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张面孔看深圳先行示范⑤温情面孔:绣花功夫!大城善治背后的“双轮驱动”

南方日报

在深圳,提取公积金不必再去政务大排队申请,拿起手机刷刷脸可实现即时到账;城管部门“见缝插绿”,在不到200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精心打造出上千座公园,让市民尽享宜居空间……

从一个边陲小镇到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40多年来,深圳的变化令世人惊叹。城市日新月异的背后,一条主线贯穿始终,那就是始终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推广借鉴深圳经济特区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的通知》,共分为5方面47条,其中一方面内容就是“创新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从独自探索到全国推广,深圳实现大城善治的成功经验是什么?是用绣花功夫精细织就城市治理的“山河图”,是在党建引领的基础上实现共建共治共享,激活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守护美好家园。

1

1

1

在深圳开车,一路畅行是什么感觉?

从去年9月起,家住梅林每天驾车经过新洲路的莫先生发现,路况比过去好多了。“过去早高峰时段要等上三四个红绿等才能通过,耗时往往超过8分钟。现在仅需3分钟左右,方便了不少。

莫先生不知道的是,路况的大幅改善,得益于深圳交警打造的“交通智能体”解决方案。“在过去,深圳是‘车看灯’,读秒数通行;现在是‘灯看车’。”据深圳市交警局副局长王亚飞介绍,自2020年以来,深圳共优化了1000余个路口的红绿灯,新增优化绿波带65段,全市绿波总里程达432公里、覆盖1595个路口。

精细化的城市治理体系离不开科技的“硬核支撑”:近年来,深圳紧紧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优势,让城市治理变得“更聪明”。

现如今在深圳,智能化场景已随处可见:共享单车上安装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有效解决了共享单车在城市乱停放的情况;机场里,一张脸即可畅行无阻,旅客可全流程自助乘机;公积金只需刷刷脸就到账了,不用特意跑一趟……

“智慧城市最终应用的智慧化主要体现便民、高效、绿色环保、提升社会生产力等方面。”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郭仁忠表示。

除了打造更智慧的城市,让城市更有精度、有温度、更有人情味,也是深圳努力实现大城善治的题中之义。

置身于深圳,什么元素最让你印象深刻?

不少初来深圳的人都表示,他们常常第一眼就被湛蓝的天空、随处可见的街心公园、娇艳的鲜花所吸引。

市容环境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治理水平,决定着城市形象,更关系到民生幸福。

让人民群众在城市安居乐业,是城市精细化治理的重要标尺:目前,深圳共建成60条花景大道、30个花卉特色园、220多个花漾街区、440多个街心花园、300多个花园路口。“逛迎春花市、看公园花展、赏各路花景”成为深圳市民生活的日常。

同时,为了切实提升城中村人居环境,深圳还启动新一轮城中村综合治理,对未纳入更新改造的城中村实施视频门禁安装、消防站建设、燃气进村、雨污分流等10个方面的综合治理。

“现在进入楼栋需要视频门禁,最近家里还通上了安心燃气,日子过得比以前舒心多了!”看着不断变好的生活,家住罗湖笋岗村的张大姐乐开了颜。

值得一提的是,突出精细化治理,深圳还强调“一村一策”、注重宜居宜业,打造了光明区甲子塘、福田区水围、大鹏新区较尾场等一批有记忆的街区、有故事的小镇、有产业的园区。

市民在大沙河生态长廊享受休闲时光。南方日报记者 朱洪波 摄

市民在大沙河生态长廊享受休闲时光。南方日报记者 朱洪波 摄

1

1

既有花园小区、保障房小区,又有城中村,非户籍人口超过一半,人口密度高,治理难度大……

10年前,深圳市龙华区北站社区才刚刚成立,彼时的党支部书记何新生面临的首要挑战是:如何以12名党员的党支部去引领7万余人的大社区,尤其是社区中还有诸多职能、隶属、行政级别等存在巨大差异的驻社区单位。

在上级党委的指导和支持下,北站社区双管齐下,大力推进党的建设“两个覆盖”(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向组织要力量:

其一,纵向拓展。“支部建在小区上”“支部建在城中村里”“支部建在社会组织上”相继破题,楼长协会党支部、创业花园(城中村)党支部、龙悦居第一党支部等相继落地。如今,北站社区党委直接管理的党支部已有14个,覆盖社区大部分物理空间和社会组织。

其二,横向统筹。成立“党组织联席会”,将社区众多互不隶属的单位党组织凝聚在一起,在社区党委的领导下实现组织共建、问题共商、资源共享,以党组织为纽带,着力构建“社区+车站+学校+商圈”的共商共治新格局。

去年2月,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北站社区党委迅速推出“1+6”扁平化指挥体系,将辖区划分为6个片区,实现“指挥前移到卡点,人员签到在一线”。同时,党组织联席会7家单位挺身而出,460人次参与服务,加上社会组织、党员志愿者,共有1880人次投身抗疫,筑起防疫“大堤”。

10年来,北站社区紧抓党的建设这一社区工作第一要务,党组织从最初的12人党支部发展成为今天“1(社区党委)+14(直属党支部)+25(驻社区党组织)”的“大党委”格局,直接管理党员351名,渐已成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标杆社区。不久前,中共深圳市龙华区民治街道北站社区委员会获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从某种意义上说,北站社区的10年发展,是深圳这座城市社区治理的一个缩影。作为一座实际管理人口超2000万的移民城市,深圳较早地遇到了其他城市还没有遇到的治理难题。

从深圳的治理实践可以看出,党建引领、多元共治正成为深圳解决基层治理难题的密钥。在社区这一基层治理的最前沿,社区党委统筹辖区党支部和社区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实现组织共建、问题共商、资源共享。

与此同时,社区群众的自治能力也在稳步提升。红色网格、红色物业建设,建立居民议事会、街坊评议团……这些以民为本的新鲜称呼背后,体现了深圳推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由“他组织”向“自组织”转变。

1

一边是超2000万的实际管辖人口,一边是只有1997平方公里的实际管辖面积;一边是来自五湖四海乃至不同肤色种族的常住人群,一边是老百姓日益增长的高质量民生需求……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多年来,经历了从农田村镇向现代化城市的急剧变化,也压缩了各类经济社会问题的呈现周期,城市治理面临很大挑战。

面对挑战,深圳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系,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引导更多社会组织、市场主体和社会工作者、志愿者有序参与社会治理,让社会更加生机勃勃、井然有序。同时,深圳还从人本主义的关怀入手,以科技赋能的方式改进,让城市治理像绣花一样精细。这份精细,既体现在深圳提高城市风险防御能力的政策方针里,也体现在深圳人日常生活场景里。

相关阅读:

五张面孔看深圳先行示范①创新面孔:变革重构!高质量发展全过程创新

五张面孔看深圳先行示范②硬核面孔:出圈突围!深圳实体经济跃升的“宽”与“紧”

五张面孔看深圳先行示范③开放面孔:融合进阶!立足双循环节点推动制度型开放

五张面孔看深圳先行示范④幸福面孔:蝶变升级!学有优教、病有良医的深圳答卷

五张面孔看深圳先行示范⑤温情面孔:绣花功夫!大城善治背后的“双轮驱动”

【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崔璨 徐烜和

编辑 杨溢子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