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吴京表情包、孙颖莎的脸、苏炳添与队友的“龙珠造型”、乒乓球队“全员喜剧人”……今年东京奥运会举行期间,中国百姓在为奥运健儿加油的同时,也在网络上掀起了一场“全民玩梗”、幽默互动的狂欢热潮,显示出国民对于竞技体育日渐包容和舒展的心态。
作为体育观念的艺术载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体育题材影视作品从看重金牌和集体荣誉,朝着高扬体育精神、享受运动快乐、肯定个人奋斗、聚焦成长蝶变等方向悄然转向,影片类型和表现手法上更是渐趋丰富多元。这些创作上的变化,从艺术的维度见证了中国体育事业近年来所取得的长足发展,中国国力的蒸蒸日上与民族自信的不断提升。广东省文艺研究所副研究员、资深影评人易文翔应邀执笔,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
电影《了不起的老爸》剧照
【作者】易文翔(文学博士、广东省文艺研究所副研究员、资深影评人)
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体育影视艺术是将体育与影像艺术有机融合的一种综合艺术,以视听语言形式展示体育的魅力,不仅仅是体育竞技的可视化呈现,还承载着人类对生命的感悟、对极限的追寻,并反映一个族群的体育价值观。
回望我们的历史,曾经积贫积弱的国家寄望体育强国,1917年毛泽东发表的《体育之研究》一文,表达的便是通过发展体育,救国救民的“健身强国”体育思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体育成为国人文化自信的一个支撑点,当年每一场重大体育比赛的胜利,不啻为一剂提振国人赶上世界步伐的决心和士气的强心针。体育影像的传达亦呼应着这种诉求。在中国首部体育题材故事片、1928年上映的《一脚踢出去》开启体育影视艺术的“奇观”叙事后,体育影视创作转向宏大主题叙事,承载着当时刚刚打开国门、对外界缺乏了解、迫切需要自尊自信的国人“强国强种”、追求荣誉的渴望。
《体育之研究》
新中国成立以来,体育题材影视创作的主旨主要围绕着体育是国家强大的标志、竞技体育与国家荣誉等方面展开,如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电影《水上春秋》以通过体育成绩的突破洗刷旧中国所遭受的凌辱为表达主旨;《女篮5号》强调体育运动对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女跳水队员》《冰上姐妹》中,运动员的动力来自祖国和人民,强调比赛是为了给祖国争取更大的荣誉。上世纪70年代末掀起的改革开放对人性的关注,令艺术创作的视角更加聚焦于“人”的身上。
80年代的电影《沙鸥》在表现主人公为国争光和对荣誉的渴望的同时,开始注意到个人对梦想和冠军的追逐,有所进步,但影片中沙鸥将银牌扔进大海的情节,仍带着“金牌至上”的狭隘观念的痕迹。90年代以后,体育题材影视创作虽然仍以“为国争光”为主导,但在人物塑造、主题呈现等方面开始朝着多元化进一步发展,如《女帅男兵》《黑眼睛》《赛龙夺锦》等。
《女篮5号》
2000年前后,中国体育长久以来承担的凝聚民族精神的重任,赋予了体育影视创作新的任务:1999年,中国女足获得世界杯亚军,2000年,电影《女足九号》应运而生;2001年,中国男足历史性进入世界杯足球赛决赛圈,一部由真实人物原型改编的电视剧《中国足球》于2002年播出;2008年,为迎接北京奥运,献礼片《一个人的奥林匹克》《买买提的2008》、献礼剧《排球女将》争相涌现……体育竞技与影视创作呼应,开创了一个欣欣向荣的局面。这些作品大多为写实型传记风格,在特殊节点作为宣传品出现,通过突出主人公的拼搏精神、先进事迹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也是在这一时期,一些作品在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上寻找到了新的方式,如电影《破冰》《飓风之舞》等,影片中的人物将个人梦想融入奥运梦、国家梦之中,实现了“小我”与“大我”的共同成就。这昭示着体育影像呈现的价值观,从最初的较为单一开始转向交融互通。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鸟巢体育场内五环升起
2008年北京奥运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中国体育的实力在全世界的认可度得到了空前提升,国人对待国际赛事,尤其是奥运的社会认知,亦逐渐趋于理性、包容。民族的自信、自豪不再单纯地依靠金牌“背书”,观众关注的焦点也逐渐回归体育竞技本身的魅力。这种观念在影视创作中则体现为,改变过去过于注重宏观概念化表达、关注竞赛结果而忽略过程,转而将重心放在运动员拼搏努力的过程上,比如影片《冰刀双人舞》的主人公认识到滑冰本身带给她的美好远比成绩更重要;《翻滚吧,阿信》《激战》等影片对于主人公个人价值取向的表现和认同,都反映了体育竞技价值观的重新定义。
《奋斗吧,少年》海报
观念之外,表现形式也在发生改变。一方面,体育影视作品不再只是还原具有标志性的体育事件,更侧重于通过影视艺术独特的叙事方式和镜头语言来表现体育精神。比如2015年上映的电影《破风》巧妙地选择了自行车比赛中“破风手”这样一个关键角色作为切入点,展示激烈的竞争中,每个人面对友情与爱情、名利与牺牲、个人与团队等方面的抉择与考验;再如2019年首播的网球题材校园励志剧《奋斗吧,少年!》,通过特效技术与二次元元素的融合,既展现了竞技体育的热血与激情,也凸显了轻松、风趣的青春气质。
另一方面,体育题材影视作品积极尝试嫁接其他类型和元素,形成“体育+”类型片、类型剧。譬如2017年上映的电影《羞羞的铁拳》将拳击题材与喜剧风格相融合,还加入了“灵魂互换”的奇幻元素;2020年开播的电视剧《冰糖炖雪梨》,借由短道速滑、冰球等冰雪项目,讲述了一场浪漫的冰上爱情童话;今年6月上映的电影《了不起的老爸》则在马拉松赛事中融入亲情叙事。随着涉及赛事项目的不断增加,体育题材影视作品的表现方式也变得多姿多彩,受众面日渐拓宽。
电视剧《冰糖炖雪梨》剧照
在近两年的体育题材影视作品中,体育精神的培养、体育文化的熏陶、意志磨炼的体育教育价值观成为刻画的重点。比如电影《点点星光》在表现小运动员为追求梦想奋力拼搏之余,也描绘了他们享受跳绳运动带来的快乐;纪录片《棒!少年》没有渲染夺冠时刻,更多是通过训练记录小运动员成长的过程;电影《超越》中的郝超越从坚信“除了赢,没有别的”,到领悟“人生故事的终点”不是超越对手,而是超越自己,从而完成了自身的蝶变;在讲述中国女排传奇的电影《夺冠》中,郎平对想成为自己的朱婷说:“你不用成为别人,你只要成为你自己”,重申了“让体育回归体育,让运动员回归人”的理念。
电影《夺冠》剧照
2002年的《中国足球》发出了“中国足球队终于走出亚洲,走向世界”的宣言。2020年的《夺冠》则声称:“等我们真正强大了,就不会把赢作为唯一的目的。”这两句相隔18年的台词,浓缩了国人在体育竞技上心态转变的历程,见证着创作者和观众的共同成长。现实生活中,逐渐找回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的中国人已经越来越轻松自如地看待奥运赛场上的得失成败。从注重金牌和荣誉,到关注奥运精神和体育本身的意义,这一切似乎印证着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的名言:“体育,是培养优秀公民最好的方式。”
透过体育影像看国人体育观念的蝶变,人们能看到理性的审思、文化的觉醒、文明的进步,这一历程也折射出中国体育事业所取得的长足发展和民族文化自信的提升。绚丽夺目的中国体育风景期待更多艺术创作者,以巧妙的才思、饱满的激情和精彩的演绎,继续在影像艺术的世界里抒写中华健儿的华彩篇章。
(本文发表于2021年8月18日《南方日报》“文艺评论”版)
【图片来源】网络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