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伏在消化道粘膜下的杀手——胃肠道间质瘤

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
+ 订阅

它不是癌症,但也能致命

胃肠道间质瘤 (GIST) 不是胃癌、肠癌,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源性肿瘤。可发生于消化道任何部位,最常见于胃( 60% )及小肠( 20% ~ 30% ) ,也可见于结直肠和食管,少见于大网膜、肠系膜及腹膜后腔( 胃肠外 GIST),所有 GIST 均有恶性倾向,且约 10% ~ 30% 为恶性肿瘤。因此,GIST 的早期诊断、治疗和规律随访尤为重要。GIST 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0.1% ~ 3%,年发病率约1~2.2/10 万,所有年龄均可患病,平均发病年龄约 60 ~ 65 岁,男女发病率基本相同。

胃壁可以分为粘膜、粘膜下层、肌层、浆膜层。通常我们所说的胃癌来源于第一层(粘膜层),但间质瘤一般来源于粘膜下层,所以大多数情况下,胃镜如果报肿物来源于粘膜下,大部分是间叶组织来源的肿瘤,这其中比较常见的就有间质瘤,淋巴瘤等。

胃肠间质瘤有什么症状?

大部分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可无任何症状,多因其他原因行内镜检查时发现。患者是否会有症状主要取决于间质瘤的大小以及位置,一般而言,如果肿物很小,长在胃体,不会有明显的不适。肿瘤很大,长在贲门或幽门时,就会产生梗阻症状,可以表现为恶心、呕吐、腹胀等。肿瘤进一步长大,可以发生破溃出血,患者出现腹痛、黑便,呕血,导致贫血,进一步出现乏力、头晕、心慌等表现。

有哪些治疗方法?

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及内镜治疗。目前已有多项研究表明内镜下治疗的疗效与外科手术相当,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对器官功能影响小等的优点。近日我院内镜中心通过ESE、EFR等多种内镜术式对不同类型的巨型胃间质瘤进行切除,取得不错的疗效,填补了我院内镜治疗的空白。

案例1

粘膜下肿瘤全层切除术(EFR)

“凿壁取瘤”完整切除巨型肿瘤

50岁的李姐在外院门诊就诊查胃镜提示“1.胃底肿块2.浅表性糜烂型胃窦炎”,为进一步确诊遂来到我院普外科就诊。影像提示:“胃底后壁见一向腔内突出的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影,边缘清楚,大小约29.4mm×27.4mm,与胃壁关系密切”。

术前ct影像资料

胃镜检查发现“胃底穹隆部见一大小约3*4cm粘膜下隆起,突入腔内,肿瘤与固有肌层紧密相连,王博智医生决定采用“粘膜下肿瘤全层切除术”进行切除。简单的说,为了完整切除来自消化道管壁的、特别是固有肌层深层的病变,须将肿瘤连同消化道管壁全层一并切除,这种“凿壁取瘤”的内镜切除的方法叫做“粘膜下肿瘤全层切除术”。

在手术室气内插管全麻下,王医生置入胃镜,先标记病灶,接着通过粘膜下注射抬举黏膜,切开粘膜层和粘膜下层,逐步剥离暴露瘤体,沿病灶边缘小心翼翼剥离至浆膜层,吸尽消化道管腔内液体,沿肿瘤边缘切开浆膜,造成“人工穿孔”,连同肿瘤完整全层切除胃壁,创面予止血,根据创面大小采用金属夹+尼龙绳闭合开口。手术顺利,术中平稳,切除肿瘤大小约5*4*4cm,送病理检查。病理提示:低度恶性胃间质瘤。核分裂≤5个50HPF,免疫组化:CD117、CD34、DOG-1均阳性。经过医务人员的精心治疗,患者没有出现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目前已康复出院。

术后影像资料

案例2

粘膜下肿瘤挖除术(ESE)

拆掉鸡蛋大“定时炸弹”

七十多岁的陈阿伯因“反复头晕1周”到心血管内科就诊,在体检时,上腹部增强CT提示:“胃体部小弯侧所见,考虑间质瘤可能性大。”

阿伯还有多发脑梗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功能Ⅱ级;高血压;肾功能不全;高脂血症等病史,而且该病变起源于固有肌层,肿瘤位置深,血管丰富,毗邻浆膜层,有大出血及穿孔的风险,技术难度大,手术风险高,经过多学科讨论,认为患者有手术指征。在仔细研究病历与影像资料后,王博智医生为患者制定了详细的手术方案。

在完善相关检查排除手术禁忌症后,王博智医生在手术室为患者行粘膜下肿瘤挖除术:患者取左侧卧位,置入胃镜常规检查,见胃体部中下部近后壁处至小弯见隆起肿物,沿腔内生长,大小约5*6cm,表面附正常上皮,距肿瘤0.5cm行粘膜下注射,沿瘤体边界分离肿瘤,完整剥离肿瘤,创面予止血,金属夹闭合创面。整个手术过程顺利,王博智医生使用娴熟的技术将肿瘤完整挖除,肿瘤大小约7*6*5cm。病理提示:低度恶性胃间质瘤。经医护人员的悉心护理,目前患者已康复出院。

要如何检查和预防胃肠道间质瘤?

生活方式对于胃肠间质瘤的发生有一定影响:有研究显示吸烟可能会导致胃肠道间质瘤,烟雾烟雾中含有苯并芘、多环芳香烃、二苯并卡唑等多种致癌或促癌物质,是食管癌和胃肠间质瘤的病因之一。

此外,食用霉变食物也可能是造成胃肠道间质瘤的原因,霉变食物中的产毒真菌,会产生很多的致癌物质,同时某些食物在产毒真菌作用下产生大量的亚硝酸盐和二级胺,进入机体后对胃肠道产生许多不利的影响。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45岁以上的人群建议至少两年做一次胃肠镜的检查,不仅可以预防、筛查胃肠道间质瘤,还对胃癌、结直肠癌的早查早筛有重要意义,45岁以上有胃肠道疾病的人群尤其适用,高危人群甚至半年就需要做一次胃肠镜检查。

1. 消化道内镜/超声内镜检查

消化道内镜包括胃镜和肠镜检查,是检出胃肠道间质瘤及其他消化道疾病的重要手段。由于胃肠道的管腔相对比较薄,而且往往管腔内充满气体或食物残渣,B超、CT等其他检查手段对于肠腔的微小病灶的检出率远远低于内镜检查。其中,超声内镜是目前诊断粘膜下肿瘤最为准确的方法,也是用于诊断和术前评价间质瘤的一个最有价值的手段。超声内镜还可以判断胃肠道间质瘤的良恶性,其敏感性可达80%~90%。

2. CT检查

腹部的CT扫描是评价间质瘤的一个重要方法,通常是手术前用来观测间质瘤是否侵及邻近器官、有无腹腔内或淋巴结转移。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