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广州市增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下称《纲要》)正式发布。《纲要》中“双城联动”“广深研发、增城转化”“广深合作示范区”等词多次提及,增城力图扭转“被动辐射”为“主动对接”的战略诉求跃然纸上。
在“双区建设、双城联动”的背景下,“融入湾区、联结广深”在“十四五”时期被增城赋予了更高的战略使命,依托已有的发展基础和优势,增城有望为破解湾区城市协同发展、国家区域协同发展难题提供样本和借鉴。
深刻认识区位和综合成本优势
增城地处粤港澳大湾区中部、广深都市圈衔接节点,是环珠江口创新圈重要节点,拥有衔接广深产业、高端要素资源的独特区位优势。更重要的是,增城在城市功能、空间和要素成本等方面较周边城市比具备更突出的综合竞争优势,其用地、用水、用电等成本仅为广深的1/5,也远低于毗邻的莞惠两市;区内拥有较周边城市更为集中和完备的教育医疗体系;作为湾区职业教育高地,未来在校生达20万人的广州科教城将为产业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丰富的高素质人力资源。
《纲要》提出在大融合大开放背景下,进一步凸显增城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中部、广深都市圈衔接节点的价值潜力,以“融入湾区,联结广深”为战略驱动力,全面实施“一二三四十”新发展战略。即,坚持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强化国家级经开区、国家城乡融合试验区“两区带动”,深化湾区中部智造新城、广州东部枢纽中心、岭南生态宜居美地“三个定位”,重点发展广州东部交通枢纽、广州科教城、荔湖新城、北部生态旅游示范区为核心的“四大片区”,构建经济发展、社会民生等领域高质量发展十大体系,为增城深入推动高质量发展擘画了一幅新蓝图。
构建“融湾联圈”大交通体系
增城位于广州通往东莞、深圳、香港和粤东各地的交通咽喉,区位优势突出。但增城整体路网密度仅为1.12km/km2,远低于国家规范要求。另外,对外快速干道密度不足,缺乏与广深两大都市圈核心城区、机场港口等重大交通节点的直接联系。
《纲要》以畅通和加密路网密度、强化外部交通衔接为方向,提出加快广州东部交通枢纽、增城南站和增城西站三大枢纽建设,全力保障广汕铁路、新白广城际按既定计划建成通车,大力推进佛山经广州至东莞城际(28)号线等规划建设,谋划推进深莞增城际、16号线等项目前期规划,构建“三枢纽三国铁四城际九地铁”轨道交通体系。在高快速路建设方面,加快推进花莞高速、增天高速、增莞番高速的建设,推进广州沿江大道向增城延伸,加快增莞大道等道路结构化改造建设;强化与广深两大城市范围内的两大空港(广州白云机场、深圳宝安机场)、两大海港(广州南沙港、深圳盐田港)等重大枢纽的直通快达联系。
通过轨道交通、高快速路的建设,增城将加快融入广州“半小时交通圈”、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交通圈”建设,打造大湾区中部交通集散枢纽城区,实现融入湾区、联结广深都市圈的目标。
构筑区域协同发展新模式
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各城市之间尚未形成分工有序、优势互补的区域协同发展格局。一方面,湾区内核心城市广深港澳面临着发展空间瓶颈制约,资源能源约束趋紧等挑战。另一方面,湾区其他城市虽与核心城市间存在较大的发展落差,但因缺乏有效对接机制和完善的产业配套难以落位溢出产业,导致湾区大量优势产业资源向内地城市和东南亚国家迁移。
增城应充分发挥区位和综合成本优势,加快机制体制创新,积极融入湾区产业分工体系,为推动湾区、广深两大都市圈的协同发展提供新样板。
区域协同发展一直是国家到地方层面亟需破解的难题,根源在于缺乏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突破行政边界的掣肘。为此,《纲要》提出,探索建立项目异地流转和企业市内迁移利益共享机制,引导广深先进制造业转移和创新成果转化在增城布局。特别是与深圳宝安、广州黄埔等地区结对共建战略合作,共同推进产业、创新、制度、服务跨区域协同。主动对接外溢产业,谋划共建广深产业创新合作园、广深合作示范区等重大平台,进一步探索社会民生领域合作,构建互利共赢的新型区域合作关系。
打造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
从之前的承接广州东进战略有所不同,“十四五”期间,增城将转“被动”为“主动”,以更开放的心态主动对接广深优势产业、优质资源。
《纲要》提出,将增城放在大湾区城市群、广深两大都市圈中谋求发展新方略,找准对接融合点。面向广深开展产业链创新链精准招商,实施“333”集群工程,聚焦汽车及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健康产业三大千亿级产业,智能家居、休闲服装、食品饮料三大百亿级产业集群,新材料、智能装备、金融科技三大新兴产业。
构建“广深研发,增城转化”产业创新合作格局是承接资源溢出、实现协同发展的关键一环。增城着力引进广深龙头企业上下游和关联配套企业,共同打造分工有序、功能互补、高效协同的产业集群,选址建设广深产业创新合作园,主动承接广深人才、产业、科技、资本等高端要素,推动增城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从上述规划来看,加快推进社会层面合作,实际上是要探索将增城打造成为产业高度协同、社会深度融合的广深合作示范区,为破解湾区城市协同发展、国家区域协同发展难题提供重要的区域样本参考。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新经济研究所所长 李相锋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