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门特病种范围 减轻群众用药负担
▶市医保局打出政策“组合拳”强化医疗保障
学习百年党史,最终目的是以人民为中心,办利民实事、解民生难事、兜民生底线。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市医疗保障局高度重视,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作为年度重点工作,围绕“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周密部署,进一步梳理群众关注的问题,落实惠民政策,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长期以来,看病购药贵、报销范围小、报销来回跑,一直是老百姓的烦心事、揪心事。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就是要把我市医疗保障工作重点,放在解决人民群众关注关心的医疗保障领域相关问题上,着力于加强参保人医保保障力度,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市医疗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黄伟鹏介绍说。
为提高医保待遇,解群众燃眉之急,我市于今年3月份实施了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特定病种新政策,扩大了病种范围、提高了保障待遇,医保基金支付费用比去年同期增加40%。一是增加病种项目,将我市参保人享受的门特病种由原来的居民医保28种、职工医保34种,统一增加至55个门特病种,其中涵盖了一些老百姓普遍关注的、治疗周期长、费用负担大的病种,比如心脏移植术后抗排异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丙型肝炎等,病种数量大大增加,更多的慢性病病种纳入医保范围。二是取消门特基本医疗费用报销起付线,并且将门特纳入大病保险保障范围,一个年度内可享受最高达50万元的“二次报销”额度,参保人的费用报销、医保待遇提高,减轻了患者的门诊医疗费用负担。三是部分病种取消支付限额,15个病种,包括血友病、恶性肿瘤放化疗等,医疗费用大且个体治疗方案相差较大的,不设每月支付限额,参照住院享受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待遇。四是部分病种延长有效期,30个目前临床证实难以治愈、治疗方案相对稳定的病种,例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备案一次即可终身享受待遇,患者无需多次办理续期。五是放宽处方用药限制。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定点医疗机构可以将单次处方医保用药量从4周延长到12周,让患者少跑路,切实方便群众。
药品耗材价格虚高问题一直备受群众关注。对此,市医保局切实为民办实事、解难题,今年来已启动二批次药品集中采购,第一批药品集中采购药品价格平均降幅达56%,第二批平均降幅达71.78%,减少群众用药负担和医保基金支出1.5亿元。同时,探索“招采合一、量价挂钩”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全面推进药品和医用耗材采购制度改革。一方面,做好药品集团采购改革工作,组织全市公立医疗机构上线到深圳平台、广州平台、省平台采购药品,促使采购平台良性竞争,降低药品价格。一方面,落实国家组织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采购政策,通过集中采购大幅度降低药品价格。如抗癌药硼替佐米注射剂(1mg)单支价格从850元降至298.95元,降幅72%,肿瘤病人一个疗程就可节省开支约5500元;心脏支架从均价1.3万元/个下降至700元/个左右,今年全市公立医院拟定采购支架3421个,预计可节省开支4200万元。与此同时,充分发挥医保基金战略性购买作用,及时将包括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罕见病等重大疾病治疗领域临床价值较高但价格相对较贵的新药、特效药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并通过国家谈判,进一步降低药品价格。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协同发力,让患者的“账单”上省出了“真金白银”,有效减轻了群众用药负担。
为发挥医疗救助托底保障作用,减轻困难群众就医负担,市医保局还出台资助困难群众参保政策,继续落实全额资助参保,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工作,确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员脱贫不脱政策,调整纳入普通门诊救助范围。对特困供养、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等重点救助对象个人负担的合规医疗费用,按不低于80%的比例予以救助。上半年,困难群众共发生就诊63732人次,累计发生医疗费用22321.15万元,由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合计报销20313.72万元,报销比例为91.01%,使困难群众病有所医、就医负担减轻。
来源:汕头日报
记者:周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