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看东莞|莫安达:科研创新推动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

南方+ 记者

编者按:

今年上半年,东莞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集成电路及关键元器件、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生物制药等新兴行业,产值分别增长27.4%、24.1%、25.8%、25.8%、44.1%。东莞正在崛起更多的新兴产业发展支柱。

东莞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哪些优势和机遇、困境和挑战?南方日报、南方+记者采访多位经济学专家,分享他们的思考和建议。

image.png

专家介绍:莫安达,东莞理工学院教授

南方日报、南方+:您认为东莞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哪些优势和机遇,面临什么样的困境和挑战?

莫安达:

东莞发展新兴产业的优势有四个:第一,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研力量,例如东莞的散裂中子源,新材料实验室。南方光源,华为电子终端等研究机构,已经开始进行产学研结合。

第二,东莞企业对国际市场有更深切的感悟。因为东莞的很多企业都是外向型的,他们对国际市场有很多的了解,甚至从这些了解里面,他们悟出了下一步产业、技术、产品将是什么样的发展趋势,由此他们可以迅速抓住这个机会,发展自己的企业。

第三,东莞现有的新兴产业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和分量,在技术发展的推动下,他们会产生更多的需求,而这些市场需求也就是更多的新产业新企业发展的机会。

第四,东莞紧邻深圳这个科技之都,能够最快速度地接受深圳的技术外溢和产业转移,由于东莞原有的制造业产业类比较完整,所以对于深圳的技术和产业吸引力是最大的。

东莞新产业发展的困境是,东莞的企业大多数还是在进行材料的制造和一般产品的制作,或者是零部件的组装,真正涉及到产业链上游的产品设计和新产品研发还不多。

南方日报、南方+:针对您提出的困境和挑战,您认为怎样克服这些问题?

莫安达:

困境突破还得靠企业的坚持不懈的探索,坚韧不拔的努力。加工和制造,既是东莞企业的弱点,但是同时也可以看成是它的优势,正是这样的加工制造企业在二三十年的时间里面,通过自己一步一步的努力,逐渐地向产业链的中端和上端延伸。近十几年,取得明显的成绩,相信中国企业的努力。

南方日报、南方+:怎样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亩均产值?您有什么建议?

莫安达:

东莞产业空间紧缺,需要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近几年在“工改工”上面做出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应该进一步再优化“工改工”。“工改工”可事先邀请一些龙头企业,或者说头部企业参与,或者说在进行“工改工”项目设计的时候,抓紧时间与一些产业进行联系合作,从而在建成后,能很快地引进企业和项目投产,使土地迅速地带来效益。

南方日报、南方+:东莞怎样才能在城市竞争中,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

莫安达:

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仍然离不开怎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除此之外,东莞还有一个方面值得进一步的努力,在现有的人才里面鼓励更多的人进行研发,并把研发成果产业化。在东莞的高校,一些专业的博士、教授,他们也拥有一定的技术,也拥有一定的研发成果,有些学者出去创业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样对人才有一种良好的激励作用。比如说东莞的机器视觉行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是对人才的更高效使用,可看成是高端人才的“二次引进”。

【记者】吴擒虎

编辑 冯文美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