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中国海岸带》介绍雷州半岛民俗

湛江农业农村
+ 订阅

近日,央视科教频道(CCTV-10)播出的《地理·中国》系列特别节目《中国海岸带》中,为广大观众介绍了雷州半岛晒海鲜、晒海盐、织葛布、舞醒狮等丰富多彩的民俗和风土人情。

该节目还在央视网等互联网平台推出,引起广泛关注和较大反响。《地理·中国》是央视知名的科普类电视栏目。其以地质科考为线索,以普及地理学知识为宗旨,介绍地质学的新发现、新成果、新探索,展示地质地貌的新、奇、特、美。栏目在带着观众感受大自然神奇魅力的同时,传播科学知识,并传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互依存的理念。

晒海鲜

节目中,伴随着雷州半岛旖旎风光的镜头,央视主持人娓娓道来:不同于岭南的蔬果晒秋,秋冬时节,在这座滨海半岛最常见的晾晒场景就是晒海鲜。

当地居民罗福已经开了20多年的鱼干店,为了能挑选到最新鲜的原材料,他每天凌晨4点钟就回到附近的渔市挑选第一批打捞回来的渔获,“早上3点多钟开始,最晚6点钟就回船了。”买回来的鱼需要迅速处理,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腌制。海盐是腌制的绝佳辅助——调节鱼肉滋味、杀菌。

腌制完毕,渔获就可进行风干晾晒。9、10、11月份是最好的晾晒季节,雷州半岛海边的渔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晾晒海鲜干货。最初人们是为了更长久地储存渔获,后来晾晒海鲜的习惯沿袭下来,演变出了另一番滋味,渔民们晾晒起的是自然的馈赠,封存下的是关于大海的记忆。

舞醒狮

舞狮者身披十几公斤的道具,在1米多高的梅花桩上闪转腾挪、翻滚跳跃。这不仅需要勇气和胆量,更需要娴熟的技艺和精妙默契的配合。因为稍有不慎,他们就会因跌下高桩而受伤。

精彩表演的背后,是舞狮者们日复一日和执着的苦练。狮子是百兽之王,勇猛有力。雄狮所代表的无所畏惧、勇敢无敌的力量,展现的正是千百年来雷州半岛当地人在这片红土地上顽强奋进的精神。从某种角度说,正是雷州半岛独特的地理环境,塑造了当地人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精神气质。

织葛布

年平均温度20℃以上的炎热,使得解暑纳凉成为雷州半岛当地人重要的生活需求。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人们发现在雷州半岛上生产一种藤蔓植物——葛。葛茎的纤维可提取出来制作葛布,当时的雷州妇女大都是以纺织葛布为生。葛布有粗有细,精细纺织出的葛布质量甚至胜过绸缎,十分适合在湿热的雷州半岛做夏衣。

葛布是比丝绸、麻、棉都早的服装布料,雷州葛布曾经是与香云纱齐名的珍贵布料,甚至被列为贡品进贡朝廷。然而,由于雷州葛布织造工序繁复,随着时代的发展,慢慢淡出了人们的生活,甚至曾经一度失传。如今,新一代的雷州人开始试图恢复这一古老技艺。为了进一步挖掘雷州葛布文化资源,一批年轻一代的葛布制作艺人正在这片雷州大地上焕发着新的光彩。

晒海盐

徐闻县是广东重要的海盐产地之一,当地人依然沿袭着最传统的晒盐方式。在地势平坦的海边滩涂,盐农们将海水引入盐池,经过日晒蒸发,就可以得到白色的结晶颗粒——海盐。徐闻盐场较多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没有淡水注入,二是海水盐度高,三是日照时间长。

徐闻盐场结晶的盐不仅质量好,而且产量高。日落后,盐农开始收盐,对当地盐农来说,这不仅是赖以生存的方式,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防台风

为了抵御台风,雷州人积累出了很多应对方法。例如蔗农会将细长的甘蔗捆绑起来;蕉农会向香蕉树倾斜的反方向支一根插入地下的粗壮竹竿以达到稳固作用;房屋屋顶采用公母瓦进行加固等。

央视节目摄制组在香蕉林走访期间,还观察到香蕉果的最下端生长着一个貌似荷花的物体。蕉农介绍道,当成熟的香蕉被采摘完毕后,他们会将苞叶采下层层扒开,剩下如竹笋一般的内芯,便可用来炒作家常菜。

夜“补光”

夜幕降临,镜头里的田野间却开始灯火通明——众多LED灯同时亮起,如璀璨明珠点缀着广袤田野,场面蔚为壮观。

打造这片“繁华夜景”的主人公——李景双介绍道,这些灯光是为火龙果而点亮的。火龙果是一种喜光植物,光照时间越长,长势越好。所以在夜晚,果农就会利用灯光模拟自然阳光对火龙果进行补光,让果在夜间也可以持续进行光合作用。这样的补光技术,可以让火龙果一年四季开花挂果。

央视主持人由衷赞叹道:“雷州半岛当地人运用自己的智慧,结合科技的力量,在这片土地上耕耘劳作,种植着甜美的果实,创造出红火的生活。”

来源:湛江晚报 作者:记者卓朝兴 通讯员陈菀铃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