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派画家对岭南画坛有多大影响?看看国画研究会艺术回顾展

南方都市报
+ 订阅

16日,由广州艺术博物院主办,广东省博物馆、香港艺术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澳门艺术博物馆协办的“返本开新——国画研究会艺术回顾展”在广州艺术博物院拉开帷幕。

本次展览是为纪念国画研究会成立九十五周年而举办,是国内第一次将粤港澳国画研究会作品重要收藏机构的藏品进行集中展示,目前已被文化和旅游部列入2021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项目。展期至2021年10月10日。

黄般若《竹石图》

赵浩公《白鹅图》

李瑶屏《山水图》

在20世纪20年代中西文化大冲突的时代背景中,中国画坛思潮汹涌、流派纷纭。缘于复兴民族艺术的坚定信念,本着反对国画西化的强烈愿望,国画研究会应运而生。该会由1923年7月创建的“癸亥合作画社”发展而来,于1926年2月在广州成立。鼎盛时期会员多达五百人左右,是当时活跃于广州及其周边地区规模庞大的传统派画家集群,也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重要的美术团体。

其成员主要有赵浩公、潘致中、温其球、姚粟若、卢振寰、李凤公、黄少梅、黄君璧、黄般若、李瑶屏、邓芬、卢子枢、罗卓、潘达微、容祖椿、李研山等,甚至还包括外地某些著名画家如黄宾虹。除了广州的总会以外,其影响力还辐射至周边地区,分别在香港和东莞成立了分会。

本次展览规模宏大,共启用了广州艺术博物院3个展馆,面积达1500平方米,展线达330米,参展的国画研究会会员共59人,展出作品约240件,提供展品的收藏机构有5所,是近年来所举办的国画研究会作品展中参展会员最多、展出作品最多、提供展品的收藏机构最多的一次。

根据国画研究会的艺术特点和展品情况,本次展览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题为“画兴有道”,展出国画研究会成员独立完成的作品,呈现的是他们的个人风格与成就。

第二部分题为“璧合无间”,展出国画研究会成员的合作作品,让观众深入了解他们的艺术交流方式及相互之间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以岭南地域文化为切入点,同时还搭建了可供观众作沉浸式体验的辅助陈列区及观展体验区。辅助陈列区的陈列内容主要有国画研究会会员名单、参展画家简介、国画研究会大事记、相关出版物等文献资料和历史图片。

主办方介绍,我们举办这一展览,旨在通过对当年特定时空范围内中国画状态的研究,全面反映与此相关的人物、作品、艺术特质、艺术主张和艺术思潮,尤其是精研传统画学的艺术家对构建现代中国画所作的贡献。对这批为振兴20世纪广东美术作出重大贡献的画家重新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和定位,这是对历史负责,也是对未来负责。

据悉,展览结束后,将选取该展览中广州艺术博物院的藏品送往北京画院美术馆举办巡展。北京画院第一任院长叶恭绰既是广东的国画研究会成员,又与北京书画界结有广泛的翰墨之缘。

采写:南都记者许晓蕾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