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重心东移!广州城区通勤平均花38分钟,公交客流仍下滑

南都广州
+ 订阅

8月16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公布了广州“十三五”期间和2020年的交通发展年报,并进行发展趋势分析。

数据显示,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白云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达4377万人次,单一机场全球仍排名第一;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1126公里,形成“三环+十九射”的高快速路主骨架路网;地铁运营线路增长至16条、531公里,站点从139座增加至238座。这背后反映着广州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全面增强,城市交通系统能力也不断提升。

广州南站商务区

但值得注意的是,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广州城市交通特征已发生明显变化,尤其是交通重心逐渐东移。随之而来的东部过江桥流量提升、常规公交客流大幅下滑、非机动车通行环境较差等问题突出,需及时补强交通系统。


白云机场年旅客吞吐量居全球首位

年报显示,“十三五”时期,广州的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全面增强,包括机场客货运输能力、海港货运吞吐能力持续攀升,多层级铁路网结构加快成形,公路交通辐射能力不断加强。

这期间,广州建成了白云国际机场第二航站楼、商务航空服务基地,设计旅客吞吐量达到8000万人次/年。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白云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达4377万人次,单一机场全球排名第一。

“十三五”期间白云机场旅客吞吐量

同时,南沙港三期工程、南沙邮轮母港、广州港深水航道拓宽工程等重点项目已完成,新建投产泊位27个,现有万吨级以上110个,集装箱码头75个。2020年,广州港货物吞吐量6.36亿吨/年,增幅22.1%,全球排名从第6位提升至第4位,集装箱吞吐量2351万TEU/年,增幅33.4%,全球排名从第7位提升至第5位。广州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排名从全球第28位快速跃升至第13位。

“十三五”期间广州港集装箱吞吐量

穗深城际等4条(段)城际线路相继开通,目前已接入京广、广深、广茂等9条干线铁路、5条城际铁路,总里程423公里。2019年,广州4个铁路枢纽旅客发送量14410万人次/年,较2015年增长51%,广州南站日均旅客发送量26.3万人次,日均停靠动车组数量超800趟,均居全国第一。而2020年受疫情影响,四大铁路枢纽旅客发送总量下降至8618万人次,广州南站发送量占比69%。广州铁路枢纽高铁、城际和普铁制式旅客发送量占比分别为62.3%、20.4%和17.3%,疫情对城际客流影响较大。

“十三五”期间铁路枢纽旅客发送量

在公路交通建设上,广州开通了南沙大桥等5条高速公路通道,新增里程192公里,高速公路(含收费快速路)总里程达到1126公里,形成“三环+十九射”的高快速路主骨架路网。市域进出口道路白天12小时断面交通量从2015年的121万标准车增长至2020年的169万标准车,增长40%,对外辐射能力不断增强。


交通重心东移

加快珠江口跨江通道建设

“十三五”期间,广州的城市交通系统能力也不断提升。数据显示,2019年,广州的机动化出行总量2448万人次/日,较2015年增长6.2%;公共交通占机动化比例为44%,相对2015年提高0.4个百分点,其中轨道交通占比增长4.5个百分点。

“十三五”期间机动化出行方式结构

受疫情影响,2020年全市日均机动出行总量2304万人次,较2019年下降5.9%。中心城区公共交通机动化比例从2019年的61%降至2020年的51%。

而随之同步提升的是道路网结构建设。根据年报,广州的道路里程已达11431公里,中心城区建成区道路网(不含街巷路)密度达到7.0公里/平方公里。进出核心区(环城高速以内)道路白天12小时交通量增长8.3%,其中南部走廊增速最快,达到19.7%;东部过江桥流量增幅26%,高于中部和西部过江通道,交通重心逐渐东移。

广州市中心城区路网密度图

如此一来,年报分析称,要加快珠江口过江通道关键工程建设,尽早打通主动脉,推进大湾区交通一体化走前列。在长达60公里的珠江口仅有2座跨江大桥,陆域通道广深高速等均已饱和,交通拥堵程度高,中心可达性较差、时耗长,削弱了广州都市圈功能,需加快珠江口跨江通道建设,强化与湾区东岸城市直连,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合作协同发展。

与此同时,广州要加快城区北部东西通道扩容提质,缓解路网结构性拥堵。广佛肇高速开通后,北部东西走廊道路交通需求进一步增大,需开辟平行分流通道,缓解北环高速、华南路三期交通压力。


城区平均通勤距离8.7公里

平均时耗38分钟

五年来,广州地铁通车里程增长了1倍,已实现“区区通地铁”。年报显示,广州地铁运营线路从2015年的9条、266公里增长至2020年的16条、531公里,站点从139座增加至238座,将轨道交通服务延伸至外围区,实现了外围区与中心城区的快速联系。2019年日均客运量906万人次,增幅37.5%,全网轨道客流强度1.90万人次/公里。2020年受疫情影响,日均客运量降至659万人次,客流强度降至1.24万人次/公里。

“十三五”期间地铁客运量

就在去年,广州地铁新开通八号线北延段(文化公园-滘心),运营线路14条,通车里程531公里(含广佛线佛山段),地铁站点数238座,全市地铁站点800米人口覆盖率达到32.6%,中心城区达到47%。地铁日均服务人次达到434万人次,首次高于常规公交(330万人次)。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也支撑了广州空间的不断拓展。年报称,当前,广州城区通勤半径为31公里,平均通勤距离8.7公里、时耗38分钟,45分钟通勤比重达到79%,均位居国内超大城市前列。

广州市轨道、道路交通设施与人口分布

近5年来,广州新增轨道线路实现了外围城区与中心城区的快速联系,第一圈层轨道站点800米人口覆盖率达到61%,第二圈层和第三圈层分别为31%和16%。人口平均密度在3.5万人/平方公里以上的区域,发展相对成熟、交通需求较强,路网密度基本大于8公里/平方公里,这体现了交通设施对城市空间布局、人口集聚的重要支撑作用。


常规公交客流连年下滑

研究预约定制公交、微循环公交线路

五年来,广州的常规公交运能配置也不断优化。年报显示,2019年全市公交线网规模1285条,较2015年增长9%,累计优化线路399条,公交专用道里程519.4公里,增长23.4%。2020年公交车辆总量15446辆,增长11.1%,其中新能源公交车占比93.4%。

“十三五”期间常规公交客运量

网约车、共享单车也逐渐成为广州市民重要的出行选择。据了解,网络预约出租车(网约车)和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共享单车)分别于2015、2016年进驻广州并呈现爆发式增长,在相关部门引导、监管下实现有序发展。2020年网约车日均客运量106万人次,与巡游出租车基本相当,共享单车在疫情背景下日均客运量增至153万。

数据统计,2020年,广州城市公共交通日均客运量1414万人次,同比下降26.6%。地铁日均客运量659万人次,有轨电车日均客运量1.02万人次,常规公交日均客运量372万人次,辅助公交(含巡游出租车、网络预约出租车、互联网租赁自行车、水上巴士)日均客运量为382万人次。

然而,年报显示,“十三五”期间,广州的常规公交运量呈缓慢下降,2015年至2019年年均降幅3.6%,2020年受疫情影响下降至372万人次/日。

对此,年报指出,常规公交运量自2013年起便出现了持续下滑的趋势,2020年受疫情影响,常规公交客流更是大幅下降了40%。为此,广州将深入系统研究常规公交下滑原因,考虑优化公交线网,适应用户需求研究预约定制公交、微循环公交线路等措施,提高常规公交服务水平。


核心区晚高峰干道平均车速22.8公里/小时

将因地制宜保障非机动车路权

随着广州路网交通系统建设不断完善,加之市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小汽车出行越来越普及。年报显示,2020年全市小汽车保有量248万辆,小汽车出行占机动化比例从36%上升到45.5%,但车辆载客率增加21%,出行距离下降13%。

“十三五”期间核心区晚高峰期间干道车速

在机动化出行总量增长的背景下,“十三五”期间,广州核心区晚高峰干道平均车速稳定在20公里/小时以上,其中2020年仍保持22.8公里/小时,道路交通运作保持平稳,交通拥堵治理成效显著。同时,道路交通安全状况也明显改善,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率从2015年的3.5人/万车下降至2020年的2.2人/万车。

近三年来,广州的交通拥堵点基本维持在51个,但分布点有从环城内向环城外转移的趋势。持续开展交通拥堵微循环改造初见成效,环城内拥堵点从38个下降到32个,但环城外拥堵点从15个增至19个,施工引起的拥堵点从8%增加到22%。

2020年下半年广州主城区常发性拥堵点分布图

广州的停车设施供给也快速增长。2019年全市现有路外停车场15770个,路内停车点位3177个,泊位总计277.2万个,总体供需比约为1.06,基本形成以配建停车场为主、公共停车场和路内停车泊位为补充的城市停车格局。

为了进一步提升慢行交通品质,广州以“车道瘦身”等微改造方式,恢复部分道路的非机动车道,拓展优化中心城区的非机动车道网络,阅江路等地区碧道、云道等示范工程建设相继开展。

值得注意的是,年报指出在疫情期间,广州有相当一部分公共交通出行向个体化的非机动车出行转移,非机动化出行占比明显提升,但现状通行环境较差。为此,广州应因地制宜对道路断面进行改造,保障非机动车路权。适度提高非机动车道网络密度,合理布局非机动车过街设施及停车区,让非机动车有路可走、有地可停,改善市民骑行环境。


广佛交通同城化

双向对等”特征显著

珠三角城市群内的交互热度在全国城市群中位列前茅。年报指出,近五年,广州对外出行量增长近50%,与湾区城市的交通联系越来越紧密,达到294万人次/日,其中与佛山、东莞分别占60%、16%。

广东省内各城市对外出行OD分布图

可以说,广佛交通同城化为全国都市圈交通一体化提供了“广佛样板”,具有三个明显特征:

其一是“双向对等”。广佛之间的通勤人口中,住在广州、就业在佛山的人口约占40%,剩下60%是住在佛山、就业在广州,双向通勤特征明显,并非简单的居住蔓延带来的单向吸引模式。

其二是“枢纽共享”。据了解,佛山客流量占白云机场和广州南站现状总客流量近20%,在周边城市中最多;88%的佛山客流可在45分钟内到达广州南站,佛山居民使用广州枢纽十分便捷。

广佛两市现状衔接通道

其三是“交往同城”。数据显示,全省各市间客流交换量为广佛最高,达到176万人次,是广州对外出行总量的44%、佛山对外出行总量的56%,比深莞高出46%,与广州市内跨区出行(中心城区往白云、番禺区)量级相当。


采写:南都记者 莫郅骅 通讯员 穗规资宣

图片:通讯员提供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