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处暑
北斗七星斗柄指向戊位
太阳抵达黄经150°
夏季将逝,秋意渐凉
正所谓
凉风有信,秋月无边
更有麦熟瓜落,丰收在即
这一份喜迎秋天的美好心情
古往今来皆一致
不妨一起来古诗词中
体验处暑所带来的丝丝凉意吧
《咏廿四气诗·处暑七月中》
【唐】元稹
向来鹰祭鸟,渐觉白藏深。
叶下空惊吹,天高不见心。
气收禾黍熟,风静草虫吟。
缓酌樽中酒,容调膝上琴。
【赏析】
元稹写廿四气诗
至秋渐入佳境
一首《咏廿四气诗·处暑七月中》
写出处暑三候:
一候鹰乃祭鸟;
二候天地始肃;
三候禾乃登。
鹰祭鸟,并非老鹰仁慈
而是因为此时万物丰熟
鸟儿多且肥
老鹰猎食不过来
或许这便是万物的命运
处暑,是谷物瓜果的成熟初期
亦是许多花草树木凋零的开始
秋天,给小鸟带来丰富的食物
亦让它们成为老鹰可口的食物
时间飞逝,秋风飒飒
风卷起草木间的白露
风吹过人心间的空寂
万物萧索,心之弦变得涣散
温一杯酒,弹一首曲
纵然无法抵御层层的秋意侵袭
亦能抚慰一时的心中惘然
《七月二十四日山中已寒二十九日处暑》
【宋】张嵲
尘世未徂暑,山中今授衣。
露蝉声渐咽,秋日景初微。
四海犹多壘,余生久息机。
漂流空老大,万事与心违。
【赏析】
处暑也,去暑也,暑热散去
“处”字中,弥漫着胶着与苍茫
季节的更迭交替
气候的嬗变更新
都在世间万物中留下痕迹
山林之间,尤为敏感
朝有白露,暮有黄叶
蝉声低颤,渐渐不可闻
秋风习习,穿透了身上单衣
倘若遇上时局动乱,百姓流离
这样的秋意更会在人心中层层加码
让人感受到寒气砭骨,人生多苦
张嵲写下这首诗时
已垂老暮年
于是面对处暑,心中无限悲
明白自己的生命与树上的叶子一般
已经快走到尽头
一首诗,一声悲鸣——
却也视为对时光最后一点微弱的反击
《长江二首·其一》
【宋】苏泂
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
白头更世事,青草印禅心。
放鹤婆娑舞,听蛩断续吟。
极知仁者寿,未必海之深。
【赏析】
廿四节气,是先民对自然的感应
他们从花鸟鱼虫、飞禽走兽中
洞察四季轮回、斗转星移的密码
他们又从自然万物的有序变化之中
推演人世对应的神性与法则
从而懂得敬天法地
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在苏泂的作品《长江二首·其一》中
敏锐地感受到处暑所带来的变化:
夏热犹在,秋凉已至
鹤舞婆娑,跫音稀疏
夏天的喧哗与繁华
开始准备让位于秋的萧瑟
对于光阴的代序,自然的奥秘
即便钻研到了白头依然无解
只能借助佛理禅心
让自己得以遁逃
跳离出时间的彀中
临了叹息一声:
世事难明,未可尽知
《处暑后风雨》
【清】仇远
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
因识炎凉态,都来顷刻中。
纸窗嫌有隙,纨扇笑无功。
儿读秋声赋,令人忆醉翁。
【赏析】
如果说夏天的暑热是“猛虎”
那么处暑意味着猛虎开始“细嗅蔷薇”
而这一切始于一场疾风骤雨
将残余的暑热一扫而空
凉风从纸窗的缝隙间钻了进来
扇子到了弃捐的时候
秋凉驱散了夏暑
蔷薇代替了猛虎的咆哮
在这场处暑的盛大出场中
天地自然是主角
留给人类的配角角色是个稚子小儿
朗朗地读着秋天的诗歌
天地万物的衰败
与少年儿童的欣欣成长形成鲜明对比
于是自然与人
达成了一种协调
后人亦从这首诗歌中
获得了某种明示
《七夕处暑》
【清】胤禛
天上双星合,人间处暑秋。
稿成今夕会,泪洒隅年愁。
梧叶风吹落,璇霄火正流。
将陈瓜叶宴,指影拜牵牛。
【赏析】
今年的七夕与处暑
相隔了九天
而在胤禛的诗中
七夕与处暑相互重合
一个是民间节日
一个是廿四节气
一个有关爱情的坚守
一个有关季节的变换
当两者相逢在一起时
形成了一种奇妙的联想性
人间被残余的夏暑烤得心焦
天上牛郎为无法长相守而痛苦
但是
凉风终将有信
再热的天气都会过去
牛郎织女即便不能朝朝暮暮
却可以年年岁岁到时光尽头
时光的偶然与命运的必然
相互交织在一起
引人遐思,惹人深思
时光有去无回
人日渐苍老无法恢复青春
而无论是神话传说还是诗歌文字
总有一些力量
能穿越时光的逆流
在后世人的心中闪耀
处暑之后,天地的肃杀之气开始自草木、云峰之间升腾而起,亦覆盖于人心,化作愁绪与秋思。生活在都市中的我们,不应丧失天人感应的本能,在秋风渐起的时候,不妨走出门,远离钢筋水泥,去看一看“山远天高烟水寒”,去感受下“江上秋风动客情”。
2021年小学生诗歌季现正火热投稿中。如果你心中有诗情,笔下有诗语,欢迎点击下图,一键投稿!
为了让更多的小诗人更好地学习诗歌创作的技巧,领悟诗歌灵感的捕捉方法,我们准备了诗歌公益指导课程及古诗词线上学习打卡计划,欢迎各位小朋友加入进来,挖掘自己内心里的诗性,提升诗歌创作水平。
▲一键点击图片 领取公益课程上课“密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