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书继世 察古知今 ——汕头市图书馆2021年中华传统晒书活动

汕头市图书馆
+ 订阅

为进一步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工作,营造古籍保护良好社会氛围,根据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和广东省古籍保护中心的通知,我馆结合潮汕地区藏书特色,并根据今年新冠疫情防控情况,以“晒经典”“晒特色”为主题,举办“诗书继世  察古知今——汕头市图书馆2021年中华传统晒书活动”,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使读者能近距离欣赏和感受古籍之美。

《洪武正韵》

晒书是我国古代保护书籍的一个重要手段,古人为保护典籍,防止书籍发生霉变或虫蛀,在每年雨季过后,会将书籍放到阴凉通风处晾晒。古人探索晒书、曝书之法,有效地延长了典籍寿命。元明清以来,以农历六月六和七月七为核心,形成了独特的晒书文化传统。据清藏书家孙从添所记,我国在汉唐时,就有晒书会,即于一年中的不同季节,将藏书拿出晾晒;考诸文献,实则战国时人,就已采用此法了。

从2019年开始,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联合全国省级古籍保护中心和古籍收藏单位,举办“中华传统晒书活动”。晒书,是古代的文化传统,今天又多了一层当代含义,就是通过展示馆藏古籍,以古籍保护、传播为基础,让古籍文化走到大家生活中去,让大家尊重典籍、保护典籍、阅读典籍。

今年,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倡议下,全国各地从七夕开始陆续举办“晒国宝”“晒经典”“晒技艺”“晒传统”等丰富多彩的晒书活动,以继承传统,普及古籍保护知识,并以书会友。

汕头市图书馆现藏古籍数量共计2万余册,其中,《洪武正韵》等18部古籍入选广东省珍贵古籍名录。本次晒书活动,我馆共选出十余种具代表性的潮汕地方文献古籍进行线上展示,突出潮汕地区优秀传统文化及内涵,向读者展示馆藏潮汕古籍的独特魅力;同时,继续展出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推出的《永乐大典》图片展,配合馆藏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仿真影印本进行实物展示。

第一部分:潮汕文献

01 醉经楼集六卷奏疏附刻一卷 (明)唐伯元撰 清乾隆刻本

版框(高×宽)19.8×14.5cm,九行二十二字,白口,四周双边,无鱼尾。乾隆十四年唐若时撰“醉经楼序”。该书开本宏阔,刻字精美,序言以行书手写上版,俊秀清朗,亦为不可多得的书法精品。该书入选第一批《广东省珍贵古籍名录》,收入《中国古籍善本总目》,是馆藏善本之一。这部《醉经楼集》六卷,明万历间应已行于世,惜不传。今可见者有清刻三种:乾隆唐绍奎刊本、道光二十九年唐际虞补刻本、光绪二年普宁方耀重刊本。本馆存乾隆本及光绪本。

唐伯元(1541-1598),字仁卿,号曙台,明潮州府澄海县苏湾都仙门里(今属汕头市澄海区)人。万历二年进士,官至吏部文选司员外郎,进署郎中事,晚年归隐潮州,卒赠太常寺少卿。《明史》称唐伯元为“岭南士大夫代表”“治行天下第一”“理学儒宗”。唐伯元一生崇奉程朱理学,反对王守仁的新理学“心学”,是为潮汕一代大儒,理学名家。

02 东莆先生文集六卷 (明)林大钦撰 清初刻本

版框(高×宽)20.6×12.7cm,九行二十二字,白口,四周双边,单黑鱼尾,无牌记。原书缺卷。不避乾隆讳。林大钦的著作,在明朝时并未结集,最早刊行于世的,是其致仕后隐居东莆讲学所著《华严讲旨》。康熙初年,其所存诗文、策、论、表、杂著、书札等才被搜辑,加以校勘,编辑结集,但并未付诸剞劂,直到康熙五十八年,这部书由其从玄孙林凤翥刊印。该书虽刻于清初,但仍沿袭嘉靖至万历时期之“白口、方字、仿宋”等特点。至光绪朝,清初刻本基本已散佚殆尽,至光绪十年林大钦裔孙林炳麟重编校刊,光绪二十五年金山书院有重印本,民国间有林若安铅印本,馆藏现存清初刻本及民国铅印本。

林大钦(1512-1545),明代状元。字敬夫,号东莆。潮州潮安县金石镇人。幼家贫失怙,聪颖嗜学。嘉靖壬辰(1532)中状元,是潮汕本土培养的唯一一位科举文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以母老乞归,结讲堂于桑浦华岩山,嘉靖十九年母逝,因哀伤过度,于嘉靖二十四年病卒,终年三十四岁。林大钦一生短暂,且仅供职翰林院,因此政绩不显,幸有《东莆先生文集》传世,为后人了解这位潮汕先贤提供了可贵的资料。

03 韩江闻见录十卷 (清)郑昌时辑著 清道光四年(1824)刻本

版框(高×宽)16.2×11.0cm,八行二十四字,白口,四周单边,单黑鱼尾,该书开本较小,牌记有“道光甲申春月镌/韩江闻见录/文玉楼藏版”。《韩江闻见录》曾有郑昌时自刻本,现仅见道光四年(1824年)文玉楼刻本,被誉为现存潮汕文献中最有价值的著作之一,馆藏即道光本。其内容所述, 大体有关潮汕杂事和异闻、史部地理类杂记、传记类杂录等,涉及面广,内容极其丰富。

郑昌时,又名郑重晖,郑平阶,清代嘉庆至道光时人,1769年生于海阳淇园乡(今属潮安县凤塘镇),卒年不详。幼聪敏,读书过目成诵,年弱冠补博士弟子员。知府黄安涛曾问及疏治韩江水道之事,他即绘图并提出疏浚意见,得到黄安涛的赏识器重,聘任他主持东隅义塾。广东巡抚祁坝到潮州视察,他又上时务万言策,祁坝提他充任幕府。著有《说隅》《开方考》《岂闲居士吟稿》等。

04 抚吴公牍五十卷 (清)丁日昌撰 清丁氏百兰山馆抄本

版框(高×宽)20.5×14.5cm,十行二十二字,白口,四周双边,单黑鱼尾。清丁氏百兰山馆抄本。该本以白纸精抄,纸墨莹洁,书法娟秀,版心镌题“百兰山馆”,应为丁氏百兰山馆旧藏。该书入选第一批《广东省珍贵古籍名录》,收入《中国古籍善本总目》,为本馆善本。是书属史部/政书类/公牍档册之属,为丁日昌于光绪初年任江苏布政使巡抚期间所作之各类公牍,涉及面很广,其中涉及北洋军务、轮船招商局、江南制造局的文字甚多,可供研究洋务运动史参考。

丁日昌(1823-1882),字持静,小名雨生,别名禹生,广东潮州府丰顺县(今梅州市丰顺县)人。官至江苏布政使、江苏巡抚、福建巡抚、节制沿海水师兼理各国事务大臣等,是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风云人物,中国近代四大藏书家之一,晚年定居揭阳县榕城。一生文事为吏名所掩,著有《抚吴公牍》《保甲书辑要》《百兰山馆诗》《奏稿》《五洲政要通考》《百将图传》《巡沪政书》《丁禹生政书》《百兰山馆古今体诗》,重编《牧令书辑要》等。其藏书楼名“实事求是斋”,后改名“百兰山馆”,又命名为“持静斋”“读五千卷书室”,藏书十余万卷,当时与著名藏书楼瞿氏“铁琴铜剑楼”、杨氏“海源阁”齐名。

05 瞻六堂集二卷 (明)罗万杰撰 清乾隆三十年(1765)余轩刻本

版框(高×宽)17.8×13.5cm,九行十九字,白口,四周双边,单黑鱼尾,牌记有“乾隆乙酉秋镌/余轩藏版”。该集为明代潮汕地区名士罗万杰的诗文集,卷上为《诗》,收诗190首;卷下为《文》,收文13篇。该书入选第一批《广东省珍贵古籍名录》,本馆善本。

罗万杰(1613-1680),字贞卿,号庸庵,晚号樵夫,揭阳县蓝田都上阳(今丰顺县汤南隆烟永丰村)人。十五岁为秀才,崇祯三年(1630)庚午科举人,明崇祯七年甲戌科(1634)三甲第二百名进士。曾任吏部清吏司主事、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等职。晚号樵子,乡人私谥曰文节先生。文入《耆旧集》。著有《瞻六堂集二卷》,所作古远淡宕,而蕴秀杰之气。

06 绣诗楼诗五卷 陈步墀撰 清宣统元年(1909)铅印本

版框(高×宽)19.6×13.0cm,十行二十二字,小字双行字数不等,白口,四周双边,双对黑鱼尾。该书虽为清末印本,却开本宏阔,字大醒目,所用铅字均制作精良,犹如新刻,实为难得之大字铅印本。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处于激烈动荡的时期,由澄海隆都人陈步墀所撰的《绣诗楼诗五卷》及其编印的繍诗楼丛书,自清宣统至民初陆续刊行,其中有石印本,亦有铅印本。丛书保存大量清末民初罕见的文献,是晚清文学的一个窗口,也是研究晚清潮汕社会人文的宝贵资料。

陈步墀(1870-1934),字子丹,一字幼侪,号慈云,饶平隆都镇(隆都后转属澄海)前溪乡人。为“船主佛”陈焕荣幼子,澄海巨商陈慈黉之弟,著名慈善家。其定居香港时,曾担任保良局总理,致力推动慈善事业。光绪三十四年(1908)广东三江水灾,陈步墀撰《救命词》三十首,李玉芝女士绣诗以供义卖,得值五百金助赈,姑苏杨星吾乃作绣诗楼匾相赠。“绣诗楼”一名亦因此而名扬海内外。

07 天啸楼集五卷 饶锷撰 饶宗颐辑 民国二十三年(1934)铅印本

版框(高×宽)26×15.4cm,十二行二十五字,白口,左右双边,单黑鱼尾。该书系饶锷长子饶宗颐将父亲诗文遗稿整理编成。

饶锷(1891-1932),字纯钩,自号纯庵,别号莼园居士。他出生于潮州乌石寨一儒商之家,自少笃志于学,稍长便游学四方,曾“探禹穴之故圩,扬秦火之灰尘”,跋涉三千余里。早年毕业于上海法政学校,创办《国故》月刊,曾任《粤南报》主笔,其藏书楼天啸楼储书达十万卷而闻名于世。饶家世代经商,富甲全城,饶锷的父亲曾任潮州商会会长,但饶锷却是潮州赫赫有名的大学者。平生致力于考据之学,且工于诗文词章,谙熟佛典,尤喜谱志,著述甚富,有《潮州西湖山志》《饶氏家谱》《慈禧宫词百首》《〈佛国记〉疏证》《王右军年谱》及《天啸楼集》等刊行于世。

饶宗颐(1917-2018),字伯濂、伯子,号选堂,又号固庵,饶锷长子。广东潮州人。著名国学大师,曾任香港中文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名誉教授,西泠印社社长。

08 大三字经 (唐)赵德撰 章炳麟重订 民国二十二年(1933)潮阳郭氏辅仁堂刻本

版框(高×宽)31.5×21.4cm,九行十五字,白口,左右双边,单黑鱼尾,版心镌有“辅仁堂”三字。该书相传由唐天水先生赵德所撰,然年代久远,其真实性已不可考,内容集群经成语而成,是为养蒙之作。赵德于韩愈刺潮时主持州学,编有《昌黎文录》。

赵德为潮州八贤之首,号天水,唐大历十三年(778)进士。元和十四年(819),韩愈贬任潮州刺史,置乡校,称赵德“沉雅专静,颇通经,有文章,能知先王之道,论说且排异端而尊孔氏,可以为师矣。”

09 稽古篇五十五卷 (明)郭之奇撰 清初刻本

版框(高×宽)18.6×13.6cm,十行二十四字,白口,四周双边。内文避“玄”。本书《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别史类存目,《阮通志·艺文志》《揭阳李志·书目》《潮州志·艺文志》均著录。此书成于南明永历十二年,时郭之奇正佐桂王遁迹交趾山中,郭之奇殉难后,由其子校刊,称《交山遗史》。郭之奇平生著述甚丰,《稽古篇》五十五卷,自鸿荒至赢秦,仿《汉书》体例,论次人物,严褒贬之义,比于《春秋》。

郭之奇(1607-1662),明末抗清官员,潮州七贤之一。字仲常,一字菽子,号正夫,别号若菽、玉溪子,自号三士道人。广东揭阳人。崇祯元年进士,历任福建提学参议,詹事府詹事,南明时追随桂王及永历跋涉于粤桂南交一带,抵抗清廷,累官至礼、兵部尚书,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康熙元年殉难,清乾隆时赐谥忠节。著有《稽古篇》五十五卷、《宛在堂诗文集》,文录入《耆旧集》。其诗共分十八集,为潮汕历代存世诗作最多的诗人。

10 布水台集二十卷 (清)释道忞著 清初刻本

版框(高×宽)23.0×16.0cm,十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双边,单黑鱼尾,版心上镌有“支那撰述”。内文全不避清讳。孙殿起《贩书偶记》别集类著录。该书入选《广东省珍贵古籍名录》,收入《中国古籍善本总目》,是馆藏善本之一。

道忞(1596-1674),字木陈,又作木澄,号山翁。广东大埔湖寮新村上围屋林氏子,潮汕地区有许多关于他惩恶扬善和弘扬佛法的传说故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家乡人民对他的喜爱与崇敬。顺治十六年奉诏赐号弘觉禅师,顺治帝驾崩时,其万分悲恸,曾经写下挽诗七律十首。著有《语录》《北游集》《布水台云峤诸集》《布水台集》《山翁禅师文集》《新蒲录》《弘觉禅师北游集》《奏对机缘》《百城集》《从周录》《天童密云禅师年谱》《山翁禅师语录》《弘觉禅师语录》《禅灯世谱》《山翁忞禅师随年自谱》等。生平好静,自谓多誉多毁,晚号隐道人,卜居会稽。

11 瓦注草一卷课士论文一卷 (清)林世榕著 (清)姜宸英评 清康熙刻本

版框(高×宽)17.4×13.1cm,九行二十字,小字双行字数不等,黑口,四周单边,单黑鱼尾。原书有康熙三十五年潘宗洛序,缺失;正文首叶半页缺失,墨笔抄补。该书入选第一批《广东省珍贵古籍名录》,收入《中国古籍善本总目》,为馆藏善本。

林世榕字可亭,海阳人。康熙八年(1669)举人,授陕西蓝田令。建义学,延名士为师,躬进诸生与论文,其间曾著《课士论文》一书行世。在官十二载,以病归,从此闭户著述。卒时七十四岁。时人称其文奇崛古峭,得韩、柳遗意。康熙三十五年,编有文集《瓦注草》,又有《家礼》《归厚录》诸书行世。

12 新造万花楼玉夗央□□卷 □□撰 清末民国间潮州刻本

版框(高×宽)18.0×9.8cm,十一行三十一字,白口,无版框。卷端下镌“潮安府前街王生记藏板”。该书系潮州歌册。

潮州歌册从弹词演变而来,是用潮州方言诵唱的民间说唱本子,属于说唱文学。取材十分广泛,包括历史故事、古代小说、各种戏剧、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形成于明代中叶,繁盛于晚清至民国。作为一种自娱互乐的民间文艺,它流行五百余年,深深扎根于群众中,很受民众尤其是妇女的欢迎。清代流传下来的潮州歌册皆为木刻版本,土纸,约三寸半宽,五寸长,刻楷书,每字约今之三、四号字大小,直行,每行印四句七言,每句约空出半字作间隔,版式整齐;如逢情节变化,句式变化为五言或三三七、三三四、三三五时,版式也按规格留空而不混乱,便于视唱。潮州城的李万利、陈财利、王生记、瑞文堂等书坊,专门刻印潮州歌册出售,部头多达数百,每部分若干卷,长篇二三十卷(数万行),中篇约十卷,短篇二三卷或二三集(数百至上千行)。

第二部分:珠还合浦 历劫重光——《永乐大典》的回归和再造

《永乐大典》是国家图书馆的四大专藏之一。这部“序百王之传,总历代之典”的旷世宏编,“合古今而集大成”,规模远超前代所有类书。“珠还合浦 历劫重光——《永乐大典》的回归和再造”展通过汕头市图书馆官网以线上展览形式举行。

与此同时,汕头市图书馆四楼古典文献阅览室展出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仿真影印本,这部仿真印制的《永乐大典》,精工制作,几可乱真,可使读者亲身感受《永乐大典》的恢弘气势。

01 线上展览——汕头市图书馆微信公众号

02 线下仿真本展览——汕头市图书馆古典文献阅览室

供稿/特藏部  吴川

关注“汕头市图书馆”微信公众号,打开“资源”,海量资源一手掌握!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