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关系幸福。医疗卫生和教育等民生事项是一个永恒的民心工程,没有终点,只有新起点。当优质教育资源触手可及,家门口就能上好学,当大病不必出市,小病就在家门口医,稳稳的幸福感便油然而生。
今年5月,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陈女士注射了抗D免疫球蛋白,有效避免了生产中的溶血后果,成为“港澳药械通”落地深圳后的首批受益者。
同月,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附属实验高级中学发布“入学专项奖”,初三毕业生温深航成为荣获这所深圳首家“国字号”高中第一批“入学专项奖”金奖的五人之一。
从不出深圳难症就取得有效治疗,到在家门口便能收获“国字号系”教育,近年来,深圳在民生供给的教育、医疗领域正不断收获市民的点赞与信赖。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推广借鉴深圳经济特区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的通知》,共分为5方面47条,其中一方面就是创新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供给体制,其中,教育、医疗的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占比过半。
曾经一度被称为深圳短板的局面,如今,一举扭转成经验做法面向全国示范。
深圳在教育、医疗上实现全面跃升,真切地实现了让幸福感就在市民身边,也让“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不再是遥远的未来,而是触手可及的当下。
“听说这所新校是由光明实验学校主持办学,我们家长心里的石头可就落了地。”家住深圳市光明街道东周社区的林先生一直以来都在关注家附近的新建学校——光明区华夏中学,直到去年光明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官宣其委托区内品牌学校光明区实验学校办学,他才正式决定将孩子送入这所新学校。
这种以集团化办学助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让家门口“每一所学校都优质”的方式,近年来在深圳各区可以说颇为流行。
该方式通过“优质校(核心校)+新建校(加盟校)”、跨校跨学段组建教育集团等办学管理模式,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共创,以此带动新建校和普通学校快速发展,也成为家长们认可的方式。
在南山区育才集团,各集团校教职工实行动态管理,音乐、美术、体育等艺体类课程教师,由集团统筹安排,在集团之间实行“走课制”,特长科目实行“主教练负责制”,名牌教师“挂牌上课”,成功实现了集团内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随着学位数量的大幅增加,资源共享这一招也逐渐成为深圳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举措之一。
2019年9月,花半里分园作为龙华区由民办园转型的公办园之一,由龙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幼儿园接管,经过一年发展,去花半里分园报名人数从正式接管时小班报名人数的88人涨至270人,报名人数增长逾2倍。
而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上,深圳通过“名校+新建校”“高校+附属学校”等办学模式,高起点高标准新建一批高品质高中学校,今年9月正式开学的广东省实验中学深圳学校、深圳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东北师大附中等高中都受到家长学生热捧。
面对市民对优质均衡教育的迫切需求,深圳同样敢闯敢试寻好招,未来教育探路工程就成为深圳教育的新思路。
日前,深圳市教育局官宣今年9月深圳市云端学校的到来。这所全新的学校致力于打破传统学校有形边界和物理空间,打造“总部校区+N所入驻学校”的平台型学校新样态,搭建多校协同创新改革新平台。
近日,深圳市教育局面向全市遴选了13所云端学校首批入驻学校,这些学校将与总部校组成开放共享、协同创新的强大矩阵,未来将全方位融合线上线下教学,为更多的学生群体提供优质教育服务,利用智慧手段开辟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新路径。
一场由“三名工程”专家团队亲自操刀的疑难手术顺利完成,陈女士一家三口悬着的心也轻轻放下。
8月15日下午,陈女士抱着刚满月的宝宝走出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的大门,长舒了一口气。
今年3月26日,陈女士在孕检时被告知,宝宝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作为一名RH阴性血(熊猫血)孕妈,除了担忧二胎宝宝出生时会发生溶血,还要对宝宝的生命安全提心吊胆,她称这是“人生中最黑暗的一天”。
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陈女士注射了抗D免疫球蛋白,成为“港澳药械通”落地深圳后的首批受益者,避免了因溶血产生的严重后果;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三名工程”专家李守军团队从北京远道而来,为顺利降生的宝宝接力救治,治愈了重症先天性心脏病。
过去,“有大病上北上广”是许多深圳人的就诊印象。近年来,深圳力推医疗建设的决心和成效有目共睹。
从“国家队”入驻、“三名工程”加持,到出台全国首部《深圳经济特区健康条例》、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深圳医疗建设的水平在提升,发展思路也越发超前。
2019年,深圳出台《关于深入推进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规划到2025年,深圳要组建23个区域医疗中心、23家基层医疗集团,形成“顶天立地”的医疗卫生新格局。
区域医疗中心“主打”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诊疗,解决老百姓“看大病难”的问题,而基层医疗集团作为市民的“健康守门人”,则处理常见病和基础病。
目前,深圳7家医院已成功跻身广东省高水平医院建设单位行列,三甲医院总数达到23家。此外,深圳每个区至少有一家区域医疗中心和基层医疗集团,每个社区有一家社区健康服务中心。
深圳医改伴随着人民的需求,不断创新改革路径,“健康深圳”的建设思路是不仅能“治大病”,也要能“治未病”。
在福田区深康村社康中心,63岁的李阿婆每年都会前来参加免费癌症早诊早治项目,并配合签约家庭医生定期做患癌风险评估。就在一周前,李阿婆检查发现指标异常,到定点医院做了进一步临床筛查,发现是肝癌早期,所幸没有错过最佳治疗时间。
随着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倾斜,深圳医疗卫生事业的重点已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能否做到全方位全周期保障市民健康,才是让老百姓焕发幸福面容的关键。
南方观察
投下真金白银 换来百姓欢颜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超大城市的民生发展是大事也是难题,在深圳,教育、医疗尤甚。
这两大领域是深圳城市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不足。好在深圳面对短板不怯懦,寻突破。
学位不够怎么办?建!2020年深圳原计划新增公办中小学学位4.6万个,实际上新增公办中小学学位8万个,学位建设超额完成。去年底,更是出台《深圳市关于加快学位建设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发展实施意见》,成为深圳“史上最强”保障攻坚学位建设。
常态化对抗新冠肺炎疫情如何做?保!去年8月,深圳出台全国第一部地方性公共卫生应急条例——《深圳经济特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全面加强疫情监测、预警、防控、救治和保障能力。此外,出台国内首部健康“基本法”——《深圳经济特区健康条例》,将健康保障融于日常。
不断地探索与先行,为深圳教育、医疗领域注入了发展动力,颇有成果后,我们看见,深圳在这两大领域的投入力度依然强劲。
2021年,深圳市本级九大类民生共安排资金1296亿元,比上年增长4.9%。其中,市本级教育支出安排383.1亿元,增长18.2%,市本级卫生健康支出安排200.4亿元,增长5.7%。
在真金白银的投入下,在以体贴冷暖的真抓实干中,相信教育、医疗的蝶变,能够不断换来人民群众的幸福笑脸。
相关阅读:
五张面孔看深圳先行示范①创新面孔:变革重构!高质量发展全过程创新
五张面孔看深圳先行示范②硬核面孔:出圈突围!深圳实体经济跃升的“宽”与“紧”
五张面孔看深圳先行示范③开放面孔:融合进阶!立足双循环节点推动制度型开放
五张面孔看深圳先行示范④幸福面孔:蝶变升级!学有优教、病有良医的深圳答卷
五张面孔看深圳先行示范⑤温情面孔:绣花功夫!大城善治背后的“双轮驱动”
【撰文】徐峰 刘珊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