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资源是最好的基因宝库,它既是历史的,也是时代的,不仅蕴藏着我们“从哪里来”的精神密码,更是我们“走向何方”的精神路标。
广州市增城区仙村镇着力加强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研究整理,多形式、多维度呈现红色文化,开展红色教育,让阮海天故居、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增城县第三区常备队旧址(原名为竹园涌抗日游击队旧址)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教室”,让文物史料成为党史“教材”,让抗日英雄成为党史“教师”,不断丰富党史学习教育的方法和内容,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走细。
用好红色资源 弘扬革命精神
革命英雄阮海天用过的杯子、照片、使用枪支的仿造枪、用过的桌子……在竹园村阮海天故居内,这些物件和阮海天生平事迹介绍,仿佛向人们述说着那段勇敢战斗、硝烟弥漫的岁月。
阮海天,仙村镇竹园人,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2月,中共增城县仙村支部成立,阮海天任支部书记。1938年秋,建立抗日自卫团仙村大队,10月组建抗日自卫团增城县第三区常备队;1938年10月下旬,与队长单容沛等率常备队及武装群众数百人,在竹园涌截击侵犯仙村的日军,打响了增城人民武装抗日第一枪。
作为一座拥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城镇,仙村镇从2019年以来,建成了阮海天历史文化广场和重修了阮海天故居、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增城县第三区常备队旧址,保护好、运用好这些红色资源,讲好党史故事,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为了用好这些红色资源,仙村镇建立红色教育宣传阵地和开辟红色旅游线路,配备红色文化讲解员,把阮海天故居,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增城县第三区常备队旧址打造成了主题党日活动地、党性教育实践地,让红色历史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仅为今年1至7月,竹园村共接待44团次、人数共1192人。
传承红色基因 厚植家国情怀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阮海天故居、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增城县第三区常备队旧址成为引导广大党员群众、青少年了解增城抗日战争历史、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一个热门之地,推动广大党员铭记历史,不忘初心。
5月22日,岳湖小学22名小学生在仙村镇社工站党支部组织的党员志愿者带领下,在竹园村开展研学形式的党史学习教育,以参观、问答、实践等方式,促进小学生的本地党史学习教育。
在参观阮海天故居中,小学生们认真听取党员志愿者的讲解,观看历史视频,开展红色知识竞赛,还组织开展了“横扫千军”“跨越障碍”“运送军粮”等比拟军事体验的手法设计接力游戏。通过红色之旅,培养小学生团队合作、攻克难关的优良品质。
7月下旬,9名青年在阮海天故居和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增城县第三区常备队旧址开展别开生面的“定向越野赛”,将本土红色历史元素融入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历奇活动中,激发青年学习本地党史的热情和兴趣。
活动设置了竹园村6个红色基地打卡点,每个打卡点设置了通关密语,如在字里行间寻找战斗地的地名。青年参加者通过红色教育基地的探索,寻求答案解锁任务,在一次次意涵深远的越野任务探索中,完成了本地党史的深入学习。
参加活动的青年小赵表示,参加竹园村定向越野活动,让青年们了解阮海天故居、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增城县第三区常备队旧址这些富有革命精神的地方,走进了仙村本地红色文化基地,增强了青年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尤其是了解过阮海天抗日事迹后,爱国主义情怀油然而生。
除了组织学生、青少年参观学习外,今年,仙村镇在竹园村启动了“仙”红文化项目,镇社工站党支部和竹园村党总支举行支部共建仪式,两个党组织通过组建志愿者团队,运用导赏游学、艺术创作、故事书写等手法,对本地红色革命文化资源进行挖掘和传播,让更多党员群众通过多样化手法学习本地党史,提升“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情怀。
铭记革命先辈浴血奋斗的历史,努力把红色基因渗入血脉、融入灵魂、化为行动,才能聚集历久弥坚的强大力量,创造无愧于时代的光辉业绩。
接下来,镇党建办将继续发挥本土红色资源优势,有计划地组织党员干部、青少年和人民群众参观学习,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切实用党的伟大成就激励人、用党的优良传统教育人、用党的成功经验启迪人、用党的历史教训警示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传统,不忘初心,坚定信念,勇担使命,凝心聚力,全力打造美丽和谐新仙村。
来源:增城日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