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大事件丨河南、四川、青海、辽宁、内蒙等地有啥新动作?

农财宝典
+ 订阅

河南严打种子套牌侵权行为

四川开展种子质量认证试点工作

青海高原种业取得显著成效

陕西首笔种业信用贷款落地杨凌

内蒙古种业协同创新联盟(中心)成立

辽宁强化种业知识产权保护

广东省农科院蔬菜所打造冬瓜种业最强“芯”

......

近期,种业有哪些新动作?一起来看看!

举报最高奖励3000元!

河南严打种子套牌侵权行为

8月18日,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发布第82号公告,公告指出,为贯彻落实全国保护知识产权专项整治行动会议精神,推进河南省保护种业知识产权专项整治行动深入开展,严厉打击种子套牌侵权等违法行为,河南省农业农村厅联合河南省种子协会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种子侵权案件有奖举报行动。全文如下:

四川省开展种子质量认证试点工作

为推动种子质量认证制度落地实施,助推四川省种业高质量发展,7月27日,四川省种子质量认证试点示范现场观摩会在达州市大竹县召开,水稻、玉米、油菜3个认证试点县、9个国家级制种基地县种子站及部分种业企业负责人参加了会议。农业农村厅种业发展处、省种子站有关负责人,达州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参加会议,大竹县委副书记、县长何长华全程参加会议并致辞。

上午,与会代表现场观摩了大竹县高明镇同心村认证制种田、老学堂村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和周全种植专业合作社。

下午,召开了认证试点座谈会,认证试点县和试点企业代表就试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了交流,种子质量认证专家组通报了对大竹县水稻种子质量认证田的鉴定结果,省种子站站长沈丽强调了种子认证的重要性、阐释了种子认证的特点、安排部署了下阶段认证试点工作任务。

她指出,种子质量认证制度是振兴川种、破解四川种业难题的重要抓手,是打造种子品牌、培优种子企业、实现制种基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各试点单位要充分认识当前种业大背景下开展认证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准确把握种子质量认证的特点和关键环节,切实落实试点保障措施。要认真做好下阶段试点工作,及时总结经验、加强宣传,为四川种子质量认证制度的设计和落地积累经验,确保农民用种安全。

良种覆盖率达到98%

青海高原种业取得显著成效

8月13日,青海省政府召开全省种业发展座谈会,从会上了解到,近年来,青海省高度重视现代种业发展工作,坚持科技创新,紧紧围绕牦牛、藏羊、青稞、马铃薯等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开展种质资源保护利用、遗传育种科研攻关、品种改良和良种繁育,实施良种工程,加强种子基地建设,高原种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青海地处世界屋脊,被公认为全球四大无公害、超净区之一,气候冷凉,光照充足,非常有利于种质资源保存,品种选育和示范推广。同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经过漫长的自然和人工选择,形成了具有耐寒、抗逆性和适应性强的特有农业种质资源,是青藏高原农业种质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据了解,多年来,高原育种实现新突破,青海审(评)定各类农作物优良品种470余个,每年落实农作物品种中间试验点100余个,参试品种达90余个。油菜、马铃薯、青稞育种创新取得新突破,油菜杂交育种水平国内领先,脱毒马铃薯、青稞、蚕豆品种选育达到国内先进,广泛推广应用青杂、昆仑、青薯等油菜、青稞、马铃薯优良品种,种植面积占比分别达到98.2%、89.3%、89.8%,特别是青杂系列油菜,在国内春油菜区推广面积每年超过400万亩,占春油菜区杂交油菜种植面积的85%以上。

种质资源得到有效保护,2019年,青海在全国率先启动畜禽遗传资源普查,今年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农业(农作物、畜禽、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目前已征集保存保存农作物种质资源500余份,抢救性收集古老地方品种和珍惜濒危野生植物等种质资源400余份,24个畜禽遗传资源列入国家级品种名录。与此同时,良种推广稳步推进,大力实施农作物种子工程,种子田每年稳定在50万亩以上,年生产农作物种子2.7亿公斤,良种覆盖率达到98%。

青海省副省长才让太表示,青海种业有优势、有人才、有贡献、有成果,但也有差距,下一步,青海将谋划好顶层设计,制定实施方案和项目,培养好不同层级的人才,进一步加强企业的参与度,推动高原现代种业再上新台阶,为打造高原种业品牌、农牧业持续发展、保障农畜产品有效供给发挥积极作用。

陕西首笔种业信用贷款落地杨凌

8月9日,杨凌良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植物新品种权市场价值作为参考,获得中国银行陕西省分行发放的100万元信用贷款,实现了陕西省首笔种业信用贷款顺利落地。

此前,为更好地服务种业企业,中国银行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支行在了解到杨凌良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面临资金周转困难情况后,主动上门对接,根据实际情况,组成专家团队为企业量身定制了乡村振兴融资服务方案,同时开启“绿色通道”,高效完成项目上报,简化流程、快速审批,助力杨凌良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顺利获得100万元授信批复并按时拿到贷款。

中行杨凌支行立足地方产业发展需求,推动陕西省首笔种业信用贷款在杨凌落地,盘活了企业无形资产,开辟了新的融资担保渠道,为种业企业育种技术创新和“育繁推”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近年来,中行杨凌支行紧紧围绕杨凌农业科研、产业优势,结合涉农企业金融需求,积极提供“一揽子服务”。截至7月底,共发放涉农企业贷款余额3300万元、科技型企业贷款1900万元、高新技术企业贷款200万元,惠及企业主体14家,带动就业百余人。

内蒙古种业协同创新联盟(中心)成立

7月30日,内蒙古种业协同创新联盟(中心)在内蒙古农业大学成立。联盟联合国内外优势科研院所和相关种业产业企业组成,聚合种业科技创新力量,聚焦种业技术创新的关键问题,承担种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智库作用和协同创新等四大任务,集中力量助力自治区种业创新能力提升。

特色乡土植物种质资源库

联盟第一届理事会共有100个理事单位成员,分为植物组、动物组、微生物组。蒙草生态当选联盟植物组副理事长单位,期望利用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各自优势,继续推动特色种业创新。蒙草生态多年来坚持研究乡土植物、发展特色种业科技,建设特色乡土植物种质资源库和特色种业数字化体系,承担共建“自治区草业领域种业技术创新中心”“低碳应用数字化研究中心”等专项工作。

辽宁强化种业知识产权保护

严厉打击种业套牌侵权

8月9日,辽宁省保护种业知识产权专项整治行动视频会议在沈阳召开。会议深入贯彻落实全国保护种业知识产权专项整治行动视频会议精神,安排部署全省专项整治行动重点工作。

日前,辽宁省农业农村厅部署保护种业知识产权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决定围绕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学习培训、主要农作物品种管理、非主要农作物登记品种清理、种子生产经营检查等开展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种业套牌侵权等违法违规行为,为净化种业市场,激励全省种业原始创新等营造良好环境。

提高从业人员种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意识和能力水平,是做好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各项工作的基础。辽宁提出,今年年底前计划组织1次全省集中培训,每个市至少组织1次全市集中培训,全面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

主要农作物品种管理方面,着力提高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同时建立审定品种常态化撤销机制,大幅减少同质化和重大风险隐患品种。加强引种备案监督管理,严格同一适宜生态区引种备案制度,坚持先试验再引种,规范引种备案行为,并加强田间试验监管。全面开展非主要农作物品种清理,严把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审核关。

加大种子生产经营检查力度。明确8月底前完成种子基地苗期检查,以制种者生产备案、委托合同、品种权属和亲本来源等内容为重点,对省内外制繁种基地开展检查抽查,严厉打击盗取亲本、抢购套购等侵权行为。9月底前完成种子企业检查,围绕种子生产加工和销售环节开展明察暗访,重点检查种子真实性、转基因成分等,并在年底前完成种子入库检查。

广东省农科院蔬菜所

打造冬瓜种业最强“芯”

迷你冬瓜、芋香冬瓜……这些营养丰富、风味上佳的蔬菜食材培育,离不开育种关键技术。不久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所(以下简称蔬菜所)作为牵头单位,协同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等5个单位,完成了冬瓜基因组和变异组研究,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研究团队阐明了冬瓜重要经济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开发了一系列高效、精准的分子标记用于育种实践,实现了冬瓜由传统育种向高效、定向的分子设计育种的转变,确立了冬瓜育种技术研究的世界领先地位。

“抗性和劣品连锁”无法通过常规育种技术突破,是冬瓜育种的一个“卡脖子”问题。而实现抗性与品质兼优,是提高广东冬瓜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最关键抓手。为此,研究团队利用多组学技术发掘控制蔬菜品质和抗性形成的关键共因子,形成蔬菜品质与抗性的正向协同应用技术,选育一批“高抗性、高品质、高效益”的突破性冬瓜新品种。其中杂交黑皮冬瓜品种推广面积占全国的30%,在广东更是占到60%,位居全国第一。铁柱系列冬瓜,突破了冬瓜种子休眠、解决了长途运输破损率高等产业关键问题,已成为我国黑皮冬瓜主栽品种。育成的赏食兼用的迷你冬瓜、芋香冬瓜等,成为了冬瓜产业效益提升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随着国内及国际种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一颗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不仅仅局限于种子的市场价值,而在于优良种子对全产业链的贡献率。蔬菜所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冬瓜商业化育种。一方面将市场接受程度高的冬瓜新品种向种业公司转让品种经营权,使优良品种真正地“落地生根”,走向市场;另一方面,以订单式定向育种的合作模式开展科企共同研发工作,由企业定题、科研单位定向研究的方式,推动商业化育种高效发展,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截至目前,蔬菜所培育的大部分冬瓜品种均成功转化,累计成果转化金额达1000万元以上。

聚焦种业和耕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落地中原

8月12日,河南日报记者从省科技厅获悉,科技部近日发布了2021年度部省联动项目申报指南,共发布“北方干旱半干旱与南方红黄壤等中低产田能力提升科技创新”等7个部省联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

其中,“农业面源、重金属污染防控和绿色投入品研发”重点专项中的“北方集约化农区氮素面源污染发生过程与调控机制”方向、“畜禽新品种培育与现代牧场科技创新”重点专项中的“北方区地方猪新品种(配套系)培育及良繁”方向,由科技部与河南进行部省联动实施。

河南省科技厅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成功联动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不仅是河南经过持续加强与科技部的沟通对接而取得的重要成果,更是认真贯彻我省关于“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要求的扎实举措。这次联动实施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涵盖北方农区面源污染、北方地方猪新品种培育等领域,积极响应了中央提出的“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战略部署,有效契合了河南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补齐生猪育种短板的重大需求,对吸引聚集全国优势科研力量,提升河南相关领域整体创新能力,助力全省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谋划布局“十四五”,河南将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区域产业发展重大需求,发挥优势、集聚资源,加强与科技部等国家部委的沟通衔接,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更好融入国家创新发展大局,进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行列,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农业强省提供科技支撑。

来源丨河南日报、东北新闻网、人民资讯等农财君综合整理

编辑丨农财君

联系农财君丨18565265490

新时代 新种业

南方农村报丨农财宝典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