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下旬,随着站房最后一片屋面板收口,赣深高铁惠州北站站房断水这一控制性节点如期完成,标志着惠州北站全面进入装饰装修阶段,向着年底与赣深高铁同步启用的目标迈进。
赣深高铁惠州北站站房断水这一控制性节点如期完成,标志着惠州北站全面进入装饰装修阶段。
距惠州北站不远处就是惠霞(惠湾)高速(一号公路)惠城区先行段施工现场,只见这里机器声轰鸣、工程车穿梭、笔直路基已现雏形……按照施工进度,预计今年底该路段白石互通至小金河大道段将实现半幅通车,力争到明年年底全幅通车。
今年上半年,我市“外快内畅”的立体交通体系建设正在提速。据统计,上半年我市基础设施投资314.51亿元,增长16.9%,两年平均增长为24.4%,比一季度两年平均高22.7个百分点。其中,赣深铁路、广汕铁路项目上半年完成投资聚在20亿元左右。
一号公路先行段正在填筑路基和涵洞施工
交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以“丰”字交通主框架为引领,推动轨道交通、高速公路、空港海港互联互通,形成“外快内畅”的区域交通体系,打造开放发展新优势。
我市构筑外联内畅大交通网络格局,力争与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间1小时快速通达。图为惠大高速大亚湾互通。
在大湾区城市群中,惠州是唯一接壤深圳、广州、东莞的城市,既是联通海西经济区与长江经济带的区域枢纽,又是承接大湾区、辐射粤东北的门户。面对“双区驱动”重大机遇,惠州积极探索“交通带动产业、产业支撑城市”发展新模式,全力构建“丰”字道路交通主框架,内联惠州7个县区,外通广深莞等6个城市,使这座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由沿江向滨海发展,更加畅通地连接粤东、粤北以及闽赣地区。
驾车沿惠城区金泉路进入一号公路惠城区先行段施工现场,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施工场面,只见路基工程已现雏形,各类工程车来回穿梭,机器轰鸣声持续传来,项目建设稳步推进。据了解,一号公路惠城、惠东两段先行工程进度已完成60%以上,一号公路惠城先行段工程将连接起长深高速和惠州大道,目前正在填筑路基和涵洞施工,预计今年年底白石互通至小金河大道段将实现半幅通车,力争到明年年底全幅通车。
同时,“丰”字道路交通主框架项目还整体纳入了“交通强国”试点项目,“三横一竖”高速路网也已纳入省高速公路网规划。项目建成通车后,作为“丰”字道路交通主框架的“脊梁”,一号公路将由北向南一路串联起博罗、惠城、惠东、惠阳、大亚湾。这不仅是一条南北联通大道,也是一条产业大道,将带动沿线和组团片区发展建设,推动惠州由临湖、沿江向滨海城市发展。
“丰”字道路交通岗随着一号公路、红色干线等工程项目建设相继展开,“丰”字道路交通主框架规划成果落地,惠州城市发展“骨架”被进一步拉开,这将进一步激活惠州广袤的土地和海洋资源,使其加速和周边地区对接,尤其是和广州、深圳、东莞等资源集聚区对接,从而为惠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吸引更多优质资源,注入更多创新发展的活力。
赣深高铁本月进入联调联试阶段
加速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在市中心区搭乘高铁快速通达深圳、广州等地,惠州市民期盼已久。现在,市民这一愿望的实现已经进入倒计时。“赣深高铁进入联调联试阶段,目标是到11月底具备开通条件。”市发展改革局相关科室负责人介绍,将与赣深高铁同步启用惠州北站,目前主体工程也已经封顶,全力冲刺联调联试节点工期。
惠州北站是赣深高铁全线最大的新建站点,也是惠州辖内最大的综合交通枢纽,将实现多轨道、多交通类型在此接驳。例如,今年5月开工的莞惠城际小金口至惠州北段项目,就是莞惠城际和赣深高铁的连接线,2024年建成通车后,乘客乘坐莞惠城际可在惠州北站换乘赣深高铁前往深圳。
在建中的惠州北站站房。
据介绍,惠州北站站房两侧为船型造型,屋面为双曲金属屋面,大量檐口铝板采用异形板,形成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和碰撞,传达惠州“山水之城、惠民之州”的城市形象。
另一条备受市民关注的广汕高铁也进入大干快干阶段。以2023年6月底前通车为目标,目前广汕高铁惠州段路基工程已完成98.84%,隧道工程完成84.88%,桥梁工程完成76.8%,这些工程完成后即可进入铺轨阶段。
建设中的博罗县麻陂高铁站。
赣深高铁、广汕高铁在惠州境内设7个站点,通车后,惠州到深圳北站、广州、汕尾皆可实现半小时抵达。此外,深汕高铁深圳段已开工建设,据介绍,深汕高铁在惠州境内不设新建站点,而是与厦深铁路惠东站、惠州南站并站,惠东站、惠州南站将因此改扩建,目前正在进行相关前期工作,未来深汕高铁开通后,惠州到深圳最快只需10多分钟。
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作为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惠州积极参与“轨道上的大湾区”建设,支持深圳市将城市轨道交通延伸至临深片区,加快推进深汕铁路、莞惠城际小金口至惠州北段项目建设。根据规划,未来惠州南北走向、东西走向都有高铁、城际覆盖,其中惠州与深圳之间将有4条高速铁路、2条城际铁路共6条轨道交通相连。
建立了城市交通拥堵综合治理机制
最近,市民刘先生驾车经过市中心人民医院周边路段,发现在医院门口排队等候车辆比以前明显减少,在执勤交警和保安的指挥下,车辆进出医院的速度也在明显加快。“通过对道路交通进行‘微改造’,既减少了交通拥堵,
仲恺高新区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内外交通路网循环畅通。
市中心人民医院周边交通状况改善,是今年上半年我市继续实施“畅通工程”取得成效的生动缩影。为积极应对激增的治堵保畅压力,打造与更加幸福国内一流城市相适应的一流交通环境,我市成立了“畅通工程”工作专班,协调组织公安、交通、市政园林、住建、城管等25个部门,建立了城市交通拥堵综合治理机制。
按照“建设与管理并重、宏观和微观并重、治标与治本并重”的工作原则,“畅通工程”工作专班聚焦规划建设、微改提升、管理支撑三大领域,充分发挥部门协同协作合力,有力推动城市拥堵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之前,仲恺大道与三环南路交会处出现交通堵点,特别是在晚高峰期,仲恺大道经常出现严重拥堵现象。
为破除该路段交通瓶颈,在市“畅通工程”工作专班统筹下,惠州公安交警部门协调市政园林事务中心等部门开展了实验中学人行天桥改造优化,将人行天桥立柱外移,将此前桥下三车道汇流为两车道的拥堵节点打通,并于今年1月底完成改造优化。改造后,高峰期仲恺大道拥堵问题已有所缓解,拥堵指数环比下降7.2%,平均车速环比上升8.1%。轻微交通事故发生数量同比改造前下降83%。
截至8月,市“畅通工程”专班共推进38个项目,其中已完成项目有16个。根据推进时间分6批次进行了项目督导,其中涉及道路微改、交通组织优化等项目13个。重点工作还包括排查了多所学校周边路段交通隐患及完善交通设施,逐步推广至全市学校。同时,稳步推进14个堵点路口改造、市区10条断头路打通改造,以及年内完成20条道路建设、30个智慧停车场启动建设等工作。
来源:惠州日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