈大赛中表演的“踩高桩”,一举获得了唯一的特别大奖。1997年中坑村被省文化厅授予“广东省民间艺术之乡”称号,2000年又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醒狮舞蹈)之乡”。

目前东莞狮舞已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