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客韵——中华客家山歌》第一节:传统与现代的咏唱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 订阅

客家山歌是客家人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产生和传播的一种口头传唱民间艺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沉淀,客家山歌真实地反映了客家文化、民俗和客家精神。它是客家文化中最杰出最有代表性的艺术;是华夏文明的集成和延续。想要让传统民歌继续发展下去,进行创新是唯一的途径。

一、立足传统的前提下融合创新

伴随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在进入新时期以后,因为客家人生活场景的变化,这些植根于客家民间生活原汁原味的客家山歌,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进入式微状态。可以说,客家山歌与我国其他诸多民族民间山歌无异,面对时代的变迁,都存在创新创作与发展问题。否则,将会走向濒临瓦解或逐渐消亡归宿。怎么样在新时期多元文化环境与背景下,实现客家山歌的创新创作与发展,客家山歌内容到表现形式上实施创新创作变革,又是一个相对现实和相对复杂的大问题。

1、提练客家山歌的文学精粹

在新时期创新创作与发展客家山歌,不但要传承客家山歌的形式,更要将客家山歌蕴含的客家珍贵文化精髓和客家人精神,加以创新创作与发展。客家山歌传承了《诗经》文化基因,其文化理论底蕴丰厚,重迭与双关技法和赋、比、兴等编创手法的运用,积淀了它经久不衰的文化之魂,它为新时期创新创作与发展奠定了良好条件基础。我国著名作曲家徐沛东曾经说过,如果山歌创作不能获得时代创新与发展,再好的山歌传统文化,它都会出现式微,甚至还会面临被取代或被淘汰的危险。那么,在新时期多元化文化环境与背景下,同样为客家山歌创新创作与发展,营造了时代氛围。

客家山歌精湛的文化内涵,是新时期创新创作与发展重要之因,它将在新时期同样占有重要一席之地。因此,人们在创新创作与发展客家山歌时,务必要思考新时代人们,需要从客家山歌当中都要吸取什么样的情感,建树什么样的审美观问题。

2、保持客家山歌原有的先天文化属性和审美价值标准

客家山歌从它诞生那天起,就具有它的先天文化属性和审美价值标准,只要进行精心挖掘,它的这些先天属性,又非常符合新时期时代精神。客家山歌产生的源泉,同其他文化产生的渊源无异,都是源自人类社会因素与自然因素的完美结合,因而客家山歌所体现的文化属性与审美价值观,当然也是社会人需要的文化与精神元素。歌词的表达内容,客家人演唱形式,自然都会带有浓郁的客家风韵。如果需要在新时期创新创作和发展客家山歌,不能将客家原始山歌风韵完全丢掉,而是在尊重客家山歌先天文化属性和审美价值标准基础上,融入新时期现代人所喜欢的文化元素,承继客家山歌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现代人审美价值与情趣,进行创新创作与发展。因其所具有的先天文化属性和审美价值标准并非与现代人审美价值相悖。

3、保持客家山歌鲜明的族群特性

客家山歌产生和传播于全球客家人聚居族群之地,他们有特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也有客家人自身的特定的精神特质。在这种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客家山歌,固含客家族群鲜明特性。应该说,客家人的鲜明族群特性是客家山歌的灵魂所在,也是客家人精神与情感依靠山歌的加以凝聚与表现。这是客家山歌珍贵的文化价值,更是客家山歌深厚文化底蕴的根基。在新时期创新创作与发展客家山歌,需要强调客家山歌这一特性,不论是在歌曲旋律编创上,还是在歌词创新创作上,均需继续以此为基础,在传承传统的前提下创新发展,这是在新时期创新创作与发展客家山歌的前提条件之一。

事实上,通过创新与发展民歌实践证实,只有民族的,才是最好的。保持客家山歌的鲜明民族特性,方能令客家山歌不断保持它的强大生命力,也会凸显它的核心文化价值,提升竞争力。

二、现代音乐元素融合传统客家山歌的创新手法

在音乐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客家山歌依然带有它原创时期的传统时代元素,自有它封闭与保守、朴实与粗陋和取材单一与窄化等弊端,因此,在新时期需要进行创新创造与发展,以期使其获得日臻完善。新时期对客家山歌的创新创作与发展,并非是要照搬,而是需要紧密契合新时期各种现实,赋予其新时代文化气息,令其适应新时期人们对客家山歌文化价值取向需求,促进社会文化发展。

不可否认,传统客家山歌演唱自有乐路以來,大多是以几件简单的民乐为主,伴奏风格虽然“古朴”但也略显单薄,在表现经过更富于艺术性创新的山歌上显得力不从心。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伴奏音乐加入了电声乐器,丰富了山歌的伴奏风格。从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来说,山歌如果不发展,再好的传统文化都会式微甚至随时都会面临被冷落乃至失传的危险。上溯山歌的形成和发展,必然是随着不同历史年代的进展而不断地在变化。今天,我们必须用新时代的观念来解剖传统优秀文化,借用新观念、高科技,使山歌焕发生机,使山歌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传统的客家山歌,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音调非常优美动听。所以在编曲手法上,音乐人应该有传统—发展—创新的思路。在保留它们风貌、韵味的基础上,合理运用作曲技法创作了与原腔唱段的对比唱段并加入了伴唱和合唱。伴奏采用了传统客家山歌鲜见的民族乐器、管弦乐队和现代电声打击乐等等现代音乐元素,使得伴奏音乐的表现力更富张力、更具感染力。这样耳目一新的创编实践具有时代气息,易为受众接受和欣赏,同时也是客家山歌的发展一次有益的尝试。

1、运用民族器乐的伴奏和山歌的有机组合,强化客家山歌的故事性和画面感:等郎妹

这首歌曲改编自客家山歌剧《等郎妹》中女主角唱段。曲式结构由传统的梅州客家山歌号子和五句板组成的A+B的新客家山歌。

过去客家等郎妹,是一种非常畸形的婚俗,歌曲讲述了年幼的女孩嫁到比自己更年幼许多的夫家,把丈夫带大,新婚时却送别丈夫下南洋,一辈子等待守望的故事。客家山歌号子在客家山歌中是一种散拍式的旋律比较难以划分句子,歌曲把这种凄苦刻画得淋漓尽致,过多的华丽的音乐包装会把歌曲的原意境破坏。所以,A段用传统的号子山歌,没有做任何的音乐配器来做背景,而是只用凄厉的风声把听者带入那孤凄的意境,让原汁原味的山歌哭诉出等郎妹内心的悲泣。B段主歌旋律是五句板山歌组成部分,有三段。五句板山歌又称为竹板歌,由五句组成,骨干音调在la、do、re、mi 四声音阶中,反复强调“商——羽”两个核心音,其他音迂回装饰,句头、句尾的旋律相应呼应,形成五句板旋律中最具有个性的“下行四度”的音程关系。这里则是以竖笛与大提琴的互动形式,将凄苦的气氛延续,竖笛是期盼,大提琴则是低吟,歌者将故事内容和画面用歌声娓娓道来。

随歌词的情绪升华,编配的音乐情绪也随之提升,低沉的大鼓,琵琶的穿插,则更把歌者内心的复杂表现得更为突出。

在歌曲的最后一段,运用行进式弦乐,如急促、如不舍、如哭诉、如奔走、如步履蹒跚……把等郎妹期盼夫君早日归来发自的内心呐喊尽情烘托,让整曲情绪推向最高潮。

2、创新传统山歌的乐段结构,利用管弦乐伴奏和对唱、合唱的手法,使乐段体的山歌发展为新民歌:

流行河源、惠阳、龙川一带的客家山歌《嬲到日头转西山》是一首著名的短小情歌。音乐风格清新、旋律优美、调式风格鲜明及音调旋法颇具特色,是块可雕之石。由于是原始山歌,其音乐结构及歌词相当“简单”而局限了音乐的表现力。   

这首由河源客家山歌发展的新山歌,开头旋律延绵悠长,单一E徵调式,节拍为2/4、3/4拍,由两句话构成。为了把这首小情歌的情人间情感描述升华为客家群体对爱情的美好追求及赞美以及从对客家传统山歌在新时代的艺术创新需要,在保留原歌词的基础对它进行再创作成了必然。

第二部分开始为对比发展中段,运用第一段的主题材料“do、la、mi”引申发展成为A羽五声调式,并且在这段中加入二声部,衬托主旋律,色彩上更加丰富饱满,跳跃性的旋律与第一段形成鲜明的对比,旋律在最后加入一个“si”的不协和音再到“DO”的协和,引出再现主题旋律。作者在歌曲曲式结构上对原来E徴调式为演唱基调上创作了一段风格新颖为原调同名A羽调式唱段作为歌曲变化乐段。其中运用男女对唱、伴唱、合唱,从气氛和情绪形成有机的对比。因受演唱音域所限,在歌曲后面再现首段的高潮段时,作者巧妙地在保留原來一对情人质朴、风趣的基础上,力求将男女情感升华到群体性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赞美和向往,对比段结束后,以赞美诗气氛的大合唱回到原E徴调上。   

歌曲尾声独唱里,音乐回归温馨的原生态音乐形象,意境美好且深远,大大丰富了歌曲的艺术感染力。作者还充分运用了管弦乐丰富且更具张力伴奏的手段,在歌曲引子里运用细腻的、暧昧的和声语言,引出人类对美好爱情的憧憬氛围,在主唱段中,优美的传统调式和声和深情的伴奏织体,肯定了音乐的基本伴奏风格。进入了转调后的对比段,和声色彩及织体节奏更具幸福人文和载歌载舞的欢快场景令人耳目一新,随后回到原调的大合唱与领唱交流的高潮部分时再次强调了对原生态民歌的尊重和渲柒,歌曲的情感得到淋漓尽致的艺术气氛,在管弦乐精美的伴奏烘托下,尾声更加温馨与美妙,这是作者对传统客家山歌改编的有益而且获得受众欣赏的一次艺术实践,山歌艺术永远在变化发展路上。

3、运用电声打击乐、阿卡贝拉等现代音乐元素,提升传统客家山歌的时尚美感:

这是一首流传于广东东莞清溪镇的客家山歌。歌者对歌词作了整理。

乐曲开头的部分演唱上很自由,在编曲上也做了大量留白,目的是不让伴奏干扰人声的演唱,最大限度突出悠扬而自由的山歌部分。

对原有的山歌乐句进行重复,变化重复甚至变奏改编,在旋律形态上,节奏节拍方面,速度方面都进行不同程度的变奏,使原本只有几句的山歌在体量上得到扩大和丰富。用流行音乐的元素和表达方式来融合传统山歌,既保留传统山歌的风味,又在音乐上得到丰富,一些律动性节奏通过传统打击乐器与电子打击乐相融合的方式表现,也是在编曲上传统与现代融合的重要考量方面。用阿卡贝拉的方式进行伴唱,也是编曲上的设计,在整体的伴唱上更有弹性,和声更加丰富,形成一种饱满的质感。阿卡贝拉在第三段出现,演唱活跃的节奏型背景,与飘在“远方”的女声融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伴唱背景,编曲上更加紧凑,律动也更加丰富,以此推向全曲高潮。

随着葫芦丝的再次出现,乐曲进入到最有一个部分,这个部分又回到了与第一部分相同的唯美,抒情段落,虽然只有一句尾声,但收尾呼应,令人印象深刻。

传统文化总是被不断演进的社会发展赋予新的内涵,它固然要发生明显变化,以满足新时代人们对个性文化需求。客家山歌同样是祖国民歌之林当中的一朵奇葩,它需要不断伴随时代进步而大放异彩。在新时期创新创作与发展客家山歌,既需要进行观念创新,又需要在技法、歌词内容和演唱方式等方面的科技创新。

观念创新主要体现客家山歌文化与新时期现代文化有机结合上的创新,令客家山歌文化与新时期现代文化达成相融;技法创新要体现对客家山歌传统技法施以一种提炼态度,将其融入现代音乐界面。

(作者:陈菊芬,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教授)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