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见习记者季媛媛 上海报道 8月18日,复宏汉霖公布了2021上半年度业绩。财报数据显示,上半年复宏汉霖实现营业收入6.33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74%。其中,汉利康®(利妥昔单抗)获得销售净利润分成为2.222亿元;另一重磅产品汉曲优®(曲妥珠单抗)共计实现境内收入2.876亿元,境外收入3770万元;自身免疫疾病领域治疗产品汉达远®(阿达木单抗)获得销售净利润分成850万元。
在全速推进产品全球商业化的同时,复宏汉霖还在持续加码创新,2021上半年,复宏汉霖4项临床试验取得重要进展、4个产品于全球范围内获得多项临床试验批准,上半年公司研发开支约为7.393亿元。截至目前,公司已累计在全球范围内获得超过40项临床试验批准,在中国、欧盟、美国、澳大利亚、乌克兰、菲律宾和土耳其等国家和地区开展共计20多项临床试验。
“目前,我们的首要目标不是考量盈利模式,而是聚焦三大工作重点:一是,扩大产业管线,推动更多产品上市;二是,持续创新,聚焦更多创新药物的研发;三是,平衡创新投资效率,不让复宏汉霖成为一个烧钱的公司。”在公司的业绩会上,复宏汉霖执行董事、首席执行官兼总裁张文杰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采访时说道。
肿瘤领域PD-1规模巨大,聚焦商业推广
根据复宏汉霖财报数据,2021上半年,复宏汉霖在商业运营上卓有成效,汉利康®、汉曲优®、汉达远®三个产品的商业化生产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销售增长强劲。接下来,复宏汉霖将推动第一个创新产品PD-1抑制剂斯鲁利单抗、贝伐珠单抗及利妥昔单抗RA适应症等多款产品陆续上市。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斯鲁利单抗HLX10为复宏汉霖自主研发的创新型抗PD-1单抗,其针对经标准治疗失败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高度微卫星不稳定型(MSI-H)实体瘤适应症的上市注册申请(NDA)于2021年4月获NMPA受理,并被纳入优先审评审批程序,有望于2022年上半年获批上市,成为国内首个治疗MSI-H实体瘤的抗PD-1单抗。
实际上,近年来,我国已经成为PD-1产品开发竞争最为激烈的国家之一。目前国内已有2款进口、5款国产PD-1单抗获批上市,除此之外,据西南证券统计,国内已经有85个中国企业研发或合作研发的PD-1产品,预计未来 2-3年国内上市的PD-1单抗将达到15个。
可见国内创新产品研发进展迅速,但也扎堆严重,在PD-1免疫治疗市场,赛道过于拥挤。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分析,2018年全球PD-(L)1抑制剂的市场规模为163亿美元,到2023年预计将达639 亿美元。而在中国,预计2023年PD-(L)1抑制剂的市场规模将达664亿元人民币,2030年则将增长至988亿元人民币。
在庞大的市场争夺战下,PD-1价格战也早已打响。2019年国家医保谈判中,信达生物、君实生物、默沙东、百时美施贵宝4家企业角逐,最终信达生物的达伯舒以2843元(10ml:100mg/瓶)的定价成为唯一进入国家乙类医保的PD-1单抗产品,相比其上市时的定价7838元降幅达63.73%。2020年,纳入医保的达伯舒放量,实现销售收入22.9亿元,占当年公司营收近六成。
在谈及复宏汉霖的PD-1产品的后续战略规划时,张文杰表示,复宏汉霖之所以会走PD-1市场布局,是因为公司认为免疫治疗在接下来一段时间依然会成为主流。目前,尽管PD-1价格下行,许多人认为PD-1市场从业界宠儿渐渐走向了不被看好甚至被冷落的阶段,但在肿瘤领域PD-1依旧会被广泛应用,PD-1未来甚至会作为基础药物存在,市场空间可以达到百亿的规模。
“复宏汉霖无非是进入一个市场规模很大,竞争力也很大的市场。我们无法管控市场价格,但是从药品质量、临床数据、安全性等方面做好把控。从目前的数据来看,复宏汉霖的PD-1产品不亚于市场任何一款现有PD-1产品。另外,随着价格下行,生产成本的把控上我们具有绝对优势。在商业化团队的打造上,复宏汉霖也有足够信心打造行业领先的团队。”张文杰透露,明年复宏汉霖商业化团队预计将从450人持续扩充,一方面,持续聚焦现有上市产品放量;另一方面,聚焦斯鲁利单抗等新上市产品的商业推广。
开放式创新时代下,积极布局创新产品管线
目前,开放式创新是新经济时代企业突破增长极限、塑造全新竞争优势的必然要求。制药企业选择从外部获得互补性资源,如资金、新药研发技术、新药研发平台、生产场地等,缩短研发时间,降低研发和生产成本,加速创新药进入市场。
在下一阶段,除了PD-1,贝伐珠单抗HLX04、利妥昔单抗类风湿关节炎适应症(HLX01-RA)都将成为复宏汉霖聚焦的重点方向。在2021上半年,复宏汉霖还协同中美两地研发中心,不断完善包括斯鲁利单抗、HLX208(BRAF V600E小分子抑制剂)在内的创新管线,围绕MSI-H实体瘤、肺癌、结直肠癌、胃癌等适应症全面展开布局。
目前,复宏汉霖于2021年上半年成功推动4项临床试验取得重要进展,4个产品于全球范围内获得多项临床试验批准。截至目前,复宏汉霖在全球范围内累计获得40余项临床试验批准,在中国、欧盟、美国、澳大利亚、乌克兰和菲律宾、土耳其等多个国家/地区就11个产品、8个联合治疗方案开展的共计20多项临床试验有序推进。
为积极布局创新产品管线,复宏汉霖亦通过许可项目引进的方式,加速扩充创新潜力靶点、双靶点抗体平台、抗体偶联药物(ADC)产品等,依托公司丰富的靶点开发经验和一体化研发平台,基于引进项目积极开发更多被市场所需要的创新型产品,并寻求其与现有创新产品管线之间的协同。
复宏汉霖首席医学官兼高级副总裁朱俊介绍,在斯鲁利单抗临床试验上,目前,复宏汉霖已经于中国、土耳其、波兰、乌克兰、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累计入组超过2300例受试者,包括与VEGF单抗和EGFR单抗的联合试验。其中,斯鲁利单抗联合化疗(卡铂-白蛋白紫杉醇)一线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鳞状非小细胞肺癌(sqNSCLC)的全球多中心III期临床试验已完成受试者招募入组,复宏汉霖计划于2021年下半年就该适应症向NMPA递交NDA。
“各个监管机构对于试验的要求不一样,我们在做试验设计的时候会充分考虑种族的差异性。目前全球没有一款PD-1产品获批一线治疗小细胞肺癌,我们就该适应症的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已在中国完成2/3患者入组,中国之外地区已经完成1/3患者入组。”朱俊介绍,复宏汉霖也在加快推动新冠肺炎预防/治疗药物的研究工作,治疗药物HLX71(ACE2-Fc受体融合蛋白)的I期临床研究于美国完成首例受试者给药,2021年上半年该临床研究已完成受试者招募入组。
“利妥昔单抗类风湿关节炎适应症(HLX01-RA)为复宏汉霖针对利妥昔单抗差异化开发的创新型适应症,有望惠及原研药利妥昔单抗在中国尚未覆盖的患者,其NDA已于2020年12月获NMPA受理,有望于2021年末或2022年上半年获得批准。”张文杰补充道。
聚焦生产基地开建,加速产业化布局
有了创新产品,稳固的管线布局之后,下一步,加速产业化布局、构建稳定供应体系的又一次重大举措。
近年来,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尤其是本土创新生物药的崛起,不仅为患者带来了丰富的治疗选择,也推动着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大。然而,相比化学药,生物药的生产工艺复杂,对制造的工艺水平、运营管理、质量控制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由于产业化起步较晚、国产程度较低等瓶颈,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在工业生产环节仍面临一定制约。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复宏汉霖现有及在建生物医药商业化基地共计产能80,000升,其中公司位于徐汇的商业化基地现有产能20,000升,该基地及配套的质量管理体系已通过中国国家药监局、欧洲药品管理局、欧盟质量受权人、公司国际商业合作伙伴进行的多项实地核查及审计,获得中国和欧盟GMP认证,可以满足公司短期内的生产需求。
此外,复宏汉霖计划于2021年在徐汇基地增加一条预充针生产线,于2021年底前完成安装调试工作,为公司已上市产品短期内的市场需求提供进一步的供给。为完善中长期产能规划,复宏汉霖于2021上半年完成松江基地(一)原液线全部12台2,000升生物反应器共计24,000升产能及制剂冻干线的调试确认及多批工艺验证生产。
2021年,复宏汉霖持续推进连续流技术于松江基地(一)的开发和产业化,并顺利完成单个项目下游连续生产工艺的首批non-GMP生产。2021下半年,计划向NMPA递交汉曲优®二代工艺的补充申请,并预计于2022年正式投入商业化生产。
复宏汉霖首席运营官兼高级副总裁黄玮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道表示:“产能的压力是行业里所有公司都面临的,不只我们一个。经过去年一年经过各方面的努力,单罐生物反应器从500L扩大到2000L,总产能去年实现6倍扩增。徐汇基地的20000L的产能,支持3款已经上市的产品。我们能做的就是把我们现有的20000L的产能用到极致,并且聚焦生产质量的提升。此外,为了之后产品上市以及可能面临的市场的变化,必须扩大产能,不断降低成本,所以松江一厂今年年初完成了验证,也成功完成了二代技术的转移。9月份,数据收集以后我们会递交sNDA,在明年第四季度初会投入商业化生产,那就是释放了另外24000L的产能。”
在差异化产品的不断丰富、创新研发项目陆续推进、产能规划大规模落地后,随着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国药企如何进一步促进产品技术升级,向更高价值链延伸,形成行业增长的新动能,构建新的发展格局已成为一大热点,以复宏汉霖为代表的中国创新药企,下一步如何以临床价值为中心,以创新自主和供应链可控为重任,共建高能生态圈,促进医药产业整体高质量发展,也将成为聚焦的重点话题。
(编辑:徐旭)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