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客韵——中华客家山歌》第二节:山歌与戏剧的协奏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 订阅

一、客家山歌剧:

歌剧《刘三妹》

河唇洗衫刘三妹,借问相公那里来,

自古山歌松(从)口出,不靠歌书靠肚才?

这首松口山歌流传于兴梅地区。据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故事传说发生在唐代,秀才听说村姑刘三妹善于歌唱,于是用船装了书来跟刘三妹对歌,结果知难而退。客家话松口与从口同音,所以这个故事留下了名句:自古山歌从口出。刘三妹的故事,也改头换面进入客家山歌剧《刘三姐》,传唱至今。

学术大师王国维在名著《戏曲考原》中指出:“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这句话,点明了戏曲的基本特征:综合运用歌舞等手法展开故事情节。

清代乾隆年间,有小生、小旦、小丑构成的采茶三脚班,唱汉调的提线木偶戏开始流行。在演出中,木偶艺人为招徕当地观众,逐渐开始在丑行中使用客家话和客家山歌。走村串户的乞讨艺人也使用竹板唱五句板,演唱内容也不乏叙事传本。这些都成为山歌剧的因子。

山歌剧是由客家人创造的地方剧种,土生土长,骨肉情深,在广东客家语系的三个剧种中,覆盖面最广,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是客家文化中的非常有价值的品牌。正因为山歌剧由客家山歌发展而来,无论在文学还是在音乐体上,都代表了客家人的底蕴与气质。

随着时代的变迁,客家人逐渐从山野迁移到城市,表达与交流方式都发生了变化。适合人群联谊的山歌剧应运而生。

在1958年左右,就有政府部门成立的专业的山歌剧团,如梅县的山歌剧团,蕉岭山歌剧团,兴宁山歌剧团。1965年左右最有影响的就是山歌剧《挽水西流》。

【挽水西流】视频

月色清清照松江,照见鲤鱼腾水上。

鲤鱼不怕飘江水,恋哥不怕路头长。

山歌剧《挽水西流》讲的是20世纪30年代客家地区男女自由恋爱,遭到家族恶势力的压制,男人阿旺被迫下南洋,后来成为爱国华侨,支持抗美援朝,荣归故里,与已经是山歌团长的女人玉兰团聚。剧情简单,但山歌、浸猪笼、下南洋、抗美援朝等主题都非常符合新时期的宣传要求,山歌更是客家人最爱的娱乐。直到现在,东南亚国家的客家人还经常重温这个故事。

《挽水西流》的主旋律是松口山歌和南口山歌。原板山歌大多是四句七言式的乐段,进入山歌剧,需要扩充提升成为歌曲乃至篇幅更长、内容更丰富的唱段,同时需要伴奏,还有舞台上的表演、剧情,最终成为一门综合艺术。

另一个1965年由广东梅县地区山歌剧团创作上演的山歌剧《彩虹》,由滕仲英作曲。曾经到北京汇演,毛主席、叶剑英等国家领导人的都看了这个戏,并且给与高度评价。祖籍广东梅州的叶剑英元帅。       当时在全国,除了西藏和其他一两个地方之外,很多地方的剧团都移植这个剧本。当时影响很大。到现在,广东梅州市山歌剧团依然保留这个传统戏,很有艺术价值。

《彩虹》的主旋律来自于陆丰山歌。山歌进入戏剧,受到群众的欢迎,山歌剧也因此迅速成长起来,成果显著。20世纪70、80年代以梅县地区山歌剧团为主,创作出《虹桥情》、《山稔果》、《漂流的新娘花》等代表作品。21世纪以来,更涌现了《等郎妹》、《桃花雨》、《客魂家风》等新时代的经典,在广东省内外遍受好评。

山歌剧起源于粤东梅县也就是后来的梅州地区,广受客家人民欢迎。许多客家市县都有自己的山歌剧团。

山歌剧里面演唱的山歌,因为身边的山歌,客家山歌在原来的基础上经过发展、创作,和现在的节奏、旋律相结合,比原来的会好听很多。每个地方的客家山歌培育出当地额的客家山歌剧,而客家山歌剧又传播了客家山歌。

【广东 梅县山歌】

演唱:杨苑林 曹艳常

你是山上的苦黄莲,涯是园中的苦瓜藤;

天上有月来做伴,苦水泡茶味也甜。

山歌是音乐,山歌剧属于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山歌是山歌剧有机乃至核心的组成部分。他们都用客家话。但山歌剧从相对静态与固态的山歌,融合升级为动态与活态的演出。山歌不但没有被淘汰,反而以其内在的美与生命力滋养了山歌剧,而山歌剧这个“嫡长子”又使山歌以别样的形态流传久远深受欢迎。

方言在山歌中很重要,它还是山歌的一部分。山歌剧变成了山歌新的载体。山歌剧唱的是山歌,山歌剧采用的大量的元素是山歌的元素,对白用的是客家方言,所以它有生活,由于山歌的载体在生活上已经失去了存在的载体,山歌剧出来以后变成是载体,所以山歌剧,取材于山歌,现在又反哺了山歌。这是个非常明确的逻辑关系。 

时至今日,客家山歌剧发展超过半个世纪。虽然生存环境发生了改变,但客家山歌以富有创造力的形式融入了山歌剧,推动了这一新兴剧种的兴起。山歌剧也以综合艺术的形态,反哺于客家山歌,使山歌在新时代新环境中重新受到熟悉与认可。山歌这一古老的艺术形态,得以脱蛹化蝶,焕发出全新的魅力。     

《斑鸠调》

演唱:谢德明

春天哩个脉个叫呀嘿,春天哩个斑鸠叫呀嘿

斑鸠哩个叫咧起,实在哩个叫得好呀咿呀咿子哟

跟山歌剧地缘最近、亲缘最深的是采茶戏,这是流行于南方产茶各省的一种传统剧种。客家人劳作艰苦,饮食咸香肥,饮茶就是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采茶戏源自于茶,也是茶文化与戏曲文化合流形成的结晶。在赣南粤东的客家地区,采茶戏非常普及。采茶戏名目繁多,大都产生于清代中期至末期。比山歌晚近,比山歌剧久远。

江西赣南采茶戏,是从采茶歌、舞发展成为一个载歌载舞的地方小戏。主要以发源于赣南安远,信丰一带,采茶戏与盛产茶叶有关。明朝,赣南、赣东、赣北茶区每逢谷雨季节,劳动妇女上山,一边采茶一边唱山歌以鼓舞劳动热情,这种在茶区流传的山歌,被人称为“采茶歌”。由民间采茶歌和采茶灯演唱发展而来,继而成为一种有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民间小戏,由于它一般只有二旦一丑,或生、旦、丑三人的表演,故又名“三角班”。赣南采茶戏形成后,即分几路向外发展,与当地方言和曲调融合,形成赣东、西、南、北、中五大流派,每个流派中又有不同的本地腔。江西采茶戏总的特点是:表演欢快,诙谐风趣,载歌载舞,喜剧性强,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颇受群众喜爱。             

采茶戏的特点是歌、舞、戏三者并重。采茶戏的舞台语言是当地客家方言,它载歌载舞,气氛轻松活泼,语言幽默风趣,融当地汉族民间口头文学,民间歌舞,灯彩于一体,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采茶戏的音乐丰富多彩,可塑性强,乡土气息浓郁,风格特色十分鲜明,根据其调式,弦路和功能作用的不同分为:茶腔,灯腔,路腔和杂调四大类,简称为三腔一调。伴奏中的主奏乐器为勾筒,类似土制二胡,用正反弦顺腔伴奏,用客家方言和赣州官话念白和演唱,约有三百多个曲牌。

采茶戏的表演特征可以归纳为三奇三绝。三奇是传统采茶戏表现的,全是下层劳动人民的爱情与劳动垂涎,没有宫廷舞和才子佳人舞,此为一奇;大量的表演身段模仿动物的动作,并以动物的动作命名,此为二奇;歌舞戏相随相伴,以致有人认为是地方歌舞剧此为三奇。而三绝是指矮子步,单袖筒,扇子花。

戏曲重视程式,就是表演的规范。采茶戏的程式在南方地方戏中有一定代表性,就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同时,它与客家山歌渊源深厚。

采茶戏声腔上的叫“三腔一调”,茶腔、路腔、灯腔还有一个杂调。因为共同生活在同样的土地上,它跟客家山歌很多交融,相汇,互相影响。采茶戏的传统曲牌,用语言的都是客家话,就显得更加相近。比如《牡丹调》:

江西采茶《牡丹调》 

演唱:黄红英

花开牡丹花开叶又细,阿哥哥过来过来话你知,

你去出门做生意,赚到铜钱阿哥哥就早早归,

赚到铜钱阿哥哥就早早归。

21世纪人类文化的发展仍然是多元化的格局。因此,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其历史文化的发展,都应置身于世界文明发展的大格局中去思考,认真地清醒地审视自己民族文化之所长与不足,扬长避短,才能得到更快的发展。当今,各国、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和广泛。因此,改革、开放、交融、创新、互补也就成为人类文化发展的总趋势,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珍惜传统,解读传统,继承传统,另一方面又必须向他种文化寻求沟通,寻求参照系,寻求本土文化的突破和发展。要求我们做到既保持本土文化的积极精神,又实现与其他文化的互补,融合,做到既不失色,又有所创新。

21世纪是个崭新的时代,是一个信息和知识革命的时代,各种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处在这种新时代的人们,最需要的是新思维、新理念和新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走在时代的前面。跨入新世纪,创新已成为我们时代的一个主旋律。在彭健伯所著的《创新哲学论》一书中就阐述得很清楚:理论创新,带来思想活力;制度创新,带来体制活力;科技创新,带来经济活力;文化创新,会带来精神活力。

(作者:陈菊芬,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教授)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