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开分9.6,这才是北上广女孩的生存图鉴!

24楼影院
+ 订阅

最近有一部台剧,才更新到第二集,评分就飙至9.6,在一众秋季新剧中脱颖而出——

《俗女养成记2》

该剧改编自台湾作家江鹅的同名散文,在两年前和《我们与恶的距离》一起,被誉为当年台剧的两大奇迹,不管是在收视率还是在口碑上,都收获了超高的人气。

第一季在豆瓣有超8万人打出9.1的评分,剧中,金马奖影后谢盈萱的精彩演绎让很多网友在这部剧中找回《请回答1988》的治愈感。

明明是一部都市女性题材剧,为何《俗女养成记》能比肩经典家庭时代剧,击中剧迷们的心,带来同样的感动与惊喜?

在介绍第二季之前,我们先来简单回顾一下第一季的故事。

在台北“天龙国”(类似于将上海称为“魔都”的调侃)读书上班的陈嘉玲,年近四十,工作和恋爱都遇到了瓶颈期。

工作上,作为董事长特助,她得无限制满足老板的需求和爱好。一方面得听从正牌老板娘的命令,照顾老板的身体;另一方面还得做老板小三的丫鬟,陪她看房子。

生活上,陈嘉玲和同居了三年半的男朋友,如同老夫老妻一样,各干各事。既没有情侣之间的激情生活,也没有对未来的具体规划。两人好不容易熬到结婚,陈嘉玲却被未来婆婆各种刁钻古怪的要求,气到爆炸。

人生即将过半,这位来自台南小地方的乡下姑娘,下半辈子还得继续在公司里做跑腿工具人,或者靠迎合婆婆的喜好在家里做黄脸婆吗?

向肥头大耳、油腻花心的老板提出辞职;对感情早已变淡、未来难以携手的未婚夫提出分手,做惯了老好人的陈嘉玲,选择不再“北漂”,回归故里。

第一季最后,陈嘉玲和发小蔡永森开始了一段新的恋情,不再眺望台北的灯红酒绿,而是和家人守望温馨的乡野小家,并且买下了儿时害怕的那间鬼屋。

一直想要变成“淑女”的陈嘉玲,还是遵从了本心,成为了一个“俗女”。

如果说第一季是在讲述陈嘉玲如何从淑女的名头,转变为俗女的身份的痛苦挣扎的话,那么第二季其实是在展现她如何一步步适应俗女这个身份。

第二季一开始,就为我们戏谑讲述了陈嘉玲装修房子的各种糗事。

捅马蜂窝被叮成猪头;

用气枪钉栅栏弄得大腿插上钉子;

粉刷房梁时,不慎跌下,摔成腰部损伤。

这还不算,由于这些受伤的治疗过程都被一位好心的女医生看在眼里,后者怀疑每次陪陈嘉玲看病的蔡永森,是在日常家暴,于是报警举报了男友。这件让人哭笑不得的乌龙事件也奠定了第二季的基调,仍然是又扎心又欢乐。

原本让陈嘉玲感受到满满亲情之爱的父母,如今没事就带着东西来到她的“鬼屋”,为女儿做饭,料理家务。

可如此一来,陈嘉玲每日“释放天性”的举动,便沦为家人眼中的二傻子行为。

至于她自己,由于连夜盗汗,被医生检查出有“早更”(更年期综合症提早的现象统称)症状。这让陈嘉玲意识到了两点:一,她很可能无法生育;二,她已不再年轻,生命进入了下半场。

显然,从台北天龙国返回台南小家乡,烦恼并没有彻底解决。

第二季依然延续着第一季的大体结构,将陈嘉玲这个“俗女”的现状和过往相互交织,讲述这个台南女孩以及她的家人们喜怒哀乐的故事。

《俗女养成记》之所以能在一众家庭伦理亲情剧中脱颖而出,深受剧迷们的喜爱,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它对亲情细节的敏感体悟。

在观看过程中,我们最能共情到的一点便是:家人之间,虽然存在一时的嫌隙,但留在心中的,永远是那份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爱。

比如第一季中,在童年时期的陈嘉玲身上发生过这样一件事。阿公在某次开玩笑中,提到陈嘉玲是从外面捡回来的,其他人都不以为意,但陈嘉玲却信以为真,离家出走,让一家老小心急如焚。

爸妈骑着摩托车在夜晚的乡道上焦急寻找,以至于摔伤;阿嬷在里长家的广播中,夸张地描绘陈嘉玲的妈妈如何生下她的场面;而阿公则在警察局外徘徊许久,终于克服了内心的恐惧,寻找警官的帮助。

这一桥段,相信很多人都看得喜泪交加。

从阿嬷的描述和妈妈的反应中,我们固然啼笑不止,但同样也会对妈妈生育陈嘉玲时的苦痛深为感动。尤其是素来惧惮警察的阿公,为了孙女的安全,浑身颤抖地走进警察局。

到了这一季,我们依然能在剧中感受到爱怨参半的情感滋味。

第一集里,升到国中的陈嘉玲突然发现,那个对她宠爱有加,让她看电视、吃零食,允许她肆无忌惮地玩耍的妈妈“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剪掉她一头修长秀发的妈妈;

是不允许她再看电视的妈妈;

是逼着她吃下猪脑、赤参、土虱,这些暗黑料理的妈妈;

也是非得让她独自一人坐长途公交补课的妈妈。

这些积压在少女陈嘉玲心中的困惑和怨怼,让她终于朝着这位“妈妈”发泄道:你不是我妈,你是假的!随后,陈嘉玲甚至幼稚地提问妈妈自己具体的生日日期,以及喜欢什么,害怕什么。

当妈妈一口气说出所有答案时,陈嘉玲无言以对,她搞不懂为什么母亲的态度可以瞬间一百八十度大转变,难道读国中真的很了不起吗?

是的,对于只有国小毕业的妈妈来说,能读国中真的很了不起。

正因为妈妈的学历和学识不足,令她在尚且年幼时就得到工厂干活,补贴家用,随后和陈嘉玲的父亲结婚生孩子,成为一个平庸的家庭主妇。这让她心有不甘,更让她下定决心,不能再让女儿重复自己的人生悲剧。

这种含着哀愁的母爱,其实我们很多人都经历过,但是能将这种爱恨交加的亲情关系熨帖地表现在荧屏之中的作品,却很少见。

《俗女养成记》能够让观众的情绪得到纾解,甚至怀念起家乡邻里间的淳朴亲情,就是得益于这种“笑三次,哭一次”的节奏感。

在传统的亲情叙事策略外,《俗女养成记》颇具话题性的一点,还在于它对女性以及大城市漂泊者们心态的微妙展现。

近些年来,讲述女性从大城市的“格子间都市生活”,迁徙到小乡村的“随性自然的乡里生活”的题材,并不少见。

2014年和2015年,日本的两部《小森林》系列电影,引起了不少都市女孩的情感共鸣。片中,在东京闯荡数年的市子终究适应不了大城市的快节奏生活,来到了童年时期随母亲一起居住的东北部村庄小森,过起了研究美食的文艺小日子。

2019年暑期的爆款之作——《凪的新生活》,一位在格子间痛苦挣扎的女孩大岛凪,和男友果断分手,向公司坚决辞职,在一处僻静的小阁楼里过上了随性本真的生活。

不难看出,“逃离大都市”成为这些日剧日影中最常见的主题。台剧《俗女养成记》与此类似,内核依旧是女主角陈嘉玲对于都市生活的疲惫和逃离。

然而在这类影视剧序列中,“女性”这一身份显得格外突出,相比于男性,她们更对都市工作、家庭组建等人生重大问题游移不定,且缺乏安全感。

剧中,有几处细节展现了以陈嘉玲为代表的“大龄女性”的生存困境。

比如,那句“20岁喝醉酒是可爱,40岁啊,是可怜!”戳中了女性的年龄焦虑。

还有女同事当着陈嘉玲的面暗示,所谓的“董事长特助”这类的文职只适合大龄白领,没有上升空间,也不会有额外的收入。

至于婚姻这块,表面上看,陈嘉玲貌似将一段“美满”的婚姻硬生生给作没了。实则不然,不管是她和未婚夫名存实亡的情侣关系,还是后者没多久迎娶别的女性,都在表明他们之间除了搭伙过日子的关系外,没有任何爱了。

当然,《俗女养成记》并没有为这些焦虑提供完美的答案。

回归故乡,固然令陈嘉玲收获另一段爱情,以及亲人们实打实的关爱,但是,她依旧得面对爸妈的过度关心,婚姻的恐惧后遗症,以及自身状态的每况愈下种种现实问题。

生活不是躲开一个问题就海阔天空,而是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

或许第二季第二集的一句调侃,能很好地解读这种围绕在大龄女性身上的难以言说的困惑和焦虑。

当少女陈嘉玲第一次来例假,听到阿嬷和妈妈对于女性痛苦一生的吐槽后,她怔怔地问了一句:当女人真的没一样是好的吗?两位年长的女性思索了半天,回答了一句:没有。

这个看似悲观的答案,或许才能让我们体悟到《俗女养成记》里,女性深切的生命之痛。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