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交通事故后,她找回了失散31年的家人

湛江发布
+ 订阅

家属在向医生、救助站站长了解张小花的情况。通讯员 黎小妹 摄

8月13日,湛江市第二中医医院病房内,张小花(化名)和大姐、弟弟和两个儿子拍下了一张“迟来”的合照。

这张合照来之不易,它跨越了粤桂两个省区,承载着一家人苦苦寻亲31年的思念。

张小花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因祸得福”,受伤住院期间,在湛江市第二中医医院和湛江市救助管理站的热心帮助下,与失散了数十年的广西亲人团圆。

“如果不是医院医生护士耐心引导她写下自己的名字,又找到救助站协助寻亲,我们可能这辈子就见不到了!”张小花的亲人眼含热泪,不住地向湛江的一群热心人表达感激之情。

“无名氏”住院引注意,护士纸笔交流发现线索

8月1日12时左右,张小花在东海岛东简街道发生交通意外昏迷不醒,肱骨、肋骨多处骨折,被紧急送往湛江市第二中医医院骨一科救治。

然而,她身上并没有身份证和手机等能确认身份的物件,医院只能以“无名氏”将她收治入院。

待其意识清醒后,医生护士想要为她施行手术,却发现她操着一口非湛江本地的方言,而且意识有些混乱,语言颠倒,医生护士根本无法与她正常交流,更无法联系她的亲属。

这可急坏了医护人员,也引起了医院的注意。

“阿姨,您会写字吗?”为帮助她找到亲人,医院请来市救助站工作人员协助寻亲。但是,没有人能听得懂她的“自言自语”。于是,医护人员拿来纸和笔,尝试通过纸笔与她沟通。

“你叫什么名字?”

“家住在哪里?”

一开始,她只是一遍又一遍地在纸上写着“张小花”,除此以外,没有更多有用的信息。

市救助站给她拍了照片,通过联系警方进行人像对比、网上查询、向东海岛方向发布信息,均无法核查到张小花的真实身份信息。

“她写写停停,有时候写的东西我们都看不懂,很难拼凑出一句完整通顺的句子。”面对这样一位意识有些错乱,语言又不通,身边又没有亲属陪护的患者,医护人员只能一边每天坚持帮她梳洗、为她买饭喂饭、给她换药,一边安抚她的情绪,坚持用纸笔跟她交流沟通,慢慢引导其尽量更多提供有效信息。

过了两天,她又在纸上反反复复地写上了一堆“密码”文字。骨一科的护长一丝线索也不敢放过,马上又把这些信息发给了救助站。救助站通过纸张,提取到了“南宁地区”“玉林”等关键字眼,猜测这可能是其家乡所在地,于是将其信息通过网络向南宁、玉林等地发布。

没想到,过了几天,市救助站就接到了一个电话。电话那头的声音很激动:“这是我们走失了31年的亲人!她现在在哪里?我们要见她!”

医护和救助站合力寻亲,失散31年亲人终团圆

8月13日上午,张小花的大姐、弟弟和两个儿子赶到了湛江。

已经在医院住院多天的张小花,尽管意识依然有些错乱,但她第一眼就认出自己的姐姐来,还能写出姐姐的名字。

经过家人与她的交流,她慢慢地回忆起了以前在家里的一些小事情,还说出了自己丈夫的名字。

“她走失的时候也是8月份,已经31年了,我们都以为这辈子再也见不到了!幸好有你们这些好心人的帮忙,真的太感谢你们了!”终于见到了失散多年的家人,张小花的亲人们激动地向医护人员、湛江市救助站工作人员表示感谢。

原来,张小花是壮族人,老家在广西南宁市的一个小镇上。1990年8月的一天,张小花的弟弟高考考上了一所不错的大学,家里摆酒席庆祝,并叫了当时20来岁、已嫁为人妇的姐姐张小花回娘家庆祝。可是家人等了一整天也没见人,第二天询问起来才发现,人走丢了。

“当时姐姐已经有间歇性精神错乱,走失的时候,她大儿子6岁,小儿子才3岁。我们大家都很着急,到处找。”张小花的弟弟回忆说,自从姐姐走失后,家里人一直没有放弃寻找,姐夫还曾经因为有人说在外地见过她,特意去找了两年,都没找到。

“这次是姐夫的妹夫在网上看到湛江市救助管理站发布的寻亲信息后,立马转发到家庭群,我看到那名字和自己的姐姐一样,照片上的样子虽然已经是31年后的模样,但却和家里的大姐长得很像,便决定来湛认亲。”张小花的弟弟说。“我父母都已经80多岁了,一直惦记着她,知道她消息的那一天,一整晚都没睡着。”

看到躺在病床上的张小花,她的家人们感慨万分:“如果不是她发生交通事故送到你们医院来,你们医生护士这么有耐心引导她写出这些信息,救助站又及时把消息发布到网上,又刚好被我们的家人看到,我们这辈子都不知道还能不能再见了!真是太感谢你们了!”

市第二中医医院骨一科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张小花已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康复良好,可以出院了。张小花家人表示,待她康复出院后要带她回家好好休养,一家子过个团团圆圆的中秋节。

(来源:湛江日报;记者 陈彦 通讯员 黎小妹 刘鹏;编辑:郑莹)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